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梅,陈秀平
(厦门理工学院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鲜明的社会化特征,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主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通过各式各样体育联合会、体育社团及单项体育协会将业余体育与职业体育关联起来,以满足社会体育事业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学校体育层面,为了更有效地关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国家以法律方式规定了体育课授课时数,确保了法国学校体育的应有地位。在具体操作上,由教育部和青年体育部统一聘用社会体育师资力量,或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着重强调运动文化与体验,促进学生健康以及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良性互动。[1-2]
正基于此,法国大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典型的开放化、自由式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模式。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展以及各类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依靠学校内的学生体育社团(association sportive)和各单项协会。因此,要分析法国大学课余体育,就必须把它放在学校整个体育活动体系里面进行研究,不可单独割裂出来。
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是法国著名学府之一,在欧洲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盛名。共有5位法国总统以及一位联合国秘书长曾就读过该校。这所被誉为“法国社会精英的摇篮”的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其完善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办学模式值得被学习、借鉴。本文探讨巴黎政治学院在体育方面育人的做法,分析其特征,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活动模式的设置与完善有所启示。
法国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以各种学校体育协会为链接和纽带,形成了以校内体育教学为主,校外体育协会或俱乐部为纽带的校内外互动,以提升学生水平和满足兴趣、训练以及比赛为主的学校体育机制,所有学生均可以到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课余体育活动全部由俱乐部性质的高校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俱乐部来完成,学校相关的体育部门提供技术指导、运动场地和资金方面支持。在具体操作层面,校内部分是以各种各样的学生体育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由各种各样的学生体育社团运作各个体育项目的组织、管理。学生根据个人需要,付费参与属于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体育俱乐部,通常由体育部门或学生会来负责。从而形成了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社会体育互相融合的良性机制。有超过160项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体育活动,由体育教育组织与其他院校合作开设[3]。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体育是学校为学生搭建参与体育锻炼的平台以及提供自愿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巴黎政治学院所有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均以俱乐部模式进行,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即校内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俱乐部。校内体育俱乐部有两种形式,一是强调大众健身和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运动处方式教学模式,另一种形式是学生组织的各种体育社团。校外体育俱乐部有两种类型,一是依靠社会力量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二是吸引社会俱乐部参与搭建大众健身平台。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或者校外体育活动需要缴交一定的费用。除了缴纳这些费用之外,非体育社团成员还需缴一定的费用用于社团运作。参与的每门课程和学校其他课程一样,经过考核合格后取得学分。学生社团提供的体育课程以及体育课外活动只面向本校学生,并且常常组织统一训练,参加各类交流比赛。
2.2.1 校内体育俱乐部
校内体育俱乐部提倡自主性、自由性,同时注重学生能力(运动能力)的发展,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校内俱乐部通常采取大班制的大众健身教学模式,学生自由选择项目,由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的技术指导。另外还有针对体质弱势群体而设置的、以运动处方为主的俱乐部,将实现学生个人的身体康复为目标,采取小班制的俱乐部教学。两种类型的俱乐部自由性、随意性较大,内容侧重于参与体验。
2.2.2 校外体育俱乐部
校外体育俱乐部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的形式存在,是指与校外体育俱乐部合作,学生通过选拔,进入校外体育俱乐部进行训练,属于校队性质;一种是学生自发的体育兴趣组织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在一些体育项目推广、技能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拥有大量各种各样的校内外体育俱乐部以满足学生需求,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运动水平选择参加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俱乐部。以至于学校的体育课程多数都不由学校提供,而由学校内的学生体育社团(association sportive)联系各体育项目组织机构安排课程。俱乐部教学则主要由社会体育社团组织、俱乐部配合学校共同运作,学生体育社团在参与校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教学时,职能也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者转变为合作者。在具体操作方面,学生参与课程需要缴交额外的课程费用(从10欧元到90欧元不等,部分项目如马术或一年健身房费用会相对更高),除了课程费用之外,非体育社团成员需缴交10欧元用于社团运作。每门课程的课时和学校其他课程一样,每学期12课时,每课时为2小时(有部分是1个半小时)。学校不强制学生选择体育课,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时间安排不选或选择多项体育课程,缴交相应费用即可。每门体育课算作2学分,没有具体分数,只有合格或不合格之分(一般没有考核,只根据考勤和课堂投入情况给出最终结果)。[3-4]本校学生社团提供的体育课程只面向本校学生,因此集体项目例如排球、羽毛球、橄榄球等会形成学校团队,常常组织统一训练,参加各类校际交流比赛。每个项目一般都会划分不同级别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具体项目名单如表1:
表1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活动课程一览表
注:资料来源http://www.sciencespo.fr/vie-etudiante/fr/content/catalogue-des-cours-de-sport
总而言之,法国巴黎政治学院依托学校完备的体育设施,以各种学校体育协会俱乐部为链接和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升学生水平、满足训练以及比赛要求,实现了提升学生表现、促进健康以及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学校体育目标,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了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更好地适应资本社会的实际——体育的高度社会化和商业化氛围。
高校体育以校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模式存在,通过社团化、社会化活动,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服务为导向,实现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围绕培养目标整体需求,遵循开放化、自由式原则按学生需求设置活动项目,体育社团或俱乐部着重于体育能力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浸润,以求达到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体育精神的养成。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手段,通过学校、社会各方的资源整合利用,利用体育文化的熏陶以及体育精神的感染,进一步深化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这个过程完整呈现出了法国大学如何运用体育培养人才。
法国这样一个人均物质富裕、注重精神追求的发达国家,民众把对自由浪漫的追求转化为对体育运动热爱的激情,群众体育开展倾向于休闲时尚的健身运动,击剑、花样游泳、柔道、滑雪、足球等是法国的传统强项,全国有着广泛的体育参与人群。调查表明,有超过法国总人口一半的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活动,其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参加了至少一个体育健身组织。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与氛围是法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沃土。加之法国的经济与自然条件优势,以及学校体育联合会和俱乐部的普遍存在,使得每个学校都能与当地的体育协会或俱乐部形成密切联系,法国学生较早就能接触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像网球、帆船、拳击、棒球等。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运动爱好倾向及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对他们来说高校课余体育只不过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或习惯的延伸、延续。[5]
