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拉小提琴的大侠

2019-06-14 11:30邱骊吉
东方电影 2019年6期
关键词:胡军冼星海卡利

文艺底蕴兼硬朗气质,胡军身上融汇了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特征。直到他近日在大银幕上拉起小提琴,很多观众方才得以聆听这一曲传承的旋律。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传记电影《音乐家》,让胡军在异国的土地上触碰到一缕悠远的思念:“我感觉有一种东西,把冼星海、我的父辈和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文/邱骊吉

音乐家的故事

胡军对自己出身音乐世家的事一贯保持低调,但这回他在电影《音乐家》中被选中扮演冼星海,这份家学渊源却不能不提。

父亲胡宝善和大伯胡松华都是享誉全国的歌唱家,母亲王亦满是北京空军文工团的著名演员。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胡军从小就耳濡目染着家里的艺术氛围,长辈们也一度对他长大后走音乐道路寄予厚望。即使在几十年后提起来,胡军的父母也都能带着几分自豪说,“以他当年的水平,进中央音乐学院完全没问题”。

胡宝善1973年创作的一首《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传遍全国,当时年纪还很小的胡军就能无师自通地把整首歌唱下来。父亲和大伯的歌,胡军都唱得很好,但他不爱唱,因为“听烦了”。父亲和大伯在家里开嗓练声,胡军嫌吵,还会躲出门去。这个音乐世家对孩子的教育一贯严格,个性十足的胡军小时候没少挨揍,但他最终还是没继承父亲的衣钵,反而踏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校门。当年他参加艺考时,用意大利语唱了一首《我的太阳》,技惊四座。

选择了当演员的胡军没有成为音乐家,观众的印象里他常在大小屏幕上化身英雄与大侠。那仿佛从名字里带来的硬朗气质,多少来自军旅出身的父亲对他的期望。然而,无论是当音乐家还是当兵,胡军最终都未能子承父业,他走在自己坚持的艺术道路上,从话剧舞台到影视殿堂。

#电影《音乐家》剧照

2003年,胡军因参演张纪中版《天龙八部》电视剧走红,多年后金庸先生当面敬过他一杯酒,当时胡军只觉得自己该有萧峰的样子,便举杯一口干了。潇洒、豪爽、耿直,戏里的角色给胡军留下了很多标签,他也从“不太习惯”到逐渐接受。作为一名演员,那一天收获的话语,胡军终生难忘:“金庸先生说,这杯酒敬给我这个萧峰,那一刻我真感觉自己获得了无比重要的认可。”

而即使是这样的胡军,却也有被人期待着“弃武从文”的时候。

电影《音乐家》找到胡军时,他手头正忙着别的工作,所以刚开始他只说自己会考虑。但胡军出身音乐领域的长辈们知道后却急了,都跟他说:“能在电影中扮演冼星海是你的光荣,还考虑什么?”

“因为冼星海是他们的偶像。”胡军笑道,“当年冼星海的曲子《黄河序曲》呀,《到敌人后方去》呀,他们全都唱过。所以我接到这部电影后马上就告诉他们了。我的父亲非常激动,他劝我说,不管那段时间怎么调整工作,冼星海一定要去演。”

据胡军回忆,后来他母亲为这事还特意叫齐了全家人来吃饭:“二三十口人都到了,我父亲向大家宣布,我要演冼星海,当场就把这事情给定了。”

就这样,胡军突然在电影里当上了音乐家。他前往异国他乡,拿起了小提琴和指挥棒,要演绎的故事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鲜为人知的后半生 始于1940年,一趟本该“半年后就回家”的旅途。时年35岁的冼星海远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工作,但苏德战争的爆发中断了一切。战火阻挡了冼星海的回国路线,他几经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的帮助下继续音乐创作。半个多世纪之前战火中的家国之思,中哈两国音乐家的患难之谊,都将随着电影里的一幕幕场景重现世间。

#电影《音乐家》剧照

“如果不拍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冼星海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胡军对这部电影的意义深有感触,他也是看到电影的剧本后才了解到,原来还有过这样一段历史。《神圣之战》《满江红》《阿曼该尔达》,以及更广为人知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的诸多名曲,其实都是他在远离家乡的阿拉木图创作和修改完成的。

虽然胡军开玩笑说自己是被长辈们“勒令”来演这部电影的,但看完剧本后他就被这段历史深深打动,也理解了导演想要他在银幕上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能演冼星海,真的是很荣耀的一件事。”

其实最初接到电影的剧本时,胡军还很惊讶:“很多观众说起胡军就是硬汉啊、大侠啊,跟音乐家一点也沾不上边。”但导演却对他说:“你不要这样认为,我们找你前已经调查过你的家世背景,我们知道你学过琴。”

