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地域条件下的会展建筑尝试
——遵义实地蔷薇国际会展中心

2019-06-17 09:20田晓秋
建筑技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量会展中心展馆

田晓秋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当下会展业已成为展示城市经济、人文、产品等方面的重要窗口,是城市与外界连接的桥梁,对城市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与推动作用。在遵义实地蔷薇国际会展中心(以下简称遵义国际会展中心)的创作中,我们希望在当今文化趋同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地域特点的研究找到既符合会展类建筑内在需求,又具有当地特色的创作思路和创新解决方案。

遵义国际会展中心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新浦城市组团核心区规划主轴东侧,地处新城区规划的核心轴范畴内,毗邻商务圈与生活圈,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三号路,西侧为金融商务区,南侧为规划住宅区,东侧为山体公园。项目规划用地面积49 342.96m2,地势南高北低。

作为CBD东侧门户及地标性建筑,项目集会议、展览、商务、办公、酒店等综合性能于一体,高度复合的功能与空间形态填补了遵义市高端会展建筑类型的缺失,并对丰富城市功能和形象、打造产城融合的城市新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1 逐步抬升,形态渐变——因地制宜的会展建筑形态呈现

建筑布局是场地规划的主导因素,作为会展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展厅的布局形式会直接影响整个项目后续发展的方向。而传统意义上的会展建筑设计普遍有着规模、体量、空间尺度庞大的类型特性,建筑布局往往沿水平方向展开,多数建造于地势平整开阔的地段。

项目所在的地区属于多山丘陵地带,南北高差近20m,地形地貌起伏较大。过大的高差对建筑布局有着极大的影响,若仍然采用传统集中式布局,势必带来巨大的土方挖填量与自然地势的破坏,而会展类建筑最为重要的城市交通联系也必然会被割裂开来。

从功能及形式等方面考虑,集中式布局显然并非良策。如何解决丘陵地形与会展大型开放空间之间的矛盾,既是设计的难点,也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突破点和项目的特色所在。

结合时下会展业在运营方面较多使用的“一馆多用、一馆多展”的分馆模式,最终确定采用“先分后合”的规划设计理念。建筑由北向南依山就势,将场地沿东西方向切分为三个台地,同时将展厅建筑部分拆分为A、B、C三个渐变的相似形体,分别布置于三个台地的东侧,既实现可独立成展的分馆模式,更在场地北侧形成良好的城市展示面,实现建筑与场地的有机结合。

为满足大型活动期间的互通需求,设计建立了三个分馆之间的高效连接,在保证建筑每个分馆西侧均设置有约15m通高展场空间的基础上,将每栋展馆垂直向分为2层或3层的退台式馆内空间,最终通过内部标高的建立与体块间的连廊实现三个体量的内在联通。而交通连接部位两侧则采用开敞明亮的通透玻璃,将东侧山体公园的景色引入建筑及场地内部,创造出高效且更富有趣味的公共休息服务空间。

1日景鸟瞰

业主:实地地产

建设地点: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

建筑设计: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项目负责人:田晓秋

设计团队:朱方圆、李翔、刘宇思、肖思娜

总建筑面积:50 634m2

设计时间:2014

建成时间:2015

摄影:榫卯

2 总平面图

3 沿城市主干道半鸟瞰

外场设计上,我们将用地西侧超过2万m2的场建筑地打造为城市开放空间,一方面与西侧城市商务区之间建立了一个开阔的缓冲空间与城市共享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休息场所;另一方面使建筑集群体量在城市尺度上显得张弛有度、舒缓有致,有效实现了土地的复合利用。同时,这部分开放空间也延伸至东侧三个分馆的首层标高上,依循地势、筑台为地,对应形成舒适的展馆外场空间。项目在外场空间、连接空间与馆内空间的相互渗透中打破了大型会展建筑外部空间单一乏味的面貌,也为后期运营提供了更多可能与可行空间。