青年体育部是法国唯一的官方体育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国家体育进行宏观调控,根据协会和项目的特点和状态进行补贴。法国有许多体育协会,主要有奥运会协会、非奥林匹克运动会协会和各单项协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包括比赛、人员培训、竞赛经费筹措等由各协会具体负责。在学校体育方面,国家学校体育联盟、各单项运动协会机构以及社会营利或非营利体育俱乐部多方力量参与。国家在物质上、法律上大力支持学生参与体育。在法国,学生们平均每年付出17.2欧元,就能享受上百次的体育活动。法国规定上至教育部长下至各级教育部门负责人必须兼任学校体育联合会的主席,这已经形成一种传统。法国国家学校体育联盟共有超过100万会员,是仅次于足球和网球的第三大运动联盟。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社会、学校协调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多年来运转良好。[6]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课余体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把课余体育纳入课内体育范畴进行总体课程设计,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趋势。总体来看,其发展方向是健康的,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一些因素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进一步开展。
课余体育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这是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认识,也是课余体育的基本取向。[7]诚然,近些年体育教学改革也对这方面做了相应的改进,如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把课余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许多高校依旧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和有力的指导,出现了各种“刷分”的现象,违背了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初衷,热热闹闹的表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学生不爱参与运动的里子,甚至造成高校体育教育过程的异化现象,这种模式慢慢地从“一时风行”演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鸡肋模式。这是缺乏对实践改革的反思而产生的认识误区,也是发展的困境。
归纳原因主要为:(1)管理方面:对课余体育改革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实践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合理规划和切实有效的制度来保证,多数是“雷声大雨点小”。(2)参与方面:缺场馆、缺器材、缺资金、缺技术指导、缺课外锻炼时间等均是制约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重要因素。(3)组织方面:完善的组织有助于带动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近年来,以俱乐部为代表的课外体育,在高校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需求来说,很多学生体育组织还处在有名无实的阶段,并未真正担负起课外体育组织平台与桥梁作用。[6](4)校园软文化因素:学业负担重和自身的惰性,是学生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4.2.1 理念的偏颇,造成异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体育不再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更多地强调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性,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选项课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以及大量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均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这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实践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意愿,“以生为本”没有错,但环境、文化背景下盲目地放任自由,并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主体参与意识。[8]体育活动的开展终极目标是人的健康,如果改革的力量使对象偏离了培养目标,使结果有违于体育活动开展的规律,则可称之为异化现象。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是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的组织和引导者,培养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离不开体育教育工作者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同等重要的两个部分,只有这“两条腿”同时走路,才能保障体育活动正常开展,才能避免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异化现象的出现。
4.2.2 缺乏对实践的批判性反思
为了解决“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业界人士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是改革的热点,也是改革研究的焦点,这种模式的出现似乎要打通横亘在“喜欢”与“不喜欢”两者间的障碍,使得学校体育教育与课余体育实现完美对接。不可否认,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从时间、空间、形式、内容上丰富了体育课程,拓展深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国内对“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效性研究都无一例外地有着相同的结论,均证明了其有效性,但批判性的研究甚少。从多年的实践效果来看,课内外一体化并非是一副万无一失的“灵丹妙药”,它的短板以及制约因素已逐渐显露出来,但相关研究只更多地考虑到实施动力,而没有充分考虑现实存在的阻力,这种研究论证是缺乏说服力的。此外对于实施路径的研究过于单一,对于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对大学生的深远影响挖掘尚显不够。
4.2.3 缺乏理论的提升、创新
相比国外大学成熟的课余体育运作模式,我国高校课余体育仍存在诸多尚待改善的地方。在提倡体育创新发展的同时,高屋建瓴式的理论匮乏,影响了指导体系的建设。学校有关部门为了创新而创新,设计了许多参与程度低、实践性不强的课余体育活动,直接导致成功的实践甚少。当前要做的,不能仅停留在“依葫芦画瓢”,而应该理性融合“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为理论,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发展创新,从而为高校体育注入新的活力。[7]
实践证明,各种体育社团或协会,是大学开展课余体育锻炼的理想平台,许多国家的大学课余体育的开展甚至是全部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学生体育社团或协会为依托。它的优势在于既满足了参与者体育兴趣的差异性,尊重了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也可以满足锻炼需求的自发性。在这方面法国高校课余体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课余体育活动全部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体育社团、协会组织,将主导权、参与权交给每个学生。近年来,在我国一些高校,各种体育社团性质的学生体育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实践效果来看这类组织在我国高校能够有效地带动大学生的课余体育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增强体育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达到了丰富、活跃课余体育的目的。[6]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要求,也肩负着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任,体育活动开展的社会化建设能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紧密地联系起来,社会化的高校体育俱乐部也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科学、良好的体育锻炼平台,促进全民健康。同时社会化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能以社会体育中的积极因素带动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并能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8]
当前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国民健身的意识日益加强。高校体育管理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以文化引领动机,借势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切实解决课外体育活动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努力使校园文化时刻浸润着体育文化的气息,让这种无处不在的气息吸引学生在更多的业余时间里,走出网吧、走出寝室、走向运动场,最终实现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氛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