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军 朱如楠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济社会各领域处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迎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环境和崭新机遇。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全面建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就业改善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如何尽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等诸多问题亟待破解。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提升新時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新时代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未来职业教育应该继续强化内涵发展,在结构、层次、质量及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建成与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教育强国相匹配的新时代职业教育。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求特征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取向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实施,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快速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大批素质较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意义上的一线技术劳动者相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既有较高职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素养,能够在经济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升、岗位变化加快的职业环境中,形成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担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长期以来由于职教层次受限、师资水平较低、培养方式单一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导致培养的人才一直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不小的距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更为稀缺。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65,其中高级技能人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达到2.18、1.97、1.93。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职业教育要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就必须要在人才培养上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加大改革力度,解决当前人才供需失衡问题。
(二)注重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通过传授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受教育者能够胜任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最初的直接目的就是满足个人就业和社会生产的需要,但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逐步改善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更加注重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黄炎培曾从教育目的论角度指出,职业教育应从“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过渡到最终的“谋个性之发展”,这反映了他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的价值。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工具人”,更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谋生的职业,而是旨在为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在新时代,我国要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须掌握先进的专业生产技能,具有积极的竞争意识,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科技文化素质较高。虽然同样为“生活在农村以农业活动为职业的人群”,但与传统农民受限于社会身份和活动地域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更为自由的职业选择,更为自主的发展方式,更为开放的生活状态,能够真正把农业推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村的发展模式,激发新农村的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随着二元户籍制度被打破,农业户口的取消,“农民”也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一种身份变为一种职业,要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需要接受相应的教育或培训。职业教育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使其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水平尽快得到提高,不但能满足未来务农人员素质提升的需要,更对新时代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四)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如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开创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态势。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区域的不断扩大,合作模式的深入探索,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开放结构和布局更加完善。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把中国与世界推向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向中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水平。其次,应该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跨文化交际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要求,如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外语交流的能力,以便更多的人才可以走出去。最后,要沿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拓展职业教育海外布局,探索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职业教育合作新模式,打造“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建议
新时代的新需求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带来了新机遇,职业教育只有抓住新机遇,从根本上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够应对新挑战,为新需求提供有效人才供给。
(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向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培养模式也需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培养目标人本化。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多遵循市场导向、雇主委托等原则,其目的旨在解决就业难题。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不应再对学生进行“削足适履”式的改造,使其成为只适合定向企业或岗位的“定制员工”,束缚其发展的可能性,而应更加彰显其“育人”的本质属性,基于学生个性特征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潜力开发,提升其职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二,培养主体多元化。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应积极吸引教育机构以外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参与其中,在课程编制、基地建设、教学改进等方面群策群力,共同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其三,培养过程个性化。由于当前的技术传授过于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更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强调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不同需求调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效益的最优化。
(二)突破地域限制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拓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方式。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参与主体,同时也是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需求方。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与外向型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可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校或培训机构,与当地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在全球化视角下,突破地域限制,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和覆盖面成为职业教育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为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多方资源,不仅要完成高技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还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校企合作的多边结合。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办学思路要具有国际化意识,着眼国际交往的需求;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所在地域的民族、语言、文化等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职业院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新时代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以中等和专科层次为主,目前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专业或课程,同时要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层次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首先,本科層次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与新时代提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相匹配。其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得以贯通当前高职高专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教育,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了完整的升学通道,满足了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再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能够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深化与同层次普通教育的合作,满足人们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四)推动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
标准对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标准化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标准建设起步较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目前已针对职业学校设置、职校教师专业资格、专业教学和顶岗实习等问题颁布了相关标准,但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来看,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标准化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标准体系亟待尽快完善。新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尝试推行“1+X证书制度”,即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1个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在毕业后拥有更多就业选择。资格证书是证书持有人达到某一标准的凭证,证书制度的实施,对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院校教学标准的制定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突显职业教育特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