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吕海琴,任 宁,王艾青,张 睿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针刺伤是指在工作中由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等针具引起的皮肤损伤[1],是护士最容易受到的职业损伤之一。全球每年发生200万例针刺伤,导致感染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风险[2]。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缩短学校和临床实践的差距,使护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强化护生的无菌观念,培养护生的爱伤意识,提高沟通能力,注射和静脉输液等实验课多采用真人真做的授课模式[3]。文献报道,护生在实验课中发生针刺伤的概率高达 36.8%~43.0%[4-5],而目前对于在校护生针刺伤的研究仅局限于针刺伤发生率、发生环节、处理方式等现状调查[4-5],未对在校护生针刺伤的知识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无法针对性地培训护生,降低护生针刺伤发生率。本研究旨在调查在校护生针刺伤知识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刺伤的防护教学提供依据,降低护生在实验课中的针刺伤发生率。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某护理高职院校二年级47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愿意配合参加本研究;(2)大学一年级参加过学校护理学导论第八章护理安全与防护的理论培训。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在校高职护生针刺伤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时间为护生晚自习,调查员征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向研究对象介绍填写问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
在回顾相关文献和课题组讨论后,本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护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起点、是否在临床实习过、临床实习时间、实习医院等级、是否再次参加针刺伤防护的理论培训、何时何地接受的针刺伤防护理论培训、是否接受过针刺伤防护的实践培训、何时何地接受的针刺伤防护实践培训;第二部分为针刺伤相关知识的调查,采用由史妍萍[6]编制的针刺伤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PA)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包括知识(16个条目)、态度(12个条目)和行为(16个条目)3个部分。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在校护生,因此,本研究采用了问卷的知识部分。针刺伤KAP问卷知识部分第1、2题调查针刺伤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3~10题调查针刺伤防护知识,11~16题调查暴露后评估、用药相关知识。题目有“是”“否”“不知道”3个选项,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计0分。以问卷所得分数除以总分得出答对率,答对率越高,表示针刺伤的知识掌握程度越好。该问卷已经被证实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1,Cronbach’s α=0.61。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以(±s)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单因素分析进行筛查,挑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针刺伤知识水平影响因素。
本研究实际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调查的439名对象中男护生39名,女护生 400 名,年龄(19.49±0.84)岁。
表1 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部分各条目回答情况
表2 不同特征在校高职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s,分)
表2 不同特征在校高职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s,分)
项目性别女男学历起点中专高中临床实习是否实习时间10个月9个月8个月实习医院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再次接受理论培训是否理论培训地点医院学校医院和学校人数400392431961722673244961114572421971713788得分12.51±2.3211.26±3.1313.12±2.1811.83±2.5113.14±2.1211.92±2.4913.63±2.3912.64±2.0213.21±2.0513.10±2.2611.50±1.2913.33±1.8512.79±2.2911.92±2.5113.59±2.0012.28±2.4913.42±1.79 F/t 2.4395.8635.4731.8432.1523.7522.152 P 0.0190.0000.0000.1620.1190.0000.119项目理论培训时间近一年内近二年内近三年内接受实践培训是否实践培训地点医院学校医院和学校实践培训时间近一年内近二年内近三年内学校教师指导频率经常有时很少从未人数12458601412981574528032291241909233得分12.51±2.4513.07±1.9713.10±2.1912.87±2.2712.18±2.4713.73±2.2512.39±2.4113.29±1.9412.80±2.4713.42±2.0013.00±1.8512.79±2.3212.38±2.4612.08±2.3711.97±2.64 F/t 2.1522.8743.7351.6131.978 P 0.1190.0040.0260.2020.116
以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3 高职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影响因素的自变量赋值方式
表4 高职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伤知识得分为(12.40±2.426)分,回答正确率为59.5%,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低于临床护士的得分[7]。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项目为“注射器使用后,不应回套针帽”(正确率 31.0%),“目前丙型肝炎尚无疫苗可以预防”(正确率32.1%),“被污染的针刺伤可能引起梅毒的传播”(正确率68.6%),“必须回套针帽时,应单手回套”(正确率 74.5%),“若被HBV、HCV、HIV阳性源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具扎伤,处理伤口后,受伤者应立即进行基线检查”(正确率78.6%),“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即使超过预防用药时间也应考虑用药”(正确率74.9%)。虽然护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学习了针刺伤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注射和静脉输液实验课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设,大部分学生已经将针刺伤相关知识遗忘;在注射和静脉输液课程开始前,我们也并未系统地强化护生预防针刺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造成在校高职护生预防针刺伤部分条目得分低或者较低。
