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清
[摘 要]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为了实现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新的育人目标,文章以高三历史复习中的“改革开放”专题为例,探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时空观念素养;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72-03
2017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习的基础”。由于河南省中招统一考试中历史学科实施开卷考试,使得初中的教师和学生对历史教学和学习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歷史基础知识薄弱,历史学习存在巨大障碍。下面笔者以“改革开放”这个专题复习为例,探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一、引导学生制作大事年表,培育历史时间观念素养(凝练标题)
著名历史学家杜维运在解释什么是历史时,认为“法国史学家布洛赫(Marc Bloch,1866~1944)所谓‘历史是人在时间中的科学,是为历史所下的极正确的定义”,这凸显了时间观念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复习“改革开放”专题时,笔者先让学生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照时序性进行梳理和归纳,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定历史时间和事件的掌握与理解。
学生根据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把改革开放以后发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重大历史时间和事件,按照时序性进行合并整理,最后教师进行补充。整理如下(部分内容):
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2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
1985年,国务院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九二共识”。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
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同时,还坚定了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信念,更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性和正确性。另外,通过梳理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育空间观念素养
(一)对内改革空间变化表现为“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
让学生先阅读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找出对内改革空间的变化,教师通过PPT出示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材料一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上按下了血红的手印,悄悄地搞起了“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1979年,贵州、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南等地的一些贫困的生产队也都搞起了包产到户,全国各地还有迅速扩大的趋势。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的政策。这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推广到了全国。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经国务院批准,从1981年起,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开,使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问题设计: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我国对内改革在空间变化上的特征。
解析: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特定历史时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1年开始,可以得出我国对内改革在空间变化的特征之一是先农村后城市。根据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安徽小岗村开始,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从而可以得出我国对内改革空间变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的改革都遵循先个别试点后推广到全国,逐步推进,渐次改革的原则。
(二)对外开放空间变化表现为“先试点后推广,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再让学生按时间顺序梳理出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让学生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变化的特征。教师通过PPT展示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地图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变化的多种形式。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再考虑汕头、厦门。1980年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沿海开放城市,加快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8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百度百科
材料三
材料四 全方位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多层次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沿边和内地这样一个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百度百科
问题设计: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在空间变化上的特征。
解析: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观察地图分析我国对外开放在空间变化上的特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先设立四个经济特区进行试点,经济特区起到了试验田的作用,而“深圳速度”证明了对外开放的成功,试点成功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供的时间顺序和材料三提供的地图可知,在改革开放的推进过程中,空间变化表现为先试点后推广、先沿海后内地,逐步形成以建立经济特区为“点”,以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为“线”,以内地开放为“面”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根据材料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具体含义以及所涵盖的特殊空间。经过以上分析,学生不难找出我国对外开放空间变化的特征。
(三)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大空间”战略思想
材料一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2000年1月,为了“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國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百度百科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总结邓小平“大空间”战略思想的内容。
解析: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得出,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勾勒的“大空间”战略思想为先富、后富和共富思想,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就是贯彻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大空间”战略思想的体现。中国人民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最后,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学生深刻理解了改革开放中,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先富、后富和共富等思想在特定空间的含义。
三、通过典型例题创设情境,培育时空观念素养
时空观念是历史的本质,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因此注重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掌握特定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试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回答。反之,学生通过典型例题中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也能快速、准确地找出试题的答案,这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例如:
材料 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8月,邓小平做出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重大决策;1978年5月,《光明日报》公开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包干到户的契约上按下血红的手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0年5月,国务院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各画出一定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提取相关信息,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所拟论题,阐述有史实依据)
解析:该题典型地体现了“文革”结束后向改革开放新时期转型的时空变化,通过该题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该题通过特定时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变化,显示了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深受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文革”的结束为转型奠定了政治基础;恢复高校招生为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真理标准的讨论为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中美建交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为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小岗村的探索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开辟了新路;经济特区的建设为对外开放做出了示范。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不难得出结论。
通过典型例题来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主要是让学生在读材料时关注材料中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时间点、时间段和特定的空间变化,让学生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回顾那个时代的特征,运用唯物史观的史学方法,对史料进行分析,得出对材料的历史解释,培养家国情怀,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本文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专题为例,主要探讨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在探讨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时空观念的培养在历史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我们还认识到五大核心素养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探讨时空观念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其他素养。学生在解读材料时培养了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复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了对祖国的认同,对党的领导的认同,也培养了家国情怀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要求,是一线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南针,是历史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五大核心素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培养,通过诸素养的培养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一批先进的同仁在如何培养五大核心素养上的探讨已经走在前列,我们作为后进者更要结合本校实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以尽快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4.
[2]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责任编辑 哀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