流落他乡的音乐家从未放下他热爱的音乐,一把小提琴陪冼星海走完了后半生。小提琴的琴盒里放着冼星海夫人和孩子的照片,保存着他与祖国的联系。成长在音乐世家的胡军也是学过小提琴的,严格的父母曾经把他反锁在厕所里练琴,一练就是一天。“只是没学好,半途而废了。”据胡军早年所说,小时候他姐姐学琵琶,妹妹学钢琴,都学得不错,只有他的小提琴没能一直学下去。现在为了演冼星海,他又把小提琴“捡”了回来,重头学起。

#电影《音乐家》剧照

“到了电影里,冼星海拉琴的场景都是我自己上。”不久前举行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胡军在《音乐家》的发布会上笑道,“一招一式摆出来,看着还挺像样的。”

异国的赞歌

两年前,为拍摄电影《音乐家》,胡军去了哈萨克斯坦,他拍下了在片场看到的风景,那里有着辽阔的苍穹蓝天和山峦层叠的地平线。同一片天空下,冼星海也曾在这里遥望故乡。胡军对电影中冼星海冲到两国边界线的镜头印象极深,他面前只有一道铁丝网,铁丝网的另一头就是祖国的领土,但他却只能伸手穿过网孔,抓一把落在故乡的雪。

在哈萨克斯坦拍摄期间,胡军也亲身体验到了思乡之苦。9月9日是胡军女儿的生日,那一年的9月9日是他头一次不能陪在女儿身边,只能远程祝女儿生日快乐。当天他在微博上表示:“心里真是不好受,丫头,别怪爸爸。”

当年冼星海在阿拉木图一直思念着留在祖国的妻女,他离家之时,女儿冼妮娜才刚刚出生。在无尽的思念中,是异国的友人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冼星海认识了拜卡达莫夫6岁的外甥女卡利娅,从小失去父亲的卡利娅与冼星海在数年的相处中情同父女。几十年过去了,长大后的冼妮娜通过长辈们的记录在心中描绘着父亲的模样,而同样已经两鬓如霜的卡利娅,成了最后一位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在世者。对她们来说,能在大银幕上重温这段真实的故事,相当于再见一次父亲。

影片上映前,卡利娅曾与扮演冼星海的胡军见过面,当场说胡军与她记忆里的冼星海很像,“是冼星海爸爸回来了”。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冼星海是她童年里珍贵的温暖记忆。跨越国界的真情,曾在这位音乐家的故事里演奏过人类共同的赞歌。

#电影《音乐家》剧照

“21天左右吧,体重减了17斤,一天只吃一顿饭,那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为了演冼星海,胡军也体会了冼星海当年的饥饿,战时匮乏的生活资源和寒冷的天气最终令冼星海病魔缠身,所以胡军也必须消去平日锻炼出的肌肉,还原冼星海当年的体态。越是演下去,他就越为这个故事感到震撼,他记得卡利娅母女与冼星海分享仅有的几块土豆的场景,“她们把最大的一块土豆分给我,我把土豆给了卡利娅,卡利娅的母亲严厉让她把土豆还给我,我又把土豆推回去。虽然只是一小场戏,但相信观众能从中体会出很多味道来。”

拍摄《音乐家》,胡军觉得说俄语是最大的挑战。他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俄语,拿着剧本一字一句矫正发音,但拍到俄语戏份还是难免要重拍几条。为此他感谢每一位和他对戏的哈萨克斯坦演员:“他们非常耐心,还教我俄语。”中哈两国音乐家于80多年前结下的国际友谊,就这样传承在两国合拍的第一部电影《音乐家》的片场。

胡军的长辈们一直密切关注着这部电影,时常打电话给身在哈萨克斯坦的胡军问情况。电影举行首映礼的那一天,他们都来了。胡军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大伯,小心翼翼地走过红毯。他说:“今天是我参加过的所有首映礼当中,最让我紧张的一次,到场的艺术家真是太多了。”

场上还有两位重要人物,正是冼妮娜和卡利娅,这场首映礼她们都已经等了很久。在台上拿起话筒回忆往昔,两位老人都泣不成声。镜头聚焦之处留下一幅历史性的画面,背景立着电影的大幅海报,白发苍苍的卡莉娅拿手帕替冼妮娜擦着眼泪,而胡军在一旁半弯着腰,紧紧握着卡莉娅的另一只手。

猜你喜欢
胡军冼星海卡利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卢芳 胡军:我们的爱质朴如清泉
巨指男孩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阐释“四个learn”
胡军是女儿的“老胡军”
幽默漫画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