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
作为首都电影文化地标,在推广自己独特产品方面,既要展现科技文化精髓,也要文旅共振、以情为根。
记得40余年前,我在北京北太平庄蓟门桥之北——蓟门烟树景点采风时,遇到一队北京电影学院新生。带队参观“燕京八景”之一的讲师向新生介绍学院周边景观:“你登上蓟门烟树最高处,或爬上学校的后山,就能看见‘新马太地区所有与电影有关的建筑物,那都是海淀名景。我明白,“新马太”指的是北京新街口、马甸、北太平庄一带。岁月无情人有情,数十年如白驹过隙。尽管人们身旁的很多朋友都渐渐淡远,海淀学院路一带住户,对“北影”一词却深记不忘鲜亮如初。
往事并不如烟。因为,历史进程多有变数,历史遗迹多有存留。北影厂旧址的兴衰与还原,便是生动一例。
记得2012年,当第一片绿意在蓟门烟树呈现,作为北京文化景区之一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旧址出现了投诉。我为此专程采访。当采写的报道在纸媒发出后,北京市、海淀区旅游部门领导高度重视,约我一同在现场办公,处理投诉事件。当年,第一阵秋风刚刚吹过,一丝凉意便掠过“老影迷”心头——成立于1949年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消失在人们视野。厂院中的北京电影旅游城内,影视屏幕中人们所熟悉的街市、官府、民宅等拍摄场景,随着片片砖瓦散落、根根椽梁坍塌,由赏读变为记忆。随着63年的旧景渐渐远去。为此,媒体开始热炒、网络开始热议。本人曾以新闻纸媒记者身份,前往拆迁现场一探究竟之后,写了一篇名为《北影拍摄地:零落成泥情难断》的深度报道,在中国旅游报文化版头条登载。
今年早春二月,第一场春雨过后,有关北影厂“旧貌变新颜”的喜讯在多家影响力媒体上热炒。已闲置多时的南区近现代建筑群启动保护修缮。首期保护修缮计划,包括对北影厂主楼、录剪楼、洗印楼等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近现代建筑群进行修缮保护。不远的将来,这座文化含量丰盈的现代建筑建筑群,将变身为全国电影创作交流中心。
与新中国同龄的北影厂大院,曾有500多部影片由此走向全国。汪洋、于蓝、于洋等老艺术家曾在此日夜忙碌。银幕中的人物故事,在几代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座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建筑,曾于2007年被列入市文物局和市规委的首批《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据了解,修缮工程尽量采用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以期达到“精彩再现”。届时,电影文化创作区、电影文化交流区、电影历史陈列区、电影文化雕塑区、电影文化长廊等,将构成首都电影文化地标。
我为北影老厂旧貌换新颜点赞的同时,也萌发联想——这类既有传统文化痕跡也有现代文化取向的观览区,最好能提供给游客全方位文化享受。一要拓展“文化体验广度”。例如,在呈现名人、名影、名地的基础上,让体验者把“老北影文化带回家”。也就是说,要丰富观览区的文创纪念品。有官方权威媒体数据表明,在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文化旅游景区,旅游购物收入占游览总收入约70%,而我国的旅游景点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约40%。试想,倘若主题突出、样式多样、老少咸宜、便携精巧的“老影厂文创纪念品”与科技相结合。借助新技术、新媒体、新的营销方式,在高度信息化精彩呈现的当下,成为老年人怀旧的“念想物”,年轻人追逐时尚的靓丽配饰,岂不皆大欢喜?
二要拉长“银幕文化的长度”,凸显“史海钩沉精彩部分”。比如,老一辈与新一代喜爱的影片中,曾有过的生动情节,最好能在北影厂观览地精彩再现。包括美食美酒、经典对话、爱情互动等。请体验者身着当年道具服饰“深入其中、试演一二、重温旧梦”,也不失为“切身体验”。
三要提升“细节体验深度”。让选一些曾经饰演历史名人的演员,定期或不定期与观览者近距离互动。包括对话、合影、牵手同行等。在还原历史情景之余,让体验者不虚此行。
总而言之。面对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文化需要,作为首都电影文化地标,在推广自己独特产品方面,既要展现科技文化精髓,也要文旅共振、以情为根。果如此,这片文化景区方能花叶鲜碧,赢得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