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件文物里的南京前世今生

2019-06-17 02:59图/孙
大众考古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南京

文 图/孙 望

南京直立人Ⅰ号、Ⅱ号头骨化石

南京有着6000 年的文明史、2500 年的建城史,形成了灿烂的城市地域文化、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人文精神。“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和“十朝都会”的历史地位对城市性格的塑造意义深远。南京市博物总馆近期推出以南京为主题的展览“源·流—99 件文物里的南京”,展览共分“形胜地”“文明源”“都会盛”“佛道兴”“风物雅”等单元,从城市和人的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着眼,追本溯源,用现代眼光对南京历史进程进行解读,见证这座城市的社会发展变迁。通过这些代表性文物,我们能够感受南京人和这座城市之间的故事和不断探索发现的点滴。

形胜地

南京拥有独具优势的自然山水环境,明代伊始,南京的众多名胜古迹以“胜景图”的形式展现于文人笔下,最早的胜景图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郭存仁所绘《金陵八景图卷》。而清末民初南京画家陈作仪的《金陵四十八景》,以一图一景的形式描摹了南京的旧时风景,并配有简短题记。秀美的山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汇于笔下,作品浓缩了金陵风光的精华所在。这些金陵胜景图体现了不同时期对城市地理文化的理解与外延的扩大。

陈作仪《金陵四十八景》之“凤凰台”“白鹭洲”

文明源

1993 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东郊汤山葫芦洞里发现了2 枚猿人头骨化石,将其定名为“南京直立人”,这是迄今南京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古人类化石之一。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南京人和北京人形态特征十分相似,显示出蒙古人种的性状。南京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对研究东亚地区古代人类进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南京地区有适合人类居住的良好生态环境,先民们不断从自然环境中汲取衣食之源,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人们使用石质生产工具、陶质生活用具,崇拜先祖,逐渐产生了对美的追求。随着制陶技术的成熟,陶豆、陶鼎、陶罐等各类陶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1983 年南京江北浦口营盘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牛首陶罐,腹部贴塑牛头形象并浅刻牛腿、牛蹄作为装饰,不仅显示出高超的陶艺水平,同时反映出南京先民的生产方式由渔猎采摘向以畜牧、农业转变。1974 年南京江宁陶吴昝庙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兽面纹玉饰件,两面正中都刻有兽面纹,有良渚玉器的特征,它是当时社会贵族阶层的装饰物,为研究南京地区文明进程提供了线索。

2500 年前,南京地区出现了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古城,成为南京城市的开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争霸,南京城有“吴头楚尾”之称,棠邑、越城、金陵邑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南京六合古称棠邑,春秋时期位于吴楚边境地区,先后从属楚、吴两国)。六合程桥东周墓中出土了大量具有不同地域风格的青铜器,M3 出土菱格纹铜剑,剑首圆形,内有数道同心圆,剑身满饰菱格纹,格部阴铸夔龙纹并镶嵌绿松石,工艺极为精湛。从形制上来看,属于典型吴越地区流行的柱形双箍剑,是当时铸剑技术发达的象征。

牛首陶罐

兽面纹玉饰件

六合程桥M3 出土春秋末期菱格纹铜剑

西街遗址出土东晋陶三棱锥

南京西街遗址是一处以台地为中心的历代叠压型遗址,具有浓厚军事防御性质,应是文献记载的越城所在。遗址出土东晋陶三棱锥为南京地区首次发现,其作用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是古人所使用的席镇,另一种观点认为三棱锥具有路障的性质,类似后世的铁蒺藜,批量放置可以有效放慢敌方军队的行进速度,是城垒外围的军事防御辅助设施。

都会盛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 年),孙权自京口迁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城,由此揭开了南京建都史的第一页。2017 年清凉山公园考古发掘中,出土一块端部模印“石頭”二字的铭文砖,成为六朝石头城的直接证据。

六朝青瓷的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是重要的一页,青瓷器种类繁多,既有大量的生活用具、陈设品,也有墓葬中的明器。2006 年出土于江宁上坊东吴大墓的一组青瓷乐俑,有的抚琴、有的击鼓,还有的立于墓主身后,形成了一个庞大“地下乐队”。这组青瓷俑侧面表现了东吴时期南京地区贵族的生活场景,是当时建康城文化繁荣的缩影。

