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堤
(福建省大田桃源国有林场,福建 大田 366101)
麻竹 (Dendrocalamuslatiflorus)系禾本科、竹亚科,牡竹属(DendvocalamusNees),遍及我国东南沿海各省份培植的竹种,历史悠久,为合轴型的丛生竹类。麻竹根系发达,枝叶茂盛,生长快速,笋竹两用经济价值高,在土肥水良好的地段生长最佳,用途广泛,是建筑领域、竹制用品、造纸等方面的重要原料;麻竹笋除鲜食外,也可制作笋干、清水罐头、酸笋等[1~4]。闽中地区大田县与麻竹主产区福建闽南地区地缘相近,气候条件相似,早在1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分散引种,并获得成功,因此,发展麻竹材笋两用林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麻竹引进造林试验研究旨在为当地规模发展麻竹材笋两用林之造林方式、经营管理提供指导。
试验地设于闽中大田县湖美乡湖上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6′,北纬25°47′,位于戴云山脉西侧低山地带,海拨295~460 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8 ℃,平均降水量1648 mm,降水集中在3~9月份,年蒸发量1473 mm,无霜期300 d,土壤以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为主,微酸性,土层深厚80~100 cm,腐殖质层16~20 cm,坡向东偏南,坡度12~15°,以Ⅱ、Ⅲ类地为主。试验地前茬为农地。
材料来源:麻竹侧枝苗来源于永春县1年生优质壮苗,地茎1.0~1.5 cm;移栽母竹苗系永春县采集引进,苗木规格为1~2年生带有根兜、秆茎4~5 cm健壮植株。
2016年试验地抛荒一年后,于2017年1月开始全面劈草清炼,穴状整地,株行距为5×5m,造林密度375株/hm2,侧枝苗植穴采用50 cm×40 cm×30 cm规格,移栽母竹苗植穴采用60 cm×40 cm×40 cm规格。施钙镁磷肥750 g/穴作基肥,回表土覆心土,于造林前1个月整地完毕。造林季节选择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阴天或雨后栽植,分不同坡位、不同类型苗木分别地块造林,同一坡位立地条件相近。母竹苗随挖随移随栽,不宜逗留过长时间,保留杆长1.2~1.5 m,倾斜30~45°度栽植,苗木梢端快刀劈成钭口,分层打紧,覆土高于地面成锥形;侧枝苗于造林季节可选择好天气批量栽植,杆长保留0.7~1.0 m,直立栽植,分层打紧打实,覆土略高于地面成锥形。雨水不充分,阴天较多情况下要适当浇水。造林后当年抚育管理、施肥3次。
采用定位调查方法,对当年不同坡位、不同类型苗木新造麻竹幼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地段分设样地各3个,并设立标志作为各性状调查固定样地,面积0.1 hm2,用红漆对参试对象作上记号,全面观测和记载试验地物候、成活率、出笋数量、笋茎生长、高生长、成竹率等性状,并对各类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麻竹不同类型竹苗造林当年成活率观测记载,从表1可知,侧枝苗比移栽母竹苗成活率高,侧枝苗不同坡位造林成活率平均值达95.24%,而移栽母株不同坡位造林成活率平均值只有64.76%,明显低于侧枝苗造林。侧枝苗造林成活率比移栽母竹造林成活率提高了30.48%,差异显著。可见移栽母竹苗与利用侧枝苗造林这两种方式上,对母竹苗在恢复生长和侧枝苗新竹萌动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造林初期经营管理中应予分别对待,可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5]。侧枝苗杆小,在起苗、运输环节对根系破坏较小,加上根系发达,栽植后易于与造林地土壤结合,根系不易失水,恢复生长快,所以成活率高;而移栽母竹过程中,由于母竹杆粗根少,采挖后根系裸露容易失水,在运输过程中移栽母竹苗易受机械损伤,恢复生长期较长,加上天气因素影响了造林成活率。
表1 不同类型苗木当年造林成活率比较
