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乡情伴随孩子成长

2019-06-13 00:28王节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5期
关键词:田园家乡孩子

王节玉

2019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宜昌市点军区联棚小学正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走秀”:一个个手持不同“道具”的孩子,自信满满地迈着模特步,从后台走向台前,满脸自豪地向观众挥舞手中的“道具”,台下掌声雷动,赞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些“道具”是孩子们在寒假期间用枯枝、草梗、树叶、泥巴等制作的“创意作品”,是学校实施“田园课程”的又一硕果。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土味逐渐消散的今天,作为一所乡村学校,怎样让学生对家乡的山水草木人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亲近,让乡村的孩子成长为“有根”的人?联棚小学的“田园课程”悄悄“上线”。

在田间劳动中亲近土地。

联棚小学校内有一片“农耕体验园”,取名“山野园”,每一个班级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耕作园地。除了种植,课间,孩子们还喜欢在这里给蚂蚁喂食,或“深挖”土地,翻找里面的“西瓜虫”,乐此不疲。一名学生竟然还在这里发现了蚯蚓“头”“尾”再生能力的差异。

每个周末,学生都有一项常规性的作业:田间劳動一小时,家长用图片或视频记录孩子的劳动场景,分享到教育云空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孩子们在田地中施肥除草,播撒汗水,也播撒希望。亲历田地间一个个生命孕育、出土、拔节、长大,这是难得的生命体验!孩子们在田间劳动的同时,望草铺横野,嗅野花芬芳,赏乡村美景,吮乡土气息,亲近泥土,亲近自然,亲近家乡。

在草根创意中体验创新。

对乡村小学来说,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客”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和普及的。

乡村孩子有别样的“创客”:挖一团泥巴,可以任意捏塑,捡几块石头,可以任意拼画。一截枯枝、几片树叶、几个松果、几片橘皮都能在孩子们的手中重现勃勃生机。刨花、碎木片可以做成“海轮”,瓜子壳也可以做成水墨画……

乡村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给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各种充满智慧与灵气的新奇作品不断涌现。

在寻根问祖中传承家风。

水有源头方能行远,草木有根方得滋长。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联棚小学引导学生踏上“寻根问祖”之路——绘制族谱,撰写家史。

孩子们采访父母双方家族中的长辈,上溯若干代,理顺人物关系,绘制成族谱。不仅如此,学生还要聆听他们“口述历史”,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专属于自己家族的“历史”,让家族家风代代相传。

时代的发展总会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孩子们聆听祖辈口述历史,感受时代的发展变迁,同时也感受到: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块土地、一个时代与自己密不可分。

在主题读写中升华情感。

在实施“田园课程”中,学校还开展“田园”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诵读田园诗文,走近田园诗人。从千古流传的诗篇中,感受乡村的美景及田园生活的美好。“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是仅属于乡村的诗情画意。“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是乡村孩子才有的童年乐趣。

于是,“写家乡,颂家乡”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为了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校组织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并录音,然后将录音文件传到村委会,通过村委会的广播向村民播放,让父老乡亲跟随孩子的目光,发现家乡的美,为家乡感到自豪。

联棚小学依托乡村资源,实施“田园课程”,让学生从乡土中观察自然,了解乡村、亲近乡村,从而增强建设乡土的责任感、使命感,让乡村的孩子成长为“有根”的人。

(作者单位:宜昌市点军区联棚小学)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田园家乡孩子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