六朝世家大族生前享有尊崇的政治、经济特权,死后占据风水佳地,聚族而葬。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地区发掘了六朝王氏、谢氏、颜氏、高氏等家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1998 年发掘的栖霞仙鹤观M6 墓主为东晋名臣高崧的父母高悝夫妇,高悝官至丹阳尹、光禄大夫,丹阳尹是都城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位同九卿;光禄大夫位在诸卿之上,地位十分显赫。墓中出土蝉纹金珰主体部分镂刻蝉纹,头部两侧饰卷草纹,以锯齿纹为边饰。晋代郭璞《蝉赞》云:“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古人认为蝉有出污秽而不染,吸晨露而洁净的天性,寓意高洁。这件金珰应是冠帽佩饰之一,供朝廷命妇使用,体现了女性墓主尊贵的地位。

清凉山公园石头城遗址出土东晋“石頭”铭文砖

上坊吴墓出土青瓷乐俑

东晋蝉纹金珰

明清时期是古代史上南京最辉煌的时期。朱元璋定鼎金陵,南京第一次成为中国统一王朝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南京编纂《永乐大典》,这部集大成的巨著历时六年之久成书,汇集历代图书八千余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体例最大的百科全书。

朱元璋葬于明孝陵,大批明代开国功臣也葬在南京,包括黔宁王沐英家族、中山王徐达家族、西宁侯宋晟家族等。这些功臣墓主要分布于神策门外安怀村一带、钟山之阴、南京南郊等区域,墓葬具有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精美等特点。南京市博物馆镇馆之宝—1950 年出土于南京将军山黔宁王沐英墓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腹部以较大篇幅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画面之中点缀有松、竹、梅、芭蕉等纹饰,在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各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体现了景德镇工匠的高超制瓷技术,代表了元青花瓷最高艺术成就。黔宁王遗记金牌亦出土于沐氏家族墓,墓主沐启元是黔宁王沐英的十一世孙。金牌正面的中间刻有“黔宁王遗记”五个大字,左右两边分别刻“此牌须用”“印绶带之”两行文字。金牌背面刻训语:“凡我子孙,务要忠心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诫之。”意在训诫沐氏子孙后代忠心报国,勤慎从政,牢记教诲。正是恪守此家训,沐氏家族才能世代镇守云南近300 年,与明王朝相始终。

沐英墓出土元末明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南京是“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南方的城市,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使者、商旅和佛教徒的足迹,中国文明传播远方,海外各国的物质文化也相继传入我国。异域文物是当时海外交往活跃的最好例证。

魏晋时期从外域进口的玻璃器是上层社会“斗富”、显示身份的珍宝。出土于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墓的玻璃杯,杯身微黄泛绿,较为透明,筒形外形端庄优美,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格。玻璃杯腹部和底部的磨花工艺属于萨珊玻璃风格,通过对残片成份的检测,这种玻璃不同于中国本土的铅钡玻璃,而属于钠钙系统玻璃。罗马工艺玻璃杯的出土,证明东晋时期的南京已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国际大都会。

沐启元墓出土黔宁王遗记金牌

下关象山M7(王廙墓)出土东晋玻璃杯

徐俌墓出土天鹿纹补服及补子特写

1977 年,南京玄武区板仓村明正德十二年(1517)徐俌墓出土了一件天鹿纹补服,胸前正中是标志公侯身份的麒麟补子,单从纹样上来看,更像一只长颈鹿。明代对外交往活动十分频繁,宣扬国威,贸易繁荣。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与“麒麟(长颈鹿)贡”有关的进献活动就有7 次,第一次是在永乐十二年(1414),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遣使向明成祖朱棣进贡了一头长颈鹿,引发轰动,将其与瑞兽“麒麟”联系在一起。明朝借助外邦诸国的“献宝”做法,不断确立自身在中华朝贡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佛道兴