通过对麻竹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当年出笋数、成竹率调查,平均出笋数按每个坡位1个样地调查5株(丛),共计15株(丛)计数取平均值;平均成竹率按1个样地5株(丛)记录一次。从表2可知,侧枝苗造林当年平均出笋数达2.49个/株(丛),而移栽母竹苗当年出笋数平均只有2.29个/株(丛),侧枝苗造林效果好于移栽母竹苗,当年出笋数比移栽母竹苗多0.20 个/株(丛);侧枝苗成竹率达92.62%,比母竹苗造林成竹率均值87.71%高出4.91%。主要是母竹苗在移植过程中由于组织损伤或机械损伤较为严重,恢复生产力所需的时间较长,抑制了笋芽萌动,因此在新笋数量上比侧枝苗差。同时因立地条件改变,在适应新环境环节中持续的时间比侧枝苗长。经方差分析(表3),麻竹不同类型苗木在不同坡位上造林,当年的出笋数量及成竹率差异不显著(F 表2 不同类型竹苗木造林当年出笋数及成竹率比较 表3 不同类型苗木不同坡位出笋数及成竹率方差分析 表4 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径高生长情况 笋径、竹高生长是评判麻竹造林效果好坏的直接反映,探讨不同类型麻竹苗造林笋径、竹高生长状况,有利于制定麻竹产业科学经营决策。通过对不同类型麻竹苗造林调查结果(表4)可知:侧枝苗造林当年长笋笋径均值达3.76 cm,比移栽母竹苗均值2.94 cm增加了0.82 cm,增幅27.9%。不同坡位造林笋径均值差异显著,下坡谷地新笋径均值超过中下坡和中上坡,其中移栽母竹苗最好的下坡谷地与最差的中上坡比较,新笋径超出0.83 cm,增幅34.2%,侧枝苗超出1.91cm,增幅66.6%。从苗木地径看:移栽母竹苗均值为4.97 cm大于侧枝苗均值1.33 cm,而当年新发笋笋径均值相差不大,且侧枝苗超过移栽母竹苗。两种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其笋径生长表现为:下坡谷地>中下坡>中上坡,竹高生长量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麻竹对地类要求不高,不同坡位都能旺盛生长,适应性强。不同坡位生长存有差异,只要适当辅于施肥和灌水等集约经营措施,能明显提高麻竹出笋量和径阶均值。选用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更有利于麻竹达到优质丰产目标。 (1)麻竹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当年成活率侧枝苗比移栽母竹苗效果好,不同坡位成活率均值达95.24%,比移栽母竹苗均值64.76%,提高了30.48%,,两种不同类型苗木造林效果差异显著,主要是一年生侧枝苗根系完整、苗龄小,生长势强,苗木基部多,造林后恢复快;而母竹在挖掘和移栽过程中,因组织或机械受到损伤,故造林当年成活率与侧枝苗相比处于劣势。 (2)麻竹不同类型苗木不同坡位造林当年出笋数、成竹率差异不显著。表明麻竹侧枝苗可以替代传统的移栽母竹造林方法。从上述分析看,麻竹侧枝苗造林效果优于移栽母竹苗,且成本较低,规模化经营麻竹林,值得推广。 (3)不同坡位对麻竹笋径生长差异显著,对竹高生长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苗木造林笋径生长表现为:下坡谷地>中下坡>中上坡。麻竹适应性强,不同立地条件均能旺盛生长,立地条件好的,有利于提前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林分;立地条件较差的,只要辅于施肥、灌水等集约经营措施,同样可以培育优质丰产的麻竹林分。 (4)麻竹属笋材两用型竹种,非常适合闽中边缘产区竹产业发展模式——竹笋加工与竹材并举的需要。大面积种植麻竹,既能满足制浆造纸对竹材的需要,叉能为发展竹笋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因此,麻竹在闽中地区有很大的可推广性,应大力发展。 (5)麻竹侧枝苗造林成效快,规模化造林需要大量的苗木,必须解决好麻竹种源问题。只要突破种苗关,麻竹推广造林进程就会加快,麻竹产业发展就会有广阔的空间。4.3 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对笋径和竹高生长的影响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