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瑞峰 樊锁柱 边鹏飞 陈胜阳 谢规球
(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隧道施工面对的工程地质环境日趋复杂,不良工程病害也越来越多。隧道衬砌开裂作为隧道工程建设的主要病害之一,了解其形成机理和解决方法成为工程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大多只从单方面分析了隧道二衬开裂原因,尚未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由于导致隧道二衬开裂的原因较多,隧道开裂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所致,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广西某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隧道施工中的二衬位移监测、裂缝监测数据,以及抗滑桩位移监控数据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针对各种裂缝采用不同的处置措施,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广西某隧道左线全线长600米,五级围岩占隧道总长的75.3%,围岩破碎,整体稳定性差,且隧道区间段埋深左高右低,存在严重偏压现象。隧道进口端仰坡坡脚较小,约10°~20°,边坡上覆约1.6m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强风化长石石英砂岩夹泥、页岩。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对隧道涌水影响较大。
隧道左洞进口 ZK82+690-ZK82+850采用地表注浆加固,隧洞左侧ZK82+674-ZK+688.75按路基段5米间距,隧道范围内6米间距设置4根抗滑桩,右线路基左侧K82+685-YK82+746按路基段5米间距,隧道范围内6米间距设置14根抗滑桩。
2017年 2月 14日隧道左洞复工,4月初连续强降雨,发现 ZK82+680—ZK82+760段二衬拱腰2米范围内出现多道纵向裂纹,裂缝最大宽度约为7mm,对此段二衬位移以及裂缝应变进行监控。于 2017年 4月12日安装表面应变计,4月14日埋设反光贴。分别于4月13日及15日取得初值。
(1)裂缝监控
根据裂缝发展情况,采用混凝土应变计对裂缝进行监控,从2017年4月12日-2018年5月18日先后对14处裂缝进行监控,其累计变化量最大处在ZK82+733,最大量1.32mm,自2017年 6月9日到2018年11月3日变化量为0.08mm,平均变化量为0.0006mm/d。其累计量变化曲线如下。
图1-1 裂缝变化累计值曲线图
(2)洞内二衬位移监控
采用埋设反光贴,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对洞内各点二衬位移进行监测,从2017年4月16日-2018年5月20日先后监控 23处,其累计变化量最大处在ZK82+730左侧,最大变形量为96mm,其自2017年9月25日开始到2018年5月20日变化量为7mm,平均速率为0.03mm/天。其累计变化量曲线图如下:
图1-2 二衬位移累计值曲线图
(3)洞外抗滑桩位移监控
采用埋设钢筋,外露钢筋头刻画十字丝,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对洞外各点三维坐标进行量测,从2018年3月17日-5月15日先后监控6处,其累计变化量最大为1mm。
其一,隧道塌方段地质条件复杂,围岩为强风化砂岩夹泥,围岩为极破碎,节理很发育,属于多次扰动后的不良地质,开挖后围岩长期处于蠕动变形状态,是开裂的重要因素。其二,隧道进口端仰坡坡脚较小,约10°~20°,边坡上覆约1.6m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强风化长石石英砂岩夹泥、页岩,岩层产状 275°∠30°,地表坡度等对隧道产生偏压影响,再加上浅埋因素,也是导致开裂的重要原因。其三,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洞内涌水严重,再加上强降雨天气,隧道埋深浅地表水极易渗入,致使围岩稳定性变弱,抗剪强度降低,再加上隧道开挖时爆破等方式对围岩的扰动,二衬最终难以承受土体压力变形是导致开裂的直接原因。
根据监控数据,可以判定隧道总体受力情况良好稳定。根据养护规范结合钻芯取样结果分析得出结论:ZK82+697.34-ZK82+706.28、ZK82+723.82-ZK82+732.7、ZK82+732.7-ZK82+741.62段二衬需拆除处理,其余裂缝采用修补方案进行治理。
由于二衬强度高,采用机械拆除效率低,且拆除成本高,安全性低,为加快拆除速度,降低施工成本,保障施工人员安全,采用爆破的方法拆除二衬。
纵向、斜向裂缝宽度 0.1mm≤L<0.3mm之间,采用环氧树脂液(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材料)进行涂抹处理。纵向、斜向裂缝宽度 L>0.3mm,采用打孔注浆进行处理,表面采用环氧树脂进行涂抹修补。
(1)该隧道二衬开裂是多种因素叠加所致,其中地质因素和浅埋偏压因素是导致开裂的重要因素,地下水、暴雨和爆破施工影响是隧道二衬开裂的直接原因。
(2)通过对隧道施工中的二衬位移监测、裂缝监测数据,以及后续过程中的裂缝位置、深度实测数据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针对各种裂缝采用不同的处置措施,结果表明处置效果取得了预期水平,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
(3)为避免二衬开裂对隧道施工和后期运营的影响,应做到“整防结合 预访为主”,加强前期勘察准确度,力求勘察资料反映围岩的真实情况,对于围岩较差的地段加强支护措施,尽可能减少施工对围岩的扰动,从多方面减少二衬开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