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两种形式,笔者对江苏省泰州市三市三区的10个集中连片贫困(低收入)地区进行调研,重点分析当前精准脱贫所面临的“精准”需求,从而厘清精准扶贫的“精准”问题,给出“精准”路径,让脱贫工作真正做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一、泰州市精准脱贫的现状
自2016年以来,泰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格落实责任,积极创新举措,全力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泰州市脱贫攻坚战取得一定程度成效
2016年泰州市全面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根据泰州市确定的本轮扶贫标准,以农村人均年收入7 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集体年收入3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黄桥老区和里下河经济薄弱地区为主要帮扶对象,2017年建档立卡经济薄弱村665个,低收入农户7.09万户、低收入人口11.72万人,分别占当年全市总数的41.43%、5.9%和3.05%。
2.超过半数以上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经过两年的努力,泰州市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人口均实现半数以上脱贫,分别有370个村、4.35万户和7.25万人实现脱贫,分别占2016年建档立卡总数的55.6%、61.4%和61.8%。初步估计2018年2.4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150个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累计脱贫率达75%以上。
3.精准扶贫措施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社会保障兜底措施发挥基础保障作用。走访的某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4户(159人),至2017年底已脱贫70户(108人),低保脱贫43户(69人),五保脱贫15户(15人),政策兜底脱贫人口占77.8%;另一贫困村91.2%的脱贫农户依靠低保或五保兜底。从实地调研情况看,超过8成的贫困户主要是通过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脱贫。二是务工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发挥了补充作用。泰州市根据贫困户的特征,不仅开展政策扶贫帮助脱贫,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或种植业产业扶贫。
4.精准扶贫满意率较高
由于帮扶措施整体得当,且多数低收入户享受到帮扶政策,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对精准扶贫满意率较高,为91.6%。调查结果显示:27.8%的受访户表示精准扶贫后生产生活发生较大变化,71.3%的受访户表示精准扶贫后生产生活有一定的变化。徐 月:新时代精准脱贫面临的“精准”需求及路径探析——基于江苏省泰州市扶贫的实地调研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 第32卷第2期
二、基于实地调研分析精准脱贫的“精准”需求
1.调研基本情况
按照全面性和典型性原则,分别对泰州全市的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和兴化市、靖江市、泰兴市的10个集中连片贫困(低收入)地区进行调研。随机抽选了15个村150户农户,进行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调研和实地考察。此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集中座谈两种方式,一共调研了120户贫困户、30户已经脱贫的脱贫户、25户非贫困户、贫困村25名村干部,共获得实地调研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75份。
问卷调查对象中一半以上年龄在46岁-65岁之间,占比55.2%,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突出;同时被调研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半数以上属于小学及以下学历,且整体上非贫困人口学历较贫困人口学历高。93.8%的受访农户认为国家对精准扶贫工作空前重视,87.4%的受访农户认为当前的精准扶贫对困难群体帮助很大。
2.基于实地调研分析精准脱贫的“精准”需求
(1)资金帮扶是广大贫困地区农户的最大需求。调研显示,为了尽早脱贫,贫困户的主要诉求包括资金帮扶、基础设施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社会保障需求和技能培训等(表1)。其中排第一位的诉求是资金,“钱”依旧是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分别占样本量的37.6%、20.6%、18.3%、17.3%和11.2%。增加资金帮扶是贫困户的最大诉求,而对于帮扶资金如何使用,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6.4%的贫困户选择投入农业生产,增加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性活动,通过产业发展增加收入,进而脱贫致富;29.6%的贫困户选择将资金用于日常开支,16.6%的贫困户选择了创业投资。
(2)贫困区域有明显的特征差异性。集中连片贫困(低收入)地区差异较大,贫困的原因和类型也不尽相同。实地调研表明,兴化、泰兴地区属于基础设施需求型,贫困户希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海陵、姜堰、兴化地区属于社会保障需求型,贫困户希望提高低保、医保、教育补贴等社会保障性福利;海陵、靖江、高港属于产业发展需求型,贫困户希望地产业兴旺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
