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如燕
(龙岩卫生学校,福建 龙岩 36400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需求也增加了。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区护理人才需求不断增加[1]。多项研究显示,本科、高职护生社区就业意向普遍偏低。高等教育已成为大众化教育,中职护生因低学历的制约,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研究对某一市属中职卫校2013级至2015级209名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旨在为中职护生社区护理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拓宽就业途径。
采用方便抽样,以班级和实习队为单位,选取某一市属中职卫校2013级至2015级4个班、1个实习队共209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209名护生年龄为15~19岁,其中2013级已学习社区护理,2014级正在学习社区护理,2015级未学习社区护理。纳入标准:中职卫校;在校护理专业学生;理解调查目的并同意接受调查。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职业院校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由吉林大学李佳佳[2]编制,具有稳定的信效度。问卷包含两部分内容:(1)一般资料:包括年级、性别、实习情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第一志愿是否为护理专业6个条目。(2)入学动机、对专业及社区护理的认知、社会支持、择业意向、社区护理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等18个条目。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知情同意,问卷由同一名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现场统一发放,采用统一指导语讲解研究目的和填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独立、如实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并检查,对不清楚或有疑问的地方当场核实。共发放问卷216份,收回有效问卷共2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
1.2.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双人双录入,交叉核对。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例数、构成比描述年级、性别、实习情况、是否独生子女、第一志愿是否为护理专业等指标。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χ2检验(无序资料)、秩和检验(等级资料)。
本研究共调查209名中职护生,119名(56.9%)愿意从事社区护理职业,90名(43.1%)不愿意从事社区护理职业。年级、性别、实习情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第一志愿是否为护理专业与社区护理就业意向无相关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一般情况的中职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比较[n(%)]
入学动机、入学时喜欢护理专业程度、择业单位性质、胜任社区护理程度、社区护理开展现状及社区护理发展前景与从事社区护理的意愿有相关性(P<0.05),详见表 2。
表2 影响中职护生从事社区护理意愿的因素[n(%)]
2.3.1 中职护生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原因(限定选两项)(见表3)
表3 中职护生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原因(n=119)
2.3.2 中职护生不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原因(限定选两项)(见表4)
表4 中职护生不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原因(n=90)
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115名(55.0%)中职护生对社区护理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与谈学灵[3]的研究结果相近,但中职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途径单一,主要来源为学校相关课程(185名,占88.5%),与李佳佳[2]的研究结果一致,从网络或媒体宣传、讲座培训等其他途径认识社区护理的仅24人(1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为社会对社区护理宣传少,护生对社区护理接触少,只能从学校相关课程中被动了解。而大部分学校对社区护理课程不够重视,虽开设社区护理但大多为考查科目,课时较少且均为理论课,未安排见习与实习,导致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不够深入、全面。研究显示,认可社区护理开展现状、对社区护理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自己能胜任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高。社区护理知识信息量决定护生社区护理认知水平[4],可能由于该部分护生社区护理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对社区护理有信心,故社区护理就业意愿高。
本研究显示,中职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相对较高,但低于王艳妮[5]的研究结果。中职护生在能选择的情况下仍首选在医院从事临床护理,与杜丹丹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社区护理发展相对滞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模较小、设施不完善有关。阻碍护生选择从事社区护理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发展空间、对社区护理工作比较生疏、福利待遇差。选择从事社区护理的主要原因为工作稳定压力小、工作有意义,与李佳佳[2]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护生择业时比较注重自身发展及工作稳定性。在中职护生就业相对困难、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护生希望寻求一份稳定、压力小的工作。我国社区护理还处于发展完善期,社区护士职能未完全发挥,相比紧张和夜班频繁的临床护理工作,护生感觉社区护理压力小。工作有意义作为护生择业主要的考虑因素,表明护生希望学有所用,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为大众服务。同时重视福利待遇,亦希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结果亦表明,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识不够,影响其就业意愿。这可能与学校未安排社区护理见习、实习有关,无法使护生理论联系实际。
本研究显示,入学动机积极的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高,而入学动机消极则低。因喜欢护理、容易就业而入学的护生,择业时更灵活。在中职护生就业相对困难、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他们能正确做好职业定位,不拘泥于从事临床护理这一方向。择业时倾向于国有单位的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高,这是因为社区服务中心大多为公有制,护生认为比较稳定。入学时喜欢护理职业的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高,这是因为其对护理专业认可度高,对护理更感兴趣,专业思想坚定,择业时更易选择护理岗位。
3.3.1 关注入学动机,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专业信心 护生由于被动选择护理专业,对从事护理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信心,进而影响社区护理就业意愿。学校可针对其入学动机,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入学后介绍护理及社区护理发展史、发展前景,激发护生学习护理及社区护理的兴趣,加深对护理的理解。同时学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注重专业思想教育的渗透,坚定护生的专业信心。
3.3.2 注重宣传与实践,提高护生社区护理认知,提高福利待遇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社区护理及国家关于社区护理政策的宣传,提高护生对社区护理的知晓率和公众的接受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多提供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福利待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建立健全护士的激励机制,让社区护士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拥有良性的发展空间[7]。在职称晋升方面适当予以倾斜,以吸引更多的护理毕业生从事社区护理,缓解大医院中职护生就业难而社区招聘不到护士的矛盾。
各院校应适当增加社区护理课程的课时数,加强社区护理实验室建设,提高护生对课程的认同感[8]。学校应加强社区护理实践,以自愿报名为主,成立社区护理实践队。社区实践对巩固护生的理论知识、提高护生的护理技能、锻炼护生的沟通能力等均有一定意义[9]。鼓励护生周末、寒暑假到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对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宣传,使护生感受到自己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技能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意义的专业帮助[10]。学校安排实习时应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实习轮转点,使护生熟悉社区护理工作内容与模式,提高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激发护生对社区护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意愿及就业竞争力。
3.3.3 针对性进行就业指导,提升护生的社区就业意向 中职护生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护理教育者是影响护生职业定位的关键因素[11]。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时,多帮助护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前景,宣传国家关于社区护理的政策,使护生感受到社区护理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就业思路[8]。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协助护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护生择业影响因素和心理,举办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提供就业咨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招聘信息,予以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正确认识中职护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引导护生探索社区护理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提高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的认同感。通过加强护生社区护理知识和职业素质的教育,做好社区就业指导,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提升护生的社区就业意向[4]。
中职护生对目前中国社区护理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社区护理就业意愿相对较高。但对社区护理认知途径单一,对社区护理工作比较生疏,择业时比较注重自身发展及工作稳定性。入学动机积极、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愿高。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大社区的宣传力度,更多地提供护士晋升、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学校方面应关注入学动机,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护生树立专业信心。可通过加强社区护理教育、实践及专业思想教育,安排护生去社区实践及见习、实习,提高护生对社区护理的认知,进一步提高护生社区就业意愿。同时学校应积极提供就业咨询、社区护理招聘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予以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护生树立正确且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拓宽护生就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