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裕春
【摘 要】目的:对肛肠病术后疼痛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肛肠病术后疼痛患者80例,其中40例接受西医治疗,另外40例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天、15天、30天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能够更迅速缓解疼痛,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肛肠病;疼痛;中医;西医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1--01
引言
在临床治疗中,肛肠疾病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正常生活。为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选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肛肠病术后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肛肠病术后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6.32±1.32)岁,22例患者为女性,男性患者为18例。实验组中,年龄范围为22~71岁,平均年龄为(46.43±1.43)岁,21例患者为女性,男性患者为19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肛肠病患者均实施手术疗法,手术前期均给予腰俞穴麻醉处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疗法。例如:混合痔患者,可借助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术治疗;肛裂患者,可借助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肛瘘患者,可借助肛瘘切除、切缝挂线引流术。临床手术结束后,于患者创伤表面、结扎基底部注射亚甲蓝组合液,由利多卡因、亚甲蓝、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用水组成,药物剂量分别为2.5mL、2.0mL、5.0mL、10.0mL,注射结束后适当按揉注射部位,便于药液均匀分散创口,直到创伤表面呈现蓝色为止。
对照组患者于术后采用西医疗法:西医对肛肠病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止痛剂、长效镇痛等。(1)一般止痛剂。一般止痛剂镇痛,有阿片类、非阿片类。术后镇痛最常用的就是阿片类药,镇痛的原理是对交感神经纤维和传入神经末梢的损害,镇痛作用较强,常用药物:吗啡、强痛定、哌替啶、曲马多、可待因、地佐辛等,该类药物能及时镇痛,止痛效果好,但毒副作用多;非阿片类药物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消炎痛、布洛芬等,止痛效果佳,但对胃肠道黏膜损伤大,而且具有肝肾毒性,可增加中风的危险性,因此临床不宜长期大量使用,有条件的可以先进行肝肾等功能检查,极可能地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2)长效镇痛剂。局部注射长效止痛剂,原理是阻断伤害性信息到达中枢,来防止中枢致敏,达到镇痛作用。常用的长效镇痛剂有亚甲蓝复合剂、高乌甲素、复方薄荷脑注射液等。
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选用自拟中药熏洗,药方组成为:金银花、大黄、五倍子、芒硝、红花、黄柏各30g,苦参25g,苍术20g,川芎10g,冰片5g。同时,还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减:肛门严重肿胀者,加月石、龙衣等药物;热毒者,加野菊花、连翘等药物。将药物放于锅中,加沸水至2000mL,倒入自动熏洗机中冲洗、熏洗,每天2次,直到创伤表面彻底愈合。(2)针灸疗法。可发挥“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通则不痛”,起到独特的止痛效果,而且无毒副作用。针灸镇痛主要包括针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耳穴、电针等方法,在肛门病术后镇痛中也发挥了有效作用。(3)针刺。针灸能够疏通经络气血,外加补泻手法,或者药物,临床可以有独到的镇痛作用。封东等将80例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5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疼痛 观察组术后1天和对照组疼痛评分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5、30天观察组和对照组评分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肛门坠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出现尿潴留的有2例,出现肛门坠胀的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的有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结果对照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肛肠病为多发病,目前临床均实施手术疗法,然由于术中切口易损伤周围组织,释放大量致痛因子,引发术后疼痛。同时,相应组织对正常非伤害性刺激反应增加,导致患者过于敏感疼痛,造成持续疼痛。另外,肛肠病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除创伤性刺激外,还包括换药、术后排便等刺激,使患者在中枢神经、外周神经系统化的影响下疼痛。术后疼痛的出现,不但严重影响患者肛肠疾病症状的缓解,还延长术后住院时间,降低生活质量。因此,临床需加强治疗方法研究力度,以提高总体效果。一般临床于肛肠疾病患者术后均实施温水坐浴处理,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结果并不满足需求。近年来,我院探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有效改善肛肠病术后患者疼痛,其作用机制为:①患者局部注射亚甲蓝溶液后,可对切口周围的髓质产生可逆性的损伤,形成短暂性的神经传导,实现止痛的目的。因亚甲蓝溶液具备的止痛效果,故使用后可降低肛门括约肌痉挛、排尿困难的发生率,预防尿潴留,提高术后生活质量;②可预防术后水肿,对于术后止痛、加快创伤表面愈合而言,作用突出。自拟熏洗中药方剂由大黄、苦参、川芎、芒硝、苍术等成分组成,其中黄柏、大黄具有解毒、清热、凉血的功效;苦参具有杀菌、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止痛、活血、消肿的功效。诸药联合使用,可彻底发挥药效,加快皮膚对药物成分的吸收速度,扩张患者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现状,实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目标。同时,适宜的药液温度可减轻患者神经兴奋度,预防水肿,缓解神经末梢压力,加快创伤表面的愈合。因损伤皮肤长时间接触温热药气,使局部角质层得以软化,间接增加药物的吸收率,或使其直接黏附于皮肤上发挥药效,进而实现最终的减轻机体疼痛、加快创面愈合的目的。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能够实现疼痛的更明显缓解,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加快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丁永红,陈战斌.中西医结合防治肛肠病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4,32(5):51-52.
胡相冰,谭建勤.肛肠病术后疼痛中医辨证施护85例总结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4):71-72.
孙勇.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术后长效止痛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2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