不同调研片区对于资金使用用途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首先,不同片區对于资金的使用用途排序相同,由高到低均为农业生产、日常开支、创业投资及其他。其次,兴化、泰兴农业生产的比例显著高于日常开支;靖江、海陵农业生产与日常开支相差不大。兴化农业生产投入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泰兴的农业生产投入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
(3)不同年龄段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大不相同。一是60岁以上贫困户的主要需求是生活保障。调研结果显示,60岁以上贫困户中67.2%主要需求是生活保障,而对劳动技能培训和贴息贷款的需求仅为17.8%和10.1%。该群体对扶贫资金最主要的用途是用来满足日常生活开支、解决生活困难,其比例为56.1%;此外,用于农业生产性投入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用于创业投资的意愿则相对降低,仅为10.1%。年老的贫困户是显著的“生活保障型扶贫”的需求。
二是50至60岁年龄段的贫困户更加重视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与60岁以上的贫苦户相比,50-60岁贫困户的生活保障需求有所下降,但这一比例为40.8%,接近一半。对劳动技能培训和贴息贷款生产的脱贫需求分别为26.4%、16.6%,相较于60岁以上的贫困户分别高出8.6个百分点和6.5个百分点。该类群体中有57.6%的贫困户希望将扶贫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性投入中,用于解决生活困难的只占29.4%,明显低于60岁以上贫困户56.1%的比例。与60岁以上贫困户相比,该类贫困户相对年轻,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农业生产的需求依然较多。
三是50岁以下的贫困户的脱贫需求主要是劳动技能培训、发展特色产业和贴息贷款,分别占比37.3%、35.1%和20.5%。相较于年纪偏大的贫困户,50岁以下的贫困户对于扶贫的需求更多的集中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脱贫。与之相对应的在获得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需求比例仅为20.5%,明显低于50岁以上两类人群的比例。该群体中分别有65.3%和24.2%的贫困户希望将扶贫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和创业投资,明显高于50岁以上贫困户在这两方面的需求程度,而用于日常开支的只占18.1%,又明显低于50岁以上贫困户对该方面的需求程度。
(4)致贫原因对农户的帮扶需求重点有明显影响。因学致贫类贫困户的需求类型主要是劳动技能培训(53.8%)、发展特色产业(48.4%)和贴息贷款用于生产(20.4%)。该类农户在所有贫困户中劳动生产愿望最为强烈,因此有84.6%贫困户希望将扶贫资金投入农业生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因学致贫的贫困户,脱贫需求首位需求是劳动技能培训,其次是发展特色产业,最后是贴息贷款用于生产。这是因为在实际中,这部分贫困户具有较好的劳动能力,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高负担状态,因此对生产发展、贷款创业的渴求最为强烈。
因病致贫类的农户最强烈的意愿获得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54.1%的贫困户选择生活保障需求。该类贫困户对扶贫资金的使用主要在日常开支和农业生产,分别占比47.5%、42.1%。因病致贫减弱了脱贫户的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加之疾病需要大量的医药费,因此这类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是社会保障需求型,属于生活困难与生产困难并重的类型。
3.从调研中得出的几点结论
第一,精准脱贫的第一大需求仍然是资金需求。解决好“钱”的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要素(见表1)。
第二,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有着明显的特征,泰州市三市三区共有三种类型,基础设施需求型、社会保障需求型、产业发展需求型(如图1所示)。
第三,个体贫困户受其年龄大小对于脱贫的需求各不相同,50岁以下更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而60岁以上更关注生活保障。
第四,致贫原因也是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靶向,因学致贫的贫困户更愿意将资金用于生产投入,结合自身技能提升实现脱贫。因病致贫最强烈的意愿是获得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
三、新时代精准脱贫的路径探析
1.精准识别:为贫困“画像”
一是多部门合作,多角度“画像”。在现有的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基础上,推进建档立卡信息与不动产登记、低保、公安系统等信息的衔接[1],从收入高低、扶贫状态、住房大小、常住地址、出行记录等多角度完善贫困户基本信息。不仅仅从收入角度,一刀切地划定贫困户,而是形成一个立体的、鲜活的贫困户“画像”。
二是大数据思维,定位“精准”需求。借助于最新的大数据技术,让精准脱贫搭上现代的高科技信息技术,更加准确地瞄准贫困户、靶向扶贫,综合识别贫困村、贫困人口,把脉原因和需求,方能给出最佳的脱贫的路径。例如可以将贫困户的收入能力、可支配收入的水平、消费习惯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系统,结合贫困户的“画像”,运用算法定位出贫困户的诉求度最高的“精准”需求。鉴于贫困类型和区域的差异性,精准扶贫应重点对贫困户进行分区域、分脱贫需求类别、分贫困程度进行不同的脱贫需求分析,从而找准精准脱贫中的“精准”需求。
2.精准扶贫:“一前一后”的前移部署和后发优势相结合
一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土地整治、生态治理工程等应前移部署,为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先打好基础。
二是在“一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区位优势、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发挥好后发优势。扶贫、脱贫不是一蹴而就,效果的显现有一定时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兴旺最少2年见成效。