“注射器使用后,不应回套针帽”的正确率31.0%,低于邸红军等[1]关于实习前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的研究(正确率54.94%)。通过对护生的访谈得知,护生回套针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虽然护生明白被污染的针刺伤可导致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正确率92.9%),但是他们理解的“被污染的针头”多是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认为自己的同学是健康的,就算有病也是极少数人,自己在学校的实验课中发生针刺伤后,感染如HBV、HCV、HI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概率微乎其微,而文献报道高校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比例高达30%~70%[8-9],大学生成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也就是说,护生在校内实验室发生针刺伤也有可能感染HIV、HBV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这就提示我们在校高职护生安全意识淡薄,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习惯动作难以更改。目前基础护理学的实验课,护生首先需要在模型上练习持针手法、注射角度、注射深度等,一个注射器需要反复使用,护生为了避免扎伤他人或者自己,每次使用结束后都会回套针帽,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当护生面对真人,也就是自己的同学进行操作时,即使教师再三强调使用过的注射器不能回套针帽,需要马上锐器毁形处理,护生也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回套针帽的习惯。
3.2.1 性别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高于男护生(P<0.05)。女性较男性细致耐心,自身防护意识较强,故而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较高。同时,通过查阅文献[10]和对比我校护生护理学导论和基础护理学两门科目的考试成绩,发现女护生的成绩也优于男护生(P<0.05),可能是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低于女护生。
3.2.2 学历起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专起点的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高于高中起点的护生(P<0.05)。中专起点的护生已经系统学习过护理学理论知识,同时,大部分护生有8~10个月的临床实践经验,在临床实践期间,医院通常会对护生进行培训,所以,对于怎样预防针刺伤、针刺伤的潜在风险、怎样处理针刺伤等针刺伤相关知识较高中起点的护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更高(P<0.05)。
对于在校高职护生来讲,对其进行自我防护的教育工作是防范针刺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学校应系统地对在校护生进行针刺伤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在校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在进行注射、抽血、静脉输液等相关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防止针刺伤的发生,从而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但是,学校的模拟环境与临床实际有较大差异,无法提供针刺伤的真实案例及场景和识别高风险程序,单纯在校内学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知识,护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具体预防措施,不利于培养在校高职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所以建议学校和医院合作教学,让护生贴近临床实际工作情境,由医院感染科的护士负责教授护生针刺伤防护相关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虽然护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学习了针刺伤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如果未及时复习强化,护生会逐渐遗忘大部分针刺伤防护相关知识。这就提示我们,需要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注射实验课开始之前,强化在校护生的针刺伤防护相关知识。同时,为了避免重复教学造成护生厌学、单纯理论灌输造成护生缺乏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微课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适当安排一部分实践课程,促使护生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从而不断强化护生的针刺伤相关知识,达到预防和降低护生针刺伤发生、减少针刺伤给护生造成不良影响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护生以往的学习和实践经历,重点关注高中起点的护生,他们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技能操作不熟练,容易发生针刺伤[11-12]。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化他们的针刺伤防护知识,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降低针刺伤发生概率。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校高职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掌握不理想,自身防护意识淡薄,女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的得分高于男护生(P<0.05),中专起点的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得分高于高中起点的护生(P<0.05)。而提高护生的针刺伤认知水平,需要校企合作,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强化在校护生的针刺伤相关知识,提高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