六朝时期佛教兴盛,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描绘了当时的场景。与此同时,佛教与土生土长的道教相融合,又与传统儒学、玄学思想相碰撞,形成多元思想交汇。南朝时期,金陵佛教达到鼎盛,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1983 年出土于雨花台区长岗村M5 的釉下彩羽人纹青瓷盘口壶烧造于3 世纪,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这件壶束颈丰肩,圆腹平底,浅灰胎,青黄釉,通体绘制羽人纹等褐彩纹饰,辅以铺首、佛像等各类贴塑,生动表达外来佛教与本土道教的早期关系。隶属三国时代的釉下彩绘工艺,改写了人们认为成熟釉下彩绘瓷器始于唐代中晚期长沙窑的传统认知,将釉下彩工艺的出现年代提前了五六百年。

莲花与佛教渊源很深,在佛教中代表一种智慧和觉悟的境界。南朝时期佛教盛行,莲瓣或莲花纹被广泛运用于器物装饰,成为南朝瓷器最重要、最具时代特征的标志。1972 年江宁灵山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釉质光润,整体由盖和尊两部分组成,通高87 厘米,是国内目前发现的3—6 世纪造型最大的一件青瓷器,而且同一座墓中共发现造型、大小基本相同的2 件。莲花尊通体采用刻划、模印、贴塑等多种工艺,装饰仰覆莲瓣、忍冬、飞天、力士、二龙戏珠、菩提叶等典型佛教图案,营造出华丽繁缛、端庄大气的风格,为六朝时期最大、最精美的青瓷器,有“青瓷之王”的美誉。

长岗村M5 出土釉下彩羽人纹青瓷盘口壶

栖霞山出土南朝石菩萨头像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是我国南方开凿时代最早、规模最宏伟的石窟遗迹,开凿于南齐永明二年(484 年),与云冈石窟同时代。全山先后开凿294 个佛龛,造像500 多尊,又称千佛岩。出土于栖霞山的菩萨头像是南朝石窟菩萨造像的典型代表,菩萨头部为涡旋状发纹,面相长圆,低眉垂目,面容慈祥,眉心有一白毫。这件菩萨头像是南朝唯一幸存的菩萨造像遗存,为研究南朝石窟菩萨造像特点提供了依据。

六朝时,佛学根基在南京沉淀,其作为“江南佛都”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因为历史的推移而改变,屡次成为全国佛教中心,2008 年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长干寺地宫的考古发现举世瞩目。出土于地宫的七宝阿育王塔,整座塔金光闪耀、气势恢宏。塔身用檀香木做胎,外包银皮,通体鎏金,塔身凿有圆孔以镶嵌水晶、玻璃、玛瑙等百余颗宝石。塔为单层方形塔,由塔盖、塔身和塔座组成,塔盖方形,塔刹立于塔盖中心,刹顶为火焰形宝珠,刹上有五重相轮,并有两只鎏金银镯;塔盖四角各立山花蕉叶。塔体雕饰胁下降生、步步生莲等19 幅佛传故事及“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4 幅本生故事,间有佛像、金翅鸟、莲花纹、忍冬纹等纹饰。塔身上下还发现20 条共300 余字铭文,通过铭文可知该塔是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由宋真宗恩准一位著名的可政法师募化钱财制作而成。阿育王塔高1.2 米,底座边长40 厘米,总重50 公斤,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也是中国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

七宝阿育王塔

水晶和琉璃是佛教中的“七宝”,被视为修身修心、消病避邪的灵物,长干寺地宫就出土多件水晶和琉璃制品。蕉叶形水晶盏用整块无色透明的水晶打磨而成,整体呈卷叶状,叶脉舒朗,一端有柄,以银釦镶边,造型生动简洁,风格淳朴。同出的净瓶,梵语称为军持,是用来洗濯、盛水的器具。伴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与兴盛,净瓶也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法器之一。这件琉璃净瓶平沿,细颈,折肩,筒形腹,平底,颈部和肩部饰有几何形纹、弦纹和珠纹,腹部刻有两道弦纹。深蓝色的琉璃质地透明、略含小气泡,器型端庄,体现了宋代净瓶造型优美修长的特征。

风物雅

南京的韵味不仅存在于其山水城林的风景之中,也流淌在大街小巷的茶楼、饭馆等活色生香的风物中,体现在优雅精致的器物上。六朝以来,人们生活日趋富足,匠心物产愈加丰富了南京人多元的城市生活。