三是发挥地方优势,突出产业扶贫,解决劳务输出。利用好返乡农民以及当地乡贤的先进理念和技术,鼓励他们大众创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强贫困地区活力,助贫困户脱贫。在经济较发达、贫困户年龄段较年轻的地区,做好保障性扶贫工作的同时,着重发展产业,就地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贫困村的产业兴旺。利用有限的资金,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对接市场、连接农户,形成市场、农户和政府三位一体的模式。这才是真正的“造血”扶贫。
3.精准脱贫: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一是构建合理的扶贫机构并配置专业的扶贫人员。扶贫的关键一步,也就最后一步,就是扶贫落地,实现脱贫。必须有构建合理的扶贫机构,专事专办,而不是临时抽调几个人员,捎带管一下扶贫的事情。另外扶贫的人才队伍也是一批懂得贫困户、理解贫困户、爱护贫困户,高素质高技能的专职人员,才能保证扶贫的效果,散发出强大的扶贫战斗力。
二是落实扶贫干部驻点机制。精准脱贫肯定需要一定时间,从调研拿出方案到具体实施,一直到贫困户脱贫、贫困区摘掉贫困的帽子,都是一个時间段。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就是要有驻点的干部,紧抓、敢抓、真抓脱贫工作,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地区治理和经济发展,贫困户真正实现脱贫。
三是激发贫困区现有发展资源。外力再好,不如自练内功。贫困户或者贫困区的脱贫,最终体现在自身具备脱贫的能力,因此要加大贫困区域中的能人建设。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发挥民间组织和当地企业的作用,内外联动地为各类能人提供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训机会。建议在扶贫任务重的村镇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站,可以从当地选派配备扶贫监管专干,当地人对本区域的情况更为了解。内外联动,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4.精准监测:动态监测“贫困”
从调研中发现,扶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一开始贫困户到脱贫,扶贫对象的需求会因为自身的经济收入和所处社会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建立贫困户的退出标准体系的同时,对脱贫户的生计行为特征进行动态监测。贫困户的退出标准应该以当地居民的日常实际生活成本、生产活动水平为参照,创建退出机制。可以参考好的经验,例如有些部门要求每季度上报一次脱贫成效情况的综合报告, 每半年上报一次帮扶对象增收情况,许多检查都需要填报各种进度表、月度表”[2]。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要有一段后续跟踪期,重点关注脱贫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如有必要给予适时指导、适当帮扶,这样有利于保障在进行帮扶的同时,及时跟踪扶贫效果和贫困户的改善情况,动态监测“贫困”,巩固脱贫成果,解决漏贫、返贫、“被脱贫”等“三贫”难题。
打贏脱贫攻坚战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确保2020年全部脱贫,就需要脱贫工作“精准”再“精准”[3]。多角度地给区域脱贫“画像”,给贫困户“画像”,利用好现在的大数据、信息技术,重视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多种方式相结合,实现全面脱贫。
[参考文献]
[1]谢 艳,张 元.新时代苏北地区精准扶贫、治贫、脱贫策略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 :111-113.
[2]詹 琳,叶维武.破解脱贫攻坚的基层难题[N].学习时报,2018-03-05(A4).
[3]李明珠,王雪梅.新时代精准脱贫路径创新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8(6):51-58.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aizhou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gives an accurate analysis on demand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of poor individuals,such as capital, skill training, infrastructure, social securit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reover, such deman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aizhou (including three cities and three districts) hav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nfrastructure demand, social security demand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m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se of anti-poverty funds varies with age. Therefore, accurate analysis on poverty situation can help to find the best solution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accurate" requirements ;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 accurate monitoring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