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19-06-17 03:00
大众考古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考古学考古

穷物理

现代人类祖先的家园

《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博茨瓦纳北部赞比西河南岸,可以找到现代人类祖先的家园。大约20 万年前,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出现在非洲,但是这次里程碑式演化事件的具体发生地并不明确。化石发现暗示现代人类可能起源于非洲东部,但是遗传分析认为起源于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和悉尼大学的Vanessa Hayes 及同事使用来自当代非洲南部人口的1000 多个线粒体基因组的时间线、民族语言和地理分布数据,同时结合气候重建数据,表明所有现代人类的祖先可能起源于非洲南部的马卡迪卡迪—奥卡万戈古湿地。如今,这片区域主要被沙漠和盐沼覆盖,但曾经有一个面积为现代维多利亚湖两倍的巨型湖。大约20 万年前,这个湖开始退化,形成一大片湿地。研究表明,现代人类在这块草木繁盛之地定居下来后一直生活了7 万年,直到气候发生了变化,才开始向其它地方扩散。随着湿度增加,在湖泊周围较干旱的地区出现了绿色“走廊”,促使人类首先向东北迁移,之后向西南迁移。这些举动为现代人类之后走出非洲,最终扩散至全球铺平了道路。

(Nature 自然科研)

DNA 分析技术揭示青铜时代家族关系

考古学家重建了埋葬在德国南部古代农庄中的100 多人的家谱,为理解青铜时代的社会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者通过对埋葬位置相近的人群进行DNA 分析,发现个体家庭内部存在社会地位不平等,他们中有地位较高的主人和与家族毫无亲缘关系、地位低下的人——可能是仆役、农场工人或奴隶等。家谱还揭示了另一个谜团:人群中有部分女性社会地位很高,但没有子嗣或其他亲属,通过检测其牙齿中锶同位素的含量发现她们均来自遥远的地方。

(Nature 自然科研)

知文明

乌尔第三王朝贡物中心的档案管理

乌尔第三王朝贡物中心作为中央直属的行政管理机构,其档案管理和保存能力几乎代表了当时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贡物中心很可能存在一个专门的档案部门,这个档案部门随着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化出相对成熟的档案管理制度。

(晁雪婷、董晓博,《古代文明》2019 年第4 期)

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王表的历史解析

古代埃及的王表是王权作为社会与文化记忆核心内容的历史呈现。古代埃及的王表萌芽于早王朝时期,在古王国第五王朝时期粗具形态,至新王国时期已臻于成熟。新王国时期,军事帝国背景下的统治阶级的历史意识勃兴,王表在数量、规模、工艺等方面远胜从前,并通过传统的神话、仪式建构与祖先的“历史”联系,从而证明王权的合法承继与延续。除宗教与政治目的之外,王表也体现出客观记录的意图。都灵王表在文献载体、原始底本、抄写方式、结构安排、历史信息等方面与祭祀用途的王表明显有别,但是,都灵王表依然是宗教与王权观念的产物。

(史海波,《世界历史》2019年第3 期)

《封许之命》与西周外服体系

清华简《封许之命》为研究西周诸侯及外服体系提供了新资料。西周内外服制继承殷商,是一个政治地理综合体系。西周外服君长包括诸侯和未受封为诸侯的邦君。诸侯包括“侯”“田”“男”三种称谓;邦君包括:被周人尊称为“公”的殷商后裔宋君、被称为“子”的蛮夷戎狄之君以及称为“伯”的周之同姓或异族邦“伯”。西周外服还分布着某些内服王臣的采邑,以及身份尚难确定的卫官。公、侯、伯、子、男并立于西周外服;朝见周王、参与王室大和会,是他们对周室重要的“服”之一。朝觐和会上,外服君长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礼仪层级。这种层级在春秋时期成为诸侯会盟交往中排定位次的重要参考,并由史家记录下来,成为战国学者建构五等爵制的重要依据。

(邵蓓,《历史研究》2019 年第2 期)

中国早期文明的“南海”

南海是环中国海海洋地理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东西二洋”航路的核心海域,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中国—四方—四海”陆海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之滨包括我国岭南沿海、海南岛至东南亚沿海的跨界海洋文化区域,史前、上古海洋聚落形态集聚分布,关系密切并最终整合一体,成为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特殊而重要的一个区系。文化因素跨时空分布的格局,也显示了土著先民频繁的海洋文化交流活动,是形成历史时期南海沿岸与跨海之航路的重要基础。

(吴春明,《海交史研究》2019 年第2 期)

“琉璃之路”与朝鲜半岛、日本出土的玻璃器

玻璃器在古代是一种全球化产品,也是当时东西方丝绸之路贸易最清晰的证据之一,丝绸之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琉璃之路。铅钡玻璃是早期铁器时代日本、中国和韩国之间交往互动和贸易关系的一个标志,但中国之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出土了大量西方风格的玻璃容器,这些玻璃容器均出现在寺院珍藏、皇室大墓和神社的祭祀遗址,说明在当时是罕见的珍贵之物。中国和日本之间,海面宽阔,直接交往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受到很大限制,故日本在吸取大陆文化历史过程中,朝鲜一直起着桥梁和窗口作用,从而在中国、朝鲜和日本之间形成一个多向的文化交流网络。朝鲜半岛和日本出土玻璃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显示出“琉璃之路”向东的延伸。

(赵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 年第8 期)

读天下

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

10 月25 日,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大学举办,并同时召开“中国建筑考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等出席会议。钱国祥在致辞中回顾了前辈学人对建筑学与考古学合作的实践和探索,指出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古学作为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实物的一门学科,其与建筑学本就有密切联系。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沟通考古学与建筑学,搭建学科合作平台,促进两大学科的学术交流和深入融合。

(北大文博)

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11 月7—8 日,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在广西桂林召开。此次论坛的研讨环节共包括1 场主题发言及3 场专题发言,31 位学者围绕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中国考古新发现及保护利用、城市考古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考古遗址博物馆与公共考古等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张小筑、韩翰、荼荼,中国考古网)

猜你喜欢
考古学考古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是否意味着对Fairies所示的神仙不应小觑?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东半岛花纹砖墓考古学研究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