中国古代香文化历史悠久,它与饮茶、插花并称为三大文化现象。最晚至魏晋时期,焚香已成为上层社会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根据《颜氏家训》记载,当时的梁朝子弟多“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可见用香之流行。青瓷香薰造型端庄精巧,由熏盖、熏盘、承柱、承盘四部分组成,熏盖器表贴塑五层手指状的交错纹饰,盖子下部及熏盘盘沿处均装饰有一圈三角形镂空。使用时将香料放入香薰中点燃,香气即从镂空处飘散而出,一室馨香,起到抑菌除秽、净化环境的作用。

蕉叶形水晶盏

琉璃净瓶

天隆寺10 号墓出土东晋青瓷香薰

东晋“零陵太守章”石印及印文

南京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将自己的选择和意志投射到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当时南京文人的审美旨趣与生活方式。篆书是先秦至两汉印章使用的唯一书体,但到了魏晋南北朝突破了这一约束。“零陵太守章”石印出土于南京老虎山东晋颜氏家族墓地,墓主颜约是左光禄大夫颜含之子,《晋书》卷八十八《列传孝友传》记载:“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三子髦、警谦、约。髦历黄门郎侍中光禄勋,谦至安成太守,约零陵太守,并有声誉。”“零陵”为古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置,治所在今广西全州西南,东汉移置泉陵(今湖南零陵),三国后辖境逐渐缩小。这枚“零陵太守章”石印布局根据印文的自然疏密因形排列,印文字体趋于简化,介于隶、楷之间,夹有少量楷书的雏形。同时,以“章”字入印,开创了官印印文的先河。

月影梅纹银盘及梅花形银盂均出土于江浦黄悦岭庆元元年(1195)张同之夫妇墓中,张同之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之子,夫人章氏是南宋文学家叶梦得的外孙女。据扬之水先生考证,该墓出土的金银器均为饮酒器,宋人爱花,酒事往往与花事相连,因此花卉元素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银盘的造型为五瓣梅花状,盘底纹饰为一树横斜的梅枝、一弯新月和卷舒的流云,营造出月光初照,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故又被称作“梅梢月”。银盂亦为五瓣梅花造型,口镶金釦,盏心錾刻梅花一朵,内壁每片花瓣上均錾刻折枝梅花。整套盘、盂造型玲珑,纹饰典雅,体现了宋人不俗的审美情趣。

南宋月影梅纹银盘及梅花形银盂

清代,南京是一座商业繁荣、消费业发达的城市。丝织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到鼎盛。在清康熙至嘉庆年间(1662—1820)南京民间丝织业拥有织机三万多台,朝廷专门设置“江宁织造署”负责管理。《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以南京和江宁织造署为背景创作出的经典作品。“金陵十二钗通草画”出自《红楼梦》中的十二钗人物。通草画是画在通草纸上的水彩画,通草纸并不是通过纸浆法制造的纸,而是由一种学名为通脱木(俗称通草)的灌木茎髓切割而成。通草纸虽小,但颜色洁白具有丝绒般的质感,当水彩颜料绘制于纸上,经过光的折射能够呈现斑斓的视觉效果,可与刺绣、漆器媲美。18—19 世纪,通草画作为外销品主要用于出口,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内容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

金陵十二钗通草画之《宝钗戏蝶图》

古往今来,人是历史的主角,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人的活动推动城市不断发展。一件件与南京城息息相关的文物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古代的文化艺术,更是人类文明与南京城市漫长的发展历程,继承、借鉴、创新的南京人将发扬传递博爱、奋斗的城市精神,守护着古都的文明。

猜你喜欢
南京
盐水鸭里的南京味道
南京溧水虎头鞋:“四根针”里有文章
“南京不会忘记”
A FRACT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ARY DELAY SYSTEM DRIVEN BY A HEMI-VARIATIONAL INEQUALITY IN BANACH SPACES∗
奇韵南京之“时空碰撞美”
南京六合“舌尖上的名片”
南京大闯关
南京最美“网红”屋顶花园
南京院子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