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乐,袁圳伟,徐仁华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等问题不断凸显,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1]。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机体功能不断退化,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我国30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家庭规模缩小,照护功能弱化,老年人可获得的家庭养老资源逐渐减少,医疗资源又相对不足。而社会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其需求明显增加,老年人尤其对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一种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服务、康复锻炼、疾病预防、健康管理、文化娱乐、临终关怀等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1-3],是目前比较受老年人青睐的一种养老方式。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6.7%,而2017年这一比例提高到17.3%[4]。我国老年人人口众多,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过程面临着资金不足、专业医护人员短缺、服务内容单一、无医保资质等困难[5-7],导致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本研究通过调查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改革服务内容、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在烟台市选取4所不同规模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211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居住满3个月;(2)年龄≥60岁;(3)意识清楚、智力正常;(4)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可由子女或陪护人员代填)。排除标准:(1)交流沟通有障碍者(老年痴呆及听力语言能力丧失者);(2)身体健康状况差,无法配合调查者;(3)中途退出者。
1.2.1 调查工具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并咨询老年医学专家2名、老年护理专家2名、医养结合管理者4名,记录并分析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老人养老需求实情制订条目。经过3轮修改,形成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经济来源等;第二部分是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包括5个维度,25个条目,涵盖生理需求(5个条目)、安全需求(5个条目)、爱与归属需求(5个条目)、尊重需求(5个条目)、自我实现需求(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5分为非常需要,4分为比较需要,3分为一般需要,2分为无所谓,1分为不需要,需求总分为125分,得分越高说明此项需求越大。
通过对40位老年人进行预调查,测得问卷第二部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3;选取5名老年护理方向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评价,评定的问卷效度指数CVI为0.830,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1.2.2 调查方法 研究者与各医养结合机构联系,解释研究目的、问卷填写方法,征得各机构管理人员同意后,由课题组成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向老人介绍调查研究目的后,以保密原则为前提,经研究对象同意,在自愿参与原则下,对纳入标准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填写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 81.2%。
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频数、构成比进行计数资料统计描述,以(±s)进行计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老人的养老需求。影响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1名老年人中,男 85人(40.3%),女 126人(59.7%);年龄:60~80 岁 96 人(45.5%),81~100 岁 113 人(53.6%),100 岁以上 2 人(0.9%),平均年龄(80.62±7.91)岁;民族:汉族 208 人(98.6%),少数民族 3人(1.4%);婚姻状况:未婚 1人(0.5%),已婚 143 人(67.8%),丧偶 64 人(30.3%),离异 3 人(1.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 151人(71.6%),高中 28人(13.3%),大专及本科 32人(15.2%);子女个数:无子女 2人(0.9%),1~3 个 142人(67.3%),4个及以上 67人(31.8%);退休前职业:农民 48人(22.7%),行政人员 74人(35.1%),工人 84人(39.8%),商人 2人(0.9%),其他3人(1.4%);经济来源:退休工资175人(82.9%),子女赡养 33 人(15.6%),其他 3 人(1.4%)。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子女个数、子女看望频率、经济来源、身体状况老年人的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老年人的安全需求和爱与归属需求得分较高,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得分较低,见表2。
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子女看望频率、经济来源、身体状况6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具体赋值见表 3。结果表明,老人的性别、年龄、子女看望频率、身体状况对其养老需求有显著影响(P<0.05),见表 4。
表1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的养老需求(±s,分)
表1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的养老需求(±s,分)
项目性别人数 构成比(%) 需求得分t/F P男女8512640.359.779.69±11.0480.89±9.8517.640.000年龄(岁)60~8081~100>100民族汉族少数民族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离异丧偶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本科子女个数01~3≥4子女看望频率1~2次/周1~2次/月不常来退休前的职业农民行政人员工人商人其他经济来源退休工资子女赡养其他身体状况完全自理不完全自理96113245.553.60.980.20±9.9080.38±10.6491.50±13.442.5430.0472083 198.61.480.47±10.3975.67±1.541.740.0831433640.567.81.430.384.0080.40±10.6681.67±1.7380.34±9.971.4140.240151283271.613.315.280.87±10.7780.17±10.8678.56±9.620.3220.8632142670.967.331.882.00±26.8781.05±9.9579.00±10.642.2530.03219018390.08.51.482.27±10.4778.66±9.6473.00±9.172.6510.0404874841.3050.2692322.735.139.80.91.479.35±9.7180.48±11.0980.83±9.8970.50±3.5490.33±13.1517533382.915.61.480.78±10.4478.61±9.9378.67±9.246.1270.0006414730.369.780.05±11.0180.92±9.3412.1380.000
表2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分(±s,分)
表2 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分(±s,分)
条目平均分项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需求总分维度总分13.37±4.0119.71±3.1818.85±2.8613.72±2.8114.74±7.1980.41±10.342.67±0.803.94±0.633.77±0.572.75±0.562.93±1.423.22±0.41
表3 自变量赋值
表4 老年人养老需求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2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需求总分为(80.41±10.34)分,得分较高的是安全需求方面(3.94±0.63)分,这表明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用药安全、人身安全(防跌倒、急救措施等)、护理操作安全方面的需求较高,与孙亚宁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一方面,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不断退化,很多老人处于带病生存状态,患病吃药成为常态,但由于记忆力的退化,老人经常发生忘记吃药或是重复吃药的现象。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指出,每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30%的人至少发生跌倒一次以上,而80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率为50%[9],因此老年人在安全方面的需求水平较高。
老年人爱与归属需求水平也较高,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较多,“四二一”家庭结构比较普遍,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到中年,子女忙于工作无暇照顾父母[10],许多老人被动选择机构养老,年老体弱的他们易产生孤独、失落、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不仅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还要承担高昂的费用,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这部分老人还会自责、内疚,因此家人的陪伴与关爱、机构医护人员的爱心与细心以及同龄人的交流就十分重要。要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生理需求与老人的自理能力相关,随着自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会需要更多的基本生活照护(进食、个人卫生等)。张钦等[11]指出,随着我国失能老人数量的增长,其生理需求不断增加;汪群龙等[12]指出,失能老人照护需求较大,尤其是护理、康复等专业健康服务供不应求。老年人对于饮食的需求明显降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不再以“吃饱穿暖”来衡量生活满意度,而是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方面的满足[13]。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子女个数、经济来源及身体状况、子女看望频率老人的需求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子女看望频率、身体状况对老年人的需求有显著影响(P<0.05)。年龄越高、身体健康状况越差的老人需求越大,这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多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且伴有各种并发症[14],对于医疗诊治及专业护理需求大;并且身体疾病导致老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老人对于专业心理护理、精神慰藉需求增加。男性老年人的需求水平相对女性老年人要低,这是由于女性老人感情细腻,在丧偶后易产生孤独、抑郁情绪,与梁国强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而男性老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下棋、练习书法等活动,这些文娱活动有助于老人放松心情,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主观幸福感[16]。子女看望次数越少的老人,其需求越多,老人在家时气氛热闹,有子女的陪伴与照顾,而进入机构后家人的陪伴减少,加之老人在退休后由社会回归家庭,角色的转变易使其出现心理失衡[17],因此老人易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护理等方面的需求随之增加,这与李文杰[18]的研究结果一致。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养老需求将不断增加,而目前养老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19],且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存在内容单一、收费偏高等不足。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需求大,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我们应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考虑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尤其是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要建立并完善长期照护体系,健全老年人健康评估体系,利用互联网打造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并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心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