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庭 赵广忠
王局长,您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为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请问近年来鄞州区在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有哪些新突破?
王建平:您好!先简要介绍一下我们鄞州。鄞州自秦朝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这里素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王安石曾在这里兴学育才。鄞州也是全国知名的“院士之乡”,据统计,现在健在的鄞州籍两院院士就有20多人。鄞州现在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等。可以说,鄞州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教育,教育发展一直有着良好的基础,这是我们办教育的优势所在。
大家知道,教育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教育要保持对社会变化的感知,不断应对外界环境发生的变化,这样才能办好教育。就当前来看,随着鄞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鄞州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有学上”“有书读”的层次,而是上升到“上好学”“读好书”的阶段。因此,如何对现有教育进行改革,让学校办学从之前的“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让教育教学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我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
作为浙江省优质基础教育体量最大的区域之一,自2013年以来,我们正式将鄞州教育的发展定位从“普及”转向“提质”,提出了“品质教育 学在鄞州”这一目标。所谓品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为了达成品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提出“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学校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以建设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高品质教育强区为目标,全方位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品质教育这个概念很响亮,它不仅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想进一步了解,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方面,品质教育有哪些思考和实践?
王建平:教育应坚持五育并举,尤其要突出道德品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所做的品质教育也是如此,它首要坚持的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去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为我们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鄞州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足区域实际,积极进行顶层设计,并在具体落实中加强反思和调整,最终构建出“三重五育六会”的鄞州德育模式。“三重五育六会”,具体包括:一个“三重”理念、五大育人策略、实现六个学会。这一德育模式的特色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聚焦德育实际问题,进一步明晰德育理念、完善德育策略、创新德育载体,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个“三重”理念,即学生的習惯养成、兴趣能力培养比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学生的身心健康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学生的生命成长比升学更重要。这个“三重”理念充分反映了鄞州德育的鲜明立场,这个立场就是一切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始终将学生发展放在学校教育的正中央。
五大育人策略,是指进一步优化课程育人、队伍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协同育人工作。这五大育人策略,是我们在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六大德育途径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五大育人策略中,课程育人是根本,环境育人是条件,实践育人是重点,队伍育人和协同育人是保障。
实现六个学会,即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同时也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想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六个学会,实质上代表了六种品质,我们认为这六种品质能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未来幸福奠基。
为了保证“三重五育六会”这一德育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还在德育队伍建设、德育载体创新和体制机制保障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支队伍建设,是指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长期以来,班主任这一群体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家校冲突偶有发生、班主任待遇低等。我们认为,虽然现在强调全员育人,但班主任依然是德育的重要力量,要根据班主任队伍出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加以解决。
若干载体落实,是指我们设计开展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阳光学子评选、志愿服务超市、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足球、艺术、研学三大试点区创建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阳光学子评选旨在改革评价方式,变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价模式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足球、艺术、研学三大试点区重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其艺术素养,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创新机制保障,是指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给予班主任群体以收入、待遇、荣誉、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倾斜或保障。我们正在筹划设立鄞州区中小学德育与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统筹多方力量指导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全区推进品质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道德品质提升,需要有科学完备的顶层设计,您能否谈一谈鄞州区在这方面的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王建平:我们在构建德育工作体系时,主要从区域教育管理、学生家长、一线教师三个层面考虑,使出台的政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努力把德育工作落小、落细,其主要的做法包括:
一是聚焦学生习惯养成。中小学阶段是优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基于此,我们于2017年底出台了《中小学生习惯养成学段重点目标》(以下简称《重点目标》),这一文件有别于《中小学生守则》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将行为习惯养成分成小学低段、小学中段、小学高段和初中段四个阶段推进,制定了包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情态习惯、生活习惯、安全健康习惯和志愿服务习惯六个维度在内的120条细则,在全区所有中小学校推行。《重点目标》的出台,是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习惯、有教养、懂礼貌、讲公德、会生存、有担当、具有家国情怀的好公民。
二是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鄞州的综合素质评价,既看学生的学业水平,又看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状况;既看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又看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早在2014年,鄞州就取消了“三好学生”评选,改成“阳光学子”评比,目的是淡化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阳光学子”评选的标准包括:要心怀感恩、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及公益活动、在体艺方面要有一技之长等。
