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安全教育的现实困惑与突围

2019-06-17 01:13魏晓东
中国德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素养教育

“安全大于天,责任重如山”,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个体健康发展,更关乎家庭团圆幸福、社会和谐稳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人们对于安全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安全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安全教育作为安全素养培育和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抓手,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着根本性、基础性、长效性的作用。安全教育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全民的安全素养水平,关系到现实生活中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

一、现状:安全教育成效与问题并存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与防范工作,对青少年群体的安全教育工作尤为关注,多次对安全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对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提出明确要求。2007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加大公共安全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注重安全教育,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指出要把校园建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机制,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与中央顶层规划同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与公安、综合治理、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部门密切合作,立足各地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安全教育模式,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安全教育的开展,创新安全教育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功能,在安全教育、专项活动、应急演练和安全提醒等方面形成了许多优秀的经验做法。

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的媒体采访中,教育部长陈宝生介绍,截至目前,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有86%以上配备了保安员,70%以上安全防范体系建设达到了国家建设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2018年非正常死亡学生人数进一步下降,事故灾难类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1.5%。可以说,安全教育经过多年积累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1]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在当前阶段,我国的安全教育推进工作无论在认知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溺水、交通、火灾、用电、燃气、校园暴力、霸凌、食品、校舍、两性等方面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表明在学前、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安全教育无论在模式上还是观念上仍有许多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保护青少年群体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我们对于源头防范,无论是认识程度还是实际投入都远远不够,虽然纵向比较有很大提升,但与其他教育的投入相比,安全教育处于极其尴尬的边缘化地位。近年来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西城区宣师一附小伤童事件、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事件等等,无一不挑动着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对地方的发展稳定均造成了一定冲击。对于这些关乎青少年群体的安全事故来说,再成功的事后处置,无论是物质成本还是社会成本,其支出都是巨大的,而且对青少年群体造成的社会心理创伤短期内无法抚平,又积聚了一定的再发风险。

二、症候:安全教育面临多种困境

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诸多方面都有体现,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等教育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各类问题尤其突出。

一是组织上无专业机构。目前,我国中央至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均已成立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相关部门或机构,但绝大多数并没有专门的编制配备,有的设在德育部门,有的设在综合部门,没有形成一条完整贯通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序列,无法实现对各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设计、一体推进、督促指导。

二是课程上未建立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安全教育本质上是安全素养,即安全意识、安全知识、防范技能等成体系的培育,需要持续学习、持续发展,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安全教育虽然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但尚未建立独立的课程体系。有的地方虽然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规定了课时,但与语数外等主科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即使与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相比,其整体课时安排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仍较小,很难发挥安全素养的培育作用,而且仅有的课时大多还存在被其他课程挤占的情况,对安全教育也缺乏相应的考核。至于将安全教育纳入升学考试范围,更是遥不可及。

三是缺乏成体系的专业教材。当前我国尚未建立国家级的安全教育课标,市场上虽然有不同主体出版的各类安全教育教材,但在教育理念、课程侧重上并未形成高度凝聚的共识,相互之间衔接性较差,很难做到一体推进。具体到学校,有的学校虽然开发了校本教材,但缺少专业性,只停留在学习安全基本知识、认识各类危险的初级阶段,与掌握安全技能、主动预防等安全教育的中高级要求仍有很大距离。

四是师资和硬件投入均不足。在师资方面,系统内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兼职的,接受过系统安全培训、具备专业素养、熟悉校园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也大多未经过长期、成体系的培训,没有专项的财政经费支持,导致教师安全教育培训只能停留在知识点宣讲上,由于教师对应急处置、实操演练等并不熟悉,根本组织不了一场应急逃生的演练。在硬件投入方面,安全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装备设施配备是一项重要投入,而当前大多学校在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对安全教育硬件的投入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有效开展安全教育的需求。

五是对安全教育责任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以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的错误导向,必然造成校方将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指标,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忽视学生安全素养培育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更倾向于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监护和教育工作,而将非校内时间的安全教育责任完全归于家庭。但事实上,学生家长虽然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可无论是安全监管的意识还是能力均较弱,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在安全教育和监管方面,完全是放任自流的状态,可以说,安全教育的家庭环节基本缺失。

六是安全教育未形成社会合力。影响青少年安全的因素是多元的、综合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影响因素更是日趋复杂,呈现出传统的与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隐患因素叠加交织的趋势,不仅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安全风险、火灾事故风险、校园暴力等威胁,还存在着学生就业、网络、金融、恋爱、两性、宗教、心理、教学、学习、文化、信息安全等诸多安全隐患。[2]安全隐患的多样性、复杂性、全时空性,决定了安全教育应该是多主体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统一发力,单单依靠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本身来实现安全教育在时空上的全覆盖,效果有限。

