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
浙江省湖州市所辖的德清县,取名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清位于长三角腹地,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境内有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等风景名胜。
随着2018年我国首颗以县域命名的卫星“德清一号”发射成功,以及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顺利举办,德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连续4年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居浙江省首位,目前城乡收入比为 1.68:1,德清县的民生事业在近些年取得了快速发展。
那么,新时代的德清该如何巩固现有成果?又该如何继续以改革推进民生发展再创佳绩?近日,《民生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德清县委书记王琴英。
民生周刊:德清县在2018年呈现出高质量赶超发展的良好态势,如果用“成绩单”来观察的话,也有许多非常漂亮的数字,请您简要概括一下。
王琴英:其实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包括社会、经济以及民生发展,都需要经济来支撑。所以我想说一组数据,虽然数据不能体现一切,但能说明一些问题。
德清县已经14次被列入全国百强县,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17.0亿元,人均GDP达到1.76万美元,财政收入突破了100亿元。2019年一季度GDP增长9.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0%。
通过这样一组数据,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德清县前些年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上所做的工作,成效已经开始初步显现,改革创新给德清县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
民生周刊:我们注意到,德清县承担了省级以上改革试点75项,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大县。您曾说过,要以改革撬动乡村振兴,您是如何看待改革的?
王琴英:可以说德清县拥有改革创新的深厚土壤。这75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很多都是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因为,我们基层在推进工作中,确实感受到有很多矛盾需要去解决,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不改革,就只能在原地打转。
而且我们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化,就会不断地去思考,很多方面就会有想去突破的动力,过程中经常会迸发出改革的灵感。德清的改革就是这样一项接着一项、一环扣着一环,可以说是越改革越停不下来,改到最后就发现越改越通、越改越顺。
具体到乡村振兴上,全县 75 项改革试点中有30多项是“农字号”改革,我们坚持把改革作为撬动农村发展活力的突破口,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为引领,把各项改革有机地衔接起来,能整合的整合、能打通的打通、能叠加的叠加,加快推动各项涉农改革由点及面、串点连线、融合共促,从而实现改革集成效应最大化。
民生周刊:近年来,德清县以城乡体制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为契机,加快建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这方面,德清具体是如何做的?
王琴英:民生幸福指数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乡融合。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其实德清在这方面走得比较超前,2014年,德清就已经开始探索实施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围绕着“人”“地”“钱”这三个核心工作展开。
德清着眼于变城乡二元为城乡一体,重点补齐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落差,有效打破了城乡之间的隔膜,同时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附着在户籍背后的医保、低保、养老、住房保障等 33 项城乡差异政策实现全面并轨。同时全力推进城乡社保制度衔接和整合,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并轨,建立承包土地长期流转的农村居民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1%和 99.3%。
以前农村为什么有那么多矛盾?就是因为农民养老病残保障体制不完善,但是现在德清的农民是一种体面的职业和身份,因为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矛盾就自然少了。
民生周刊:我们知道德清曾经创造了农地入市第一宗、登记第一证、抵押第一单等多个“全国第一”,這些探索让农民的“死产”变为“活权”。目前德清在释放农民的“死产”上还有哪些探索与尝试?
王琴英:基于我们此前在改革上取得的成效,国家又同意我们在土地征收与宅基地改革上进行探索。目前,我们在全国首创基于“三权分置”的宅基地管理办法,并颁发了全国首批宅基地“三权分置” 权证,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存量,最大限度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要素保障。因此,德清还被列入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成效突出县。
民生周刊: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和钱。德清如何平衡这种需求?
王琴英:我们一直在做“人”和“钱”的改革。我们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让农村的物权得到充分的释放,让农民的人权物分开,这样就可以让农民参与到第三产业中。
围绕“人”的问题,我们还建立完善了农村用人长效机制,研究出台了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打通了各类对农村有用人才的返乡下乡渠道。目前,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400多个,带动青年返乡创业6200余人。同时,我们以县农民学院等为培育平台,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800 多人、农创客近百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已达 3500 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