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鄞州将志愿服务统一纳入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之中,规定学生对志愿服务要有认知、有体验、有能力,志愿服务的项目、时间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增加。为了给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平台,每年寒暑假,教育局都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超市”行动,联系企事业单位提供合适的志愿服务岗位,由学生自主挑选,让学生边公益、边体验、边服务。在持续不断的坚持下,人们现在在节假日经常能看到鄞州学子活跃在各类志愿服务岗位:或参与环境保护,或参与垃圾分类,或当博物馆讲解员,或在医院做导医……
四是创建足球、艺术、研学三个试点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2018年,鄞州区成功创建宁波市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首批浙江省艺术教育试验区、首批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区,这是鄞州教育的一件大事。我们之所以创建这三个试点区,就是要向社会传递明确的声音:鄞州的学校不只有考试和作业,还应该有足球、艺术和研学,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不仅有补习和升学,还应该有诗意和远方。
五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鄞州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宁波市首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今年3月,鄞州区教育局联合卫生健康、慈善部门联合成立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护航工程”基金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旨在推进三级心理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心理健康促进信息平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督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鄞州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还在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上面向全国展示,得到了中央文明办领导和参会的百余位代表的高度赞扬。
在“三重五育六会”德育模式的引领下,近年来鄞州学子“网红”频现,如华泰小学学生丁安琪在下雪时,把小区居民轿车的雨刮器竖起,让居民在不经意间收获温暖;行知实验小学学生罗文奕在放学时向执勤交警鞠躬致谢,被广大网友称“这一弯腰最动人”;钟公庙中心小学学生沈祉瑜在寒风中帮扶倒地的八旬老人;四眼碶小学“校内国歌声起,全体学生自觉止步敬礼”的新闻更是传遍大江南北……
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和家校共育是推进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请问鄞州在德育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家校共育三个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
王建平:关于德育课程的开发,我们既有在区域层面统揽实施的,也有各校结合校本课程自主开发的。
在区域层面,2018年11月,鄞州区教育局出台了宁波市首个研学旅行实施意见,量身打造了区域性研学课程、校本化研学课程和亲子研学旅行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开发了“甬藏千年,博悟世界”“中国进士第一村,千年文脉走马塘”等五套区域性研学旅行教材。
在学校层面,我们倡导“一校一特色”的理念,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打造本校的德育特色。现在,区内各所学校的德育课程百花齐放。如四眼碶小学,因为一则“国歌一响,全体小学生止步敬礼”的新闻被广泛报道,这得益于学校每年坚持开展的仪式教育,编写朗朗上口的“四JING(敬、静、净、精)”规范,其中的“敬”是排在第一位的,要求国歌响起,所有老师和学生都要停下一切活动,立正敬礼,齐唱国歌。四眼碶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曾被教育部列入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案例。钟公庙中學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生命适切”课程体系,构建了“以爱育爱”德育体系,通过构建戏剧课程、礼仪课程、阅读课程、公益课程、行走天下课程等课程群,引导学生进行亲身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镇安小学坚定不移地走国学教育特色之路,以育人为核心,以仁、孝、责为主题,致力于培养尚雅崇信、笃行创新的小公民,使他们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童蒙养正 国学毓德》曾被入选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认为,育人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群体,所以我们着力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为破解班主任工作“一肩挑”的问题,2015年9月,鄞州实施了“德育导师制”。每个班级除了一名首席导师外,还配备1—3名导师。导师分头行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家长沟通,深入的家访。导师制实施三年后,成效显著,我们又加大了力度,于2018年9月出台了《加强全区中小学班主任(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准入、考核、待遇、晋升、荣誉等方面向班主任岗位倾斜。建立了新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三级专业成长序列,规定其享受同级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师的同等待遇,这等于为班主任专业发展建立了教学和育人的“双通道”。就在今年3月30日,鄞州又实施“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这是鄞州首次把名班主任培养纳入高端教师培养计划,对班主任地位的提升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班主任群体的待遇、地位、荣誉得到保障,极大激发了广大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目前,我区有宁波市首届名班主任1人,宁波市十佳班主任1人,首届宁波市新秀和骨干班主任14人,获评总数为全市各区县首位。
在家校共育方面,我们高度重视家校共建共育和社会力量协同育人。对于家校共育,我们一直认为学校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利用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专业性,想办法创造机会帮助家长提升家教知识和家教能力。早在2015年,我们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联系工作的意见》,要求校校建理事会、班班有家委会,吸引家长、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和班级事务中来。为提升家长的育人水平,我们还联合区妇联开设鄞州教育大讲堂,面向家长,围绕家庭教育、升学指导、幼小衔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开展授课或指导。我们鼓励中小学校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一个相互分享、交流教育经验的机会和场所。另外,我们还鼓励学校走进社区,联合社区开展育人活动,发挥“小手牵大手”的作用。
作为区域教育的负责人,您对鄞州品质教育的未来有何希冀期待?
王建平:我是从一线教师中走出来的,也是普通农家子弟,所以我对基层教育、教师和普通家庭的教育状况有很深的了解。我热爱教育,同时也对教育保有深深的敬畏之心。教育说起来很大,其实也很小,它承载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它托付的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因此,作为区域教育的负责人,我感到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鄞州之所以要实施品质教育,原因很简单、很实在,就是要一心一意提高教育质量,为鄞州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到高水平的学校、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使孩子们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爱、有用、有责任、能担当的合格公民。相比10年前、20年前,鄞州现在的教育硬件、教育配置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指导教育实践的理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正是有了这样有利的环境,我们更需要把握机会,敢于创新,敢于坚持,把品质教育持之以恒地推动下去。
鄞州教育下一步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要不断提高校长的领导力,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要进一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要更科学地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找到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方法,等等。不管任务有多艰巨,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拒绝诱惑、保持初心、坚定信念,从民族复兴的大局和孩子终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做一名有追求、有良知、有能力的教育人,这是最为重要的。
责任编辑︱张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