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旁的寒枝

2019-06-14 06:55许冬林
视野 2019年12期
关键词:任伯年吴昌硕牡丹

许冬林

吴昌硕画牡丹,常常在酣然盛开的牡丹花朵边,冷冷地立一两根寒枝。

这寒枝和鲜润饱满的牡丹花,似乎成了鲜明的对比。花是艳的,寒枝是冷色调的。花是华枝春满,寒枝是瘦削萧疏。花是姿态婆娑,寒枝是孤独挺立。

吴昌硕画牡丹,几乎从不漏下寒枝,大约是因为,那寒枝一直就长在他的生命里。

他大半生困顿寒微。十七岁因战乱随父逃难,五年后回家,家中亲人俱亡,只剩他和父亲。

海上大画家任伯年曾画过他,名为《酸寒尉像》。画里,他刚刚交差回来,官服官帽还未来得及脱去,已在那里拱手作揖,似与远道而来的师友施礼问候。此后,吴昌硕常常以“酸寒尉”自称。

也真是酸寒。四十四岁,他在上海浦东郊区租了两小间民房,安顿家小,并寄希望于书画,期望自己能像任伯年一样靠一支画笔安身立命。但是,他的画卖不动。初冬之夜,寄身于低矮屋檐,看看环堵萧然,他在纸上写道:“夜漏三下,妻儿俱睡熟,老屋一灯荧然,光淡欲灭。”

再去上海,矢志于以书画立足,已是二十余年后。他用西洋红画花卉,他笔下的花朵鲜丽饱满。他自谓“老缶画气不画形”,“老缶”也是他的名号,他的画郁拔苍劲,气势磅礴。

吴昌硕挑战命运,在艺术上也一身胆气。他说“自我作古空群雄”。他把自己撂到了书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凛然上前,直面古人。他敢将大红大绿用于花卉,曾有海上画家蒲华告诫他:要多用水墨,少用颜色。因为是文人画,要高雅,要“色不可俗”。可是吴昌硕偏不。他用色不守古法,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为重彩。

有人说吴昌硕最重要的贡献是,身处动荡年代,却彰显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我觉得,他作品里的劲挺自强之气,不是闲逸富贵给他的,而是苦难与执着给他的。

就像他筆下的牡丹,最动人的不只是牡丹的色,还有花朵之后那些片叶不着的寒枝。一个人,大约只有尝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才会懂得,在姹紫嫣红时节,依然不忘在心里立上几根寒枝。

吴昌硕笔下的寒枝不仅是瘦的,是枯的,也是高的。那寒枝高过花朵,高过绿叶,不摧不折,独对风日,挺向苍穹。

晚年,吴昌硕的艺术如一朵牡丹雍容明媚地盛开在中国画坛。那时的上海,曾经出现了“家家缶翁,户户昌硕”的盛况,可是,他却静静写下一副对联: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猜你喜欢
任伯年吴昌硕牡丹
“在神不在貌
——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
“三不够”牡丹节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卖假画获良机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任伯年
牡丹的整形修剪
“牡丹”情
用劲刻
任伯年画猫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