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明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会展建筑最早于八世纪中叶在英国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已经发展为专一的集中性商品展示场所,规模越来越大,功能更加复杂、齐全、多变、灵活。大空间、大柱网、多功能是现代会展建筑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会展建筑层出不穷,在注重会展功能的前提下,更注重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提炼。会展建筑虽不是文化建筑,但也不影响其反映文化的元素。纵观全国目前各大城市的会展中心,有“水晶宫”美誉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代表了深圳的现代气息;设计灵感来自古代乐器“陶埙”、“石排箫”造型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展示了中原地区浑厚的历史积淀;以“珠江来风”为设计理念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则显示着珠江三角洲“东方风来满眼春”的独特魅力,这些建筑都体现着每个城市的文化与时代精神。下面结合两个会展中心的具体设计,谈一下个人在会展建筑设计中反映文化与时代方面的一些尝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6,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山川壮丽、古迹遍地、民族众多。对建筑师来说,能为新疆设计国际会展中心是一次挑战,更是一份荣耀。
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中写道:“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它是许多个人印象的叠合。或者有一系列的公众印象,每个印象都是一定数量的市民所共同拥有的。”那么新疆的国际会展中心应当是一种怎样风格的建筑呢?是要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和形式,还是展现一种当代新疆的精神风貌?我们觉得当然是后者。如果说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是在诉说这座城市的过去,那么新时代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精神风貌则是在讲述这座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如何将现代手法与乌鲁木齐城市形象和精神融为一体是本项目的一大难点。诗仙李白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给了我们灵感,“明月出天山”正是当代“新疆精神”的体现。“明月”、“天山”不仅是对新疆自然地理特征的提炼,也是一种精神的物化和文化提炼。雄伟、庄重、舒展、轻盈、腾飞的建筑形象与气质是建筑师追求的设计目标。建筑采用抽象隐喻的手法勾勒出雪峰、明月的独特形象。“天山”是乌鲁木齐乃至新疆各族人民心中的图腾,是民族团结奋进的象征;“明月”则代表了新的时代,光明与和谐、发展与进步如同月光般洒满整个城市。
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提出“建筑意”的概念。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技术,都是建筑师一直关注的话题。会展中心的设计,需要运用现代建筑语言进行抽象演绎,运用建筑与结构形式来表达文化意境,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如玻璃、金属等)“烹饪”出一道时代大餐。一座建筑除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外,还需要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建筑自身的平衡和城市的崛起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设计的另一大难点。设计采用国际大型会展建筑常用的鱼骨式单元化的布局模式,为项目未来扩建预留了充足空间。
1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鸟瞰
业主:乌鲁木齐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建筑设计: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陆晓明、叶炜
设计团队:陆晓明、叶炜、许定一、胡继强、丁卯、温四清、王新、董卫国、曾乐飞、张忠林、刘国祥、刘晓燕、王疆、肖冰、熊光
总建筑面积:113 317m2
设计时间:2008~2009
建成时间:2009~2013
摄影:施金忠、章勇
2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总平面图
3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外景
4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外景
5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一层平面图
6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五层展厅平面图
7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展厅功能分析图
8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休息廊
9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展厅室内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由展览与会议中心两大功能空间组成。会议中心布置于建筑中心部位,依靠两个粗壮的垂直交通核支撑在半空,如同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熠熠生辉。展厅布置于两侧,呈一字形展开,展厅屋面部分折起,如同连绵起伏的天山。展厅采用国际大型展览建筑常用的可生长鱼骨式布局,可分可合,满足不同规模展会的需求。独立分开时可作为6个63m×99m的小展厅使用,合并时可作为两个大展厅使用,两个大展厅之间由通廊连接,这种可生长单元式布局流线最短、用地最省,充分保留了未来发展的空间。在展厅功能布局上,将观展人流与布展后勤管理人流分开设置,相对独立,均设有对外的单独出入口,方便展会运营管理。将公共区域与展览区域分离,在南侧靠近室外展场设置休息廊,作为室外进入展厅部分的缓冲区域。将商务洽谈、后勤管理等房间布置于展厅南北两侧,并充分利用管理用房与屋顶之间的空隙设置设备夹层。展馆摒弃了传统大空间惯用的空调形式,巧妙地利用展厅之间的隔断设施设置能源设备带,合理地将空调、电力、消防的设备管线布置其中,既优化了展厅内部空间,实现了整个展厅内部无障碍物,又完美地解决了设备技术对展厅舒适度的需求。
会议中心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主体造型为椭球形,对内部功能的布置要求较为苛刻,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内部空间是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内部功能排布设计中,首先将空间按照大小及形式分析归类,然后进行多方案对比,最终将对空间及高度均有较高要求的1 400人多功能厅布置于椭球形的中心部位,将800人会议室及400人会议室布置于椭球体的长轴两侧,与建筑形体完美结合。同时利用椭球体的短轴两侧剩余空间布置通长观景廊,天气晴朗时可以一览天山主峰博格达峰的景色。
