孙益坚
研学旅行是衔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更是提升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那么,学校开展什么样的研学旅行才是适合孩子、才是真正让孩子受益的呢?学校究竟该如何组织研学旅行呢?
这些问题都是学校和基地应该去思考的。设计出一个好的研学旅行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的内驱力,拓展学生体验的活动空间,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培养學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其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国、天下的大气之人。
课程目标的设计类型
从课程目标的设计类型来讲,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知识性目标。研学旅行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跟学校系统的学科课程相比是有区别的。学校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师的系统讲授,而研学旅行的课程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第二是能力性目标。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这种能力目标,应该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综合能力。这里既有认知与思维能力,也有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合作能力等维度。
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在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有大量的文字涉及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情感领域目标是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验过程中的重要目标维度。
第四是核心素养目标。我们国家现在制定的核心素养的框架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主性、社会性、文化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整合了学生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目标设计的维度
研学旅行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体验性,首先就要关注它的体验性维度。这里我们可以从核心素养提出的全面发展维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维度去设计这个活动。从活动的主体对象出发。研学旅行要根据学段特点、班级、小组、个人的特点来设计。
研学旅行活动主题有这样几个原则。分别是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融合性原则、激发学生自主性原则和挖掘特色性原则,且特色性特别强调了要立足国情、域情和校情。
教育性原则
《意见》里边明确指出,教育性原则是第一项基本原则,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眭和趣味性。着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教育性原则放在第一位,我们才能避免“只旅不学”或者“只学不旅”的现象。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它的落实需要从整体上去推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对接、融合。
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项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
也就是说,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研学综合育人的目的,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之中,就要去充分地促进学生知与行、动手与动脑、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和统一。
作为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模式,特别要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学习,避免在学校里边以单一的学科课堂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直接获得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研学旅行课程可能更强调要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融合性原则
《意见》里边明确提出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从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出发,站在综合育人的高度,再基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进行统筹、设置和实施,在此过程中就要进行资源的梳理、整合。
课程实施是目标实践的必要途径
在实施过程之中,需要我们调整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目标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旅行中的闲适情境,选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并落实到课程目标中。
加强课程整合
基于我国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弱的实际情况。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但想要走出校园的围墙,就要跳出目前学校内普遍存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界限,不是把一门课在路上去重新复制一下,而是开展基于项目的情境教学。
研学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开发学校里学不到的这些经验和知识、素养:一方面,需要为学生创设这种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里观察、体验、思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锻炼品格;另外一方面,围绕这种跨学科的内容和项目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确实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健全课程体系
从微观层面来讲,全面健康、稳妥地推进研学旅行的实施,要关注学校内学科之间的互动。研学旅行将构筑起中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桥梁。成为校内外教育衔接、合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的形式。
所以,既要克服学校学科本位的这种局限,又要跟学校密切地配合,注重学校这种跨学科团队的建设。同时,关注校外资源的专业化引导,注意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协调,真正使顶层设计的上位概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之中。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探索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它的落实需要从整体上去推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对接、融合,不仅是学校、企业和校外机构,还包括各个单位、各个机构的对接融合,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综合课程体系。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皆是教育,研学路上有课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