2 人车分流,高效出入——场地高流量出入压力的有效缓解

会展建筑具有极高的交通接驳要求,如何解决场地周边短时间内高流量的出入压力是设计的重点。

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场地主要人流一部分来自北侧连接遵义主城区及新区的城市主干道,另一部分源于区内西侧及南侧的商务区及居住区。因此项目采用“人车货分流,高效出入”的方式,将场地北侧的主要干道定位为整个项目的主要人流到达区,同时在场地西南两侧分别设置服务于B、C馆的人行出入口。

4 一层平面图

5 二层平面图

6 三层平面图

7 展馆之间的联系通道

8 展厅入口立面玻璃效果

9 支撑屋顶的“V”形杈式柱

10 西立面实景

11 立面石材细部

12 主入口立面细节模型

13 廊桥立面细节模型

14 爆炸图

15 剖面图

车行流线部分则结合落客区安排在场地西北两侧,车辆平层进入台地下方的停车库空间,通过位于车库内的大堂将人流引导至各个展馆,保证人员能够多通道、多方向地快速集散。后勤货流出入口独立设置于场地东面较为安静的城市次干道,一层卸货区分别服务于A、B馆,二层卸货区则分别服务于B、C馆。同时,在内部设置了横向和竖向的货运通道及货梯,以实现A、B、C馆之间的物流互通,保证布展和撤展需求。

3 延续记忆,新旧平衡——建筑与城市文脉的有机融合

会展建筑因其庞大的建筑体量,常常呈现出与所在城市气质偏离甚至背离的建筑形象。而在遵义会展中心的设计中,我们希望通过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空间秩序等地域特点的引入与现代设计语汇的转换,实现建筑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

在逐步抬升的展馆布局下,通过三大展馆的形态渐变与前后错动,将巨大的建筑体量化解为组群模式,并与起伏的地势相互咬合形成一个共生体,创造出节奏感、层次感丰富的群体建筑空间序列。而这种层层叠叠的形象正是来源于我们对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山地建筑群落的解读与诠释。

三大展馆主入口局部上扬的坡屋面设计,是将黔北当地传统建筑中的坡屋面与会展中心自身造型体量结合并变形后得到的。在屋面下,采用干栏式建筑的“V”形杈式柱作为支撑,强调了入口空间,也增强了整体建筑的开放感和融合感。

16 主入口广场大台阶

17 立面细部

18 立面细部

19 立面细部

20 夜景鸟瞰

21 展厅内空间

22 展厅内空间

在材料运用上,主要通过玻璃、石材和金属材料来呈现虚实对比和通透稳重的建筑形态。考虑到贵州地区的日照普遍不充分,我们在主入口及主展厅部位大面积使用玻璃,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室内,同时使内部展览活动通过视觉得以延展到室外。而石材的使用则被限定在建筑东侧靠近服务与后勤区一侧,实体部分与东侧坡地镶嵌形成稳定的基座。

在项目建造中,由于工法、时间、成本等因素,原本作为主要用材的贵州青石板被灰色花岗岩替代。而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建造中也常常发生,虽最初的设计想法因客观条件未能完全实现,但我们通过标准化、模数化等方式有效地控制了建造难度,最终在相对紧张的建设工期下仍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和完成度。

4 结语

遵义会展中心在仅仅两年的建设过程中,无论在设计、建造和投资方面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建筑师始终对自己的角色有着清晰的定位与认知,在坚守设计核心理念的同时,与时间赛跑,与成本较量,与参建各方细心周旋,最终完成了会展建筑作为向外展示、交流、发展的城市门户功能,同时实现了与地域特色结合从而打破会展建筑固有体验的初衷。

猜你喜欢
体量会展中心展馆
不同体量的汽车仪表板工程可行性
新馆落成
学中国?
让自己强大
越强大,越幸运
越强大,越幸运
等待亮相
我没有食言
广州国际车展展馆参观指南
看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