三、对策:全方位、长周期开展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的核心是安全素养的培育,这个过程是持续的,随风险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与人的成长是同步的,应是贯穿一生的教育。安全教育的一切设计、投入、产出,都应围绕安全素养提升进行。安全素养包含的基本能力,由低到高包括三个方面:识别危险的能力、应对危险的能力、主动预防危险的能力。安全素养的获得和提升与安全教育的时长和频率呈正比关系,但与学历、年龄无关。近年来,海外留学人员遇险、高知群体被电信诈骗等安全问题的频繁曝出,就是重要佐证。要实现安全教育的整体突破,实现安全素养的全方位、长周期培育十分必要。

当前,我国已经将安全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全面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尊重生命、保障权利、尊重差异的意识和基本安全常识正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开展,这为我们进一步扎实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环境。[3]与这种改变相适应,我们必须在安全素养培育的广度与深度上作出变革,形成良性互动。

(一)赋予安全教育以通识教育的定位

安全是贯穿一生的诉求,安全素养的培育自孩子具有认知能力起就应开始,贯通其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类别,贯穿其整个生命历程,最终使安全素养转化为一种风险识别、化解和预防的主动能力。对标安全素养发展的目标,安全教育必须成为一种开放性的、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持续进行的必备通识教育。要实现这一定位,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和教师作为落实安全教育主体责任的主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作用,在制度层面作出安排,将安全教育与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一样,同标准纳入课程体系,设计与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织专家开发课程教材,在中小学阶段设置充足的学时、学分,纳入考试考核,通过标准化的要求真正使学生习得安全意识、防范技能、安全知识,从根本上改变安全教育可有可无、不受重视的尴尬地位,改变安全教育的边缘化角色。

(二)推动安全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学校是安全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在安全教育体系中,家庭、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社区、企业、大众传媒等多元化主体,要共担责任,形成合力。家庭教育始于孩子初生之时,贯穿整个人生,具有日积月累的润物细无声的先天优势,看似“无心插柳”,实为“水到渠成”,家长在安全教育上精耕细作,言传身教,孩子的基本安全素养才能渐进培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4]安全教育是多主体、开放式、全天候的,社会组织、企业、社区以及大众传媒等不同主体要担起社会责任,与学校、家庭形成安全教育的共育体系,依托各自的专业优势,利用有形和无形载体,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将安全理念、安全要素、防范意识的传播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全时空、全覆盖、高频率的传播和教育环境,让儿童在时时处处事事讲安全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三)增强安全教育的实践性

安全教育既要知之,知道安全常识;又要行之,懂得避险操作,做到知行合一。安全知识学习只是安全素养培育的基础性要求,掌握安全技能、提高主动预防能力才是安全素养提升的关键。而这些技能及能力靠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实践实操来习得,比如掌握逃生技巧、自救本领、求救方法、生存技能、器材使用等,这仅依靠口授心传无法掌握,必须依托实训基地、实践课程来动手练习。只有强化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才能做到知行的有效统一,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防火墙”。

(四)加大对安全教育的投入保障力度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学校要贯彻好《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中的要求,在安全教育的专职机构保障、编制保障、财政保障、培训保障、课程课时保障、研究力量保障等方面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加大探索力度,创新更多的安全教育模式和经验,以标准化的保障催生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形成统一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学校安全管理系列制度、安全工作设施设备配备标准以及安全工作评估标准[5],培育发展专司安全教育研究、教学与实践的高质量队伍,不断分析研究关于青少年群体安全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关注新兴安全领域,为更高层面升级安全教育模式提供思路和经验。

(五)借力信息化实现安全教育的跨越发展

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加快推进全国性的安全教育平台建设和互联互通工作,充分利用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传输等先进技术,聚合信息化、多媒体安全教育课件教材,着力提升包含安全素养测评、安全风险动态预警、安全事件报告、安全隐患排查以及安全课程设置、课时完成、学生参与等一揽子信息在内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实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能通过平台对安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数据采集及分析,并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强化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远祥.陈宝生:校园安全问题是综合征,必须综合治理[EB/OL].[2019-03-19].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19288_1.

[2]康忠伟.高校多位一体学生安全工作体系建设探析[J].经济师,2014(4):170-171.

[3]李盈盈.国务院: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增加反欺凌反暴力内容[EB/OL].[2019-03-19].http://news.sina.com.cn/c/2017-05-04/doc-ifyeycte8605840.shtml.

[4]王长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需要发挥妇联独特作用[N].中国妇女报,2018-09-12(1).

[5]郑茂雄.从制度到文化:高校管理制度化的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44-47.

【魏晓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素养教育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兴趣与爱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良好的数学素养依赖于学生学习的再创造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