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全林,马义明,牟永山,马逸云,杨小花,安 丽,马振华
(1.临夏市人民医院,甘肃 临夏 731100;2.临夏市城郊镇卫生院,甘肃 临夏 731100;3.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4.临夏市南龙镇卫生院,甘肃 临夏 731100)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据我国文献报道,胆石症发病率约为7%,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1]。在临夏地区,回族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54.30%,其生活习惯与汉族有明显差异,特别在饮食习惯和生活起居方面。故本项目拟通过对回族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生活环境、胆石症患病情况等进行抽样调查,探讨临夏地区回族胆石症流行病学特点和相关因素,并对回族胆石症患者与非胆石症患者血清CCK(胆囊收缩素)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采取城乡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以世居临夏地区年满18岁及以上的回族人群作为此次调查对象,样本人群采取目的抽样方法抽取。血清CCK含量研究分为两组,病例组为经B超确诊的胆石症回族患者311例,对照组为被调查回族人群中经B超检查为非胆石症者320例。
(1)问卷调查:包括个人基本情况、饮食习惯、生活起居、水源等;(2)水样成分分析结果参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3)胆石症患者的确诊以县级及以上医院腹部B超检查结果为准。
(1)调查在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行,采用直接询问本人的方法,结果汇入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所抽取水样委托临夏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临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菌群检验,并得出结果。
(2)血清CCK含量对照研究的病例组患者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所调查出的胆石症患者中抽取,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按不同年龄段分层,从20岁开始,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最大年龄段为>80岁,共7层,统计时剔除未检测血清CCK含量的患者及受检测中各种影响因素而致的数值明显异常者。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血清CCK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96T),测定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调查数据用Excel 2003建库,进行统计分析。CCK含量对照研究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结果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课题共调查2100人,实际有效问卷2060份,有效应答率为98.1%。其中男性1004人,占48.74%,女性1056人,占51.26%;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93岁,分布以31~50岁年龄段居多,占56.22%;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8.20%;胆石症患病率为 15.10%。
本次调查临夏地区18岁及以上常住回族人口2060人,其中胆石症患者311人。胆石症患者中,男性125人,占40.19%,患病率为 12.45%(125/1004);女性 186 人,占 59.81%,患病率为17.61%(186/1056)。胆石症患者中最小年龄为24岁,最大年龄为91岁,平均患病年龄为57.36岁。其中BMI超过25 kg/m2的占56.35%,达到一半以上。
调查显示,胆石症患者中,不吃早餐人数占16.08%,约为患病总人数的1/6;饮食种类以牛、羊、鸡等肉类食品为主,且食用频率每周3次以上者占患者数的69.58%;食用坚果类且频率每周3次以上的占52.12%;食用乳制品每周3次以上的占58.47%;饮茶每周3次以上的占59.79%;食用动物内脏每周3次以上的占9.79%。胆石症患者中,生活起居不规律(晚睡晚起,不午睡)的占 81.48%,规律者占 17.99%,其他占 0.53%。因回族信仰宗教,故无吸烟、酗酒者,排除烟酒对胆石症发病的影响。
研究中共送检水质样品6次,结果一致,水中砷、镉、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铁、锰、铜等的含量以及大肠埃希菌、耐热大肠菌群等数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详见表1。
表1 水质检查项目及结果
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CCK检测结果(±s,g/L)
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CCK检测结果(±s,g/L)
生化指标CCK病例组86.31±35.46 <0.05对照组30.10±24.82 t P 24.80
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血清中CCK较对照组高(P<0.05),表明CCK的分泌及代谢在胆石症患者中发生了改变。
胆石症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3]。有文献报道,胆石症患病率为5%~15%[4],本次调查结果与文献相符。此次调查发现,31~50岁人群的胆石症患病率最高,是胆石症的重点预防对象,结果与文献相符。原因是年龄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胆酸合成及胆酸池大小呈负相关(P<0.05)[5]。相关文献[6]报道显示,女性胆石症患病率高于男性,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BMI为体重(kg)与身高平方(m2)之比,反映肥胖程度,亚洲人标准BMI以25 kg/m2为界限,本次研究中,胆石症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处于肥胖状态,与该地区回族居民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该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有文献报道,经常不吃早餐对胆石症的形成有显著影响(P<0.05),因为不吃早餐使空腹时间延长,胆汁分泌减少,胆固醇呈饱和状态,易形成胆囊结石[7]。本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临夏地区回族居民对早餐较为重视,不食用早餐的患者仅占胆石症患者总数的16.08%,而饮食结构中经常食用牛、羊、鸡等肉类食品者较多,饮茶及乳制品者次之,食用坚果类的人数也占到胆石症患者的一半以上。长期肉类、坚果等高脂饮食,可引起人体超重,胆囊肌肉张力下降,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淤积。乳制品、茶饮等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加速胆固醇的积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调[7]。糖过多时可以转化为脂肪,增加体重(BMI>25 kg/m2)。生活起居不规律,机体内分泌代谢失调,肝脏分泌酶类功能失调,会使脂肪、糖类代谢紊乱,此两种因素结合,易形成结石。由此可见,膳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与胆石症的形成关系密切。
理论研究表明,不卫生饮水可将虫卵、细菌等异物带进消化道,逆行胆道引起胆道阻塞、胆汁引流不畅及细菌感染,久而久之,易形成胆石症。本研究中,随机抽样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提示水质不是引起该地区胆石症的主要因素。
CCK广泛分布于消化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外周血液等组织器官中,具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8],主要有收缩胆囊,松弛Oddi括约肌,促进胰腺分泌,调节胃肠运动、摄食、行为、情绪、记忆等作用[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CCK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与雷正明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胆石症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升高,而胆固醇的升高可影响胆囊平滑肌CCK受体(CCK-R),使其表达减少[12]。由于胆囊收缩是CCK与CCK-R结合而诱发,即使胆石症患者CCK的分泌量代偿性增加,也会出现胆囊收缩障碍,使胆汁排出不畅,对病情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单纯的CCK增高是否会继发结石,目前尚无文献报道。
综上所述,临夏地区回族居民胆石症发病率较高,除与性别、年龄、BMI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该地区居民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有明显关系。回族胆石症患者血清CCK指标与非胆石症患者有差异,为该地区临床上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诊治胆石症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