五层会议中心采用了大跨度悬挑结构,悬挑最远达到38m,这在位于8度抗震设防烈度的乌鲁木齐地区较为罕见。设计团队从优化框架柱和剪力墙的耗能机制入手,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内设置钢骨,在混凝土剪力墙内设置钢支撑,大大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消防疏散是设计中的另一个难点。展厅及会议中心在使用时均是人流密集场所,鉴于建筑使用性质,已有的防火设计规范已经不能满足建筑设计使用需求。因此我们通过消防性能化评估引入了次安全区的概念,通过划定固定区域作为次安全区域,满足各个展厅疏散宽度要求,做到各个展厅分开使用或整体使用均满足消防疏散的要求。建筑的主要会议功能布置在五层,包含千人多功能厅、大型会议室、中型会议室及国际会议厅等,将如此人流集中的场所布置于建筑顶层对消防疏散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充分利用了支撑“明月”部分的两个结构筒体布置疏散楼梯,既满足了疏散要求,又巧妙地利用了结构空间。
地下综合管廊系统是设计中的一大特色,将展厅所需综合管线(如消防、电力、空调、给排水等)布置于地下,既方便维护管理,又为将来设备发展留足了空间,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0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局部
11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观景廊
12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剖面图
13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鸟瞰
业主: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建筑设计: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中国成达工程公司
项目负责人:陆晓明、高安亭
设计团队:陆晓明、李晓、高安亭、张强、张达生、邱剑、宗静、陈宇、肖冰、祝雪如、刘晓燕、王疆、王永军、宋贵林、洪暹滔
总建筑面积:457 033.6m2
设计时间:2008~2009
建成时间:2009~2012
摄影:章勇
14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总平面图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项目展馆部分总建筑面积达45.7万m2,是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会展综合体。项目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地处汉阳江畔、知音故里,与鹦鹉洲、白沙洲大桥遥相呼应。
汉阳是文化大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知音文化是其特有的文化资源。《列子·汤问》中,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的故事,充盈着人间的真情。相传战国时期樵夫钟子期能深刻地领会琴师俞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水》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意境,从此两人从素昧平生结成了生死不渝的知音,传为千古佳话。千年的知音传说成为汉阳的文化之魂。除知音文化外,汉阳也是山水文化之根,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大小山体贯穿其间,拥有十山六湖,风光秀美。
武汉新城博览中心的方案构思从音乐和山水入手,希望能建成一座反映汉阳特有的知音与山水文化的现代会展建筑。编钟是湖北春秋战国时期乐器的代表,我们将几个展厅布置成两两相对的编钟形态,尝试体现音乐的韵律。展厅四周布置环形的人工水系与汉阳的自然水系连通,使博览中心呈现出漂浮于水上的场景,成为独一无二的水中之城。
15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中轴
16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展馆入口
17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屋顶z
展馆建筑群呈环形,以绿植庭院为中心,十二个编钟形态的展馆两翼合抱,体现“山形水势、钟鸣盛世”之意。建筑简洁的轮廓抽象大气,起伏的曲线舒展灵动,体现了山水文化的魅力,为美丽的江城武汉打造出一座集会展、会议、旅游、休闲、文化、商务、商业服务于一身的滨江新城。
竖向设计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将展馆设置在7m高的整体架空平台之上,与现有江堤平齐,人流可由一期展馆平台无缝衔接到滨江的绿化公园,架空层设置集中的停车库及配套商业,不占用室外场地。展馆不设地下室,大大减少了初始建设投资,也实现了车库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有效降低了日常运营费用,是一举多得的节能措施。
18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平台层平面图
19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门廊
20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展厅入口
展厅布置充分考虑了人性化的需求。扇形布置的展馆人行内环流线最短,深入内环的各类停车场将大量人流直接送达展区中心部位,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在同样的观展面积下参观流线大大缩减;与之相对,由于扇形外环的长度大大增加,使货车进出、货品装卸流转的后勤流线得到有效延展。经过测算,相较矩形展馆,扇形展馆人流流线缩短18%,货运车场面积增加22%。两种流线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实现了“人捷货畅”。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也十分注重绿色技术的运用,采用水循环、太阳能光电板等多种节能技术,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会展类建筑光伏发电项目,安装净面积6 500m2,总装机容量为8 946kW,光伏系统年均发电量约为812万度。此外,展馆还设有三联供能源站作为清洁能源的主要供给,所发电量削峰平谷,为展馆的运营创造清洁的动力和低能耗保障。
现代会展建筑不仅是推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在设计中需基于文化与时代的视野进行创作。会展建筑不仅担负着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的重任,还应当创造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真正成为一个绿色环保的新兴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