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还是叛逆: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研究

2019-06-13 08:18
当代作家评论 2019年6期

宁 明

伴随着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作为莫言作品的主要译者走进了大众视野。在莫言被译成英文的作品中,八部长篇小说均由葛浩文担纲翻译,英语世界的读者主要通过这些英译本认识、理解和接受莫言的作品,因此,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美国重要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和汉学家,葛浩文已将中国大陆和台湾二十多位作家的五十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文,大多翻译作品在西方世界得到不错的反响,并赢得了一些重要奖项。比如,葛浩文和夫人林丽君合作翻译的台湾小说家朱天文的《荒人手记》,获得了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1999年翻译年度大奖。此后,他翻译的姜戎的《狼图腾》(2007)、苏童的《河岸》(2009)和毕飞宇的《玉米》(2010)都获得了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莫言的《生死疲劳》获得2008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同年,他因翻译小说《檀香刑》被授予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学术奖。毫无疑问,无论是语言水平还是文学修养,葛浩文都是一位优秀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因此文学界出现了他的“译文优于原著”的说法。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葛浩文’这样一个商标使得莫言在英语世界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他认为葛浩文的翻译非常巧妙,不是逐字逐句逐段,而是整体翻译的,而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规避掉作者的弱点,他认为中国有很多更好的作者,如果葛浩文选择王安忆来翻译,也许这样的机会就给了王安忆”。

那么,葛浩文的英文译本是否真的优于原著?他的翻译文本是忠实于原著,还是创造性改写,抑或随意篡改?目前已发表的文章主要涉及语言层面的研究,或者谈及小说《丰乳肥臀》中的文本顺序调整,尚无全文本多层面展开分析研究的文章,故也未能明确回应学者抑或坊间有关译本与原著孰优孰劣的各种说法。因此,深入文本内部,从语言、内容和结构等多层面、整体对比分析英译本与原著才能厘清以上问题。鉴于文章篇幅,本文主要以小说《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的英译本为例一探究竟。

《红高粱家族》和《生死疲劳》的英译本是莫言在美国销量最高的两部作品,《丰乳肥臀》的销量位列第四。《红高粱家族》(英译名为《红高粱》)是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全面展现莫言早期创作特色的一部力作。《丰乳肥臀》洋洋洒洒五十多万言,篇幅宏大,是莫言前期创作的一座高峰。《生死疲劳》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形式,以地主西门闹的六道轮回为线,以动物的视角叙写了中国百年历史变迁,语言通俗并经常带有说书语言的特点。这三部作品风格迥异,但均为作家不同创作阶段的重量级作品,因此研究它们在语言、内容和结构方面的翻译情况,具有代表性,可从整体把握莫言小说的英译实况。

一、语言:异化与归化交融的“忠实”翻译

“高密东北乡”虽然是莫言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地理概念,可是现实山东高密的地域文化也成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因此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是小说的标志,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尤其是称呼语、文化负载语在同一文化系统内也会因地域不同、语言承载的身份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在跨文化译介中更是语言翻译中的关隘。

称呼语的翻译

小说《红高粱》虽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但是以“孙子”的视角讲述“我奶奶”和“我爷爷”的故事,所以文本中很少出现自我称呼,多数称呼语都出现在对话之中,现选取部分为例。(见表1)

汉语与英语在称呼语方面最大的区别是亲属间的互相称谓,英语中“brother”意思是“哥哥或弟弟”。译者将“俺哥”翻译成“my brother”,并没有做具体区分,令人怀疑其对汉语亲属间称呼语的把握能力。可是,令人欣喜地是,在其他范例中,译者能够很好地区分兄和弟,比如爷爷口中的“兄弟”并非“兄和弟”,而是山东地带口语中对“弟弟”的称呼,译者将其翻译成“little brother”,把“大哥”翻译成“elder brother”。由此可见,葛浩文熟知汉、英此类称呼语间的差异,但为了减少读者阅读时的困扰,他主要采用了归化表达方式,只在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做了区分。

另一方面,莫言在小说中为了原汁原味地展现“高密东北乡”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称呼语方面采用了此地乡村惯用的称呼,如“俺老婆”,译者将其翻译成“my old lady”,意义对等。

小说《生死疲劳》中的称呼语包括对他人、他物的称呼和自我称呼,但均依据语境的变化而不同,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可以很好地展现其对汉英文化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见表2)

“女公民”是一个书面语,很少用于口语之中,村子里的基干民兵在强拉迎春家的驴时,以“女公民”来称呼迎春,是故意强调自己的“上级”代言人身份,有意划清自己与普通百姓间的界限。译者将其翻译为“madam citizen”,很好地保留了原文想要传达的意义。“伙计”通常是年龄、地位等相近的熟人之间一种常用的称呼语,原文中陈县长称驴为伙计,表示对它犹如朋友般平等相待,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思想,译者将其翻译为“朋友”,意义十分准确。“爹”在山东许多地方是对父亲的称呼,原文这两个例子中,蓝解放称呼蓝脸为“爹”,均用了同一个字,并无任何变化。可是,译者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一称呼语所处的不同语境,在第一个例子中,“我”因为担心父亲心情十分紧张,故译者用了经常用于正式场合的词“father”,相当于汉语中的“父亲”。在第二个例子中,“我”心情轻松,只是有些纳闷,所以译者用了“Dad”这一称呼语,相当于汉语中的“爸爸”,更为亲切和口语化。这种区分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不同情绪状态,十分传神。关于称呼语“老掌柜的”,这两个 例 句 表 达 的 意 义 完 全 不 同。在前一个例子中,许大爷称呼蓝脸为“老掌柜的”,只是乡下对上了年纪的男性的一种尊称,而在后一个例子中,蓝脸称呼逝去的西门闹为“老掌柜的”,是因为西门闹曾是他的主人,相当于现在的称呼“老板”。译者在翻译这两处时,很好地理解了这个称呼语的语境和对象,将前者译为“先生”,后者译为“老主人”,翻译得十分贴切。

表1:

表2:

表3:

《丰乳肥臀》中具有特殊含义的称呼语很少,多数是符合人物身份和汉语文化语境的称呼。(见表3)

“大侄子”是长辈对子侄辈分男子的称呼,尤其是对青年或者小孩的称呼,但鉴于上官寿喜年纪已长,又是几个孩子的父亲,所以孙大姑此处称其为“大侄子”,同时说明了他的年龄和辈分。译者将其翻译为“worthy nephew”表示“年长的侄子”,能准确表达原文的内涵。“小妹妹、大妹妹”这种称呼上的转变生动地描写了沙月亮见到上官来弟时心情的微妙变化:初识将其看作一位懵懂少女,及至看到她害羞的表情,内心引发情感的波动,为了消解年龄上的差距,“小妹妹”也自然变成了“大妹妹”。译者将小妹妹译为“little girl”,而将“大妹妹”译为“young mistress”,意思是“年轻女士”,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这层含义,翻译十分传神。“老娘们儿”是对中年以上女性的一种比较通俗并稍显粗鲁的称呼,译者将其翻译为“old lady”,意思是“年长的女士”失去了原称呼的一些文化内涵。在原文中,“弟兄们”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弟弟”或“兄长”,而是对一同战斗的同伴的称呼,译者将其翻译为英文口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men”,与原称呼语意义对等。

文化负载语的翻译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传达的不仅是意义,还有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会有很多不同,因此经常造成身处不同文化圈的读者无法理解一些文字背后的内涵,甚至出现误读等问题。译者作为语言间的中介,不仅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懂得利用翻译策略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内容,并且保留源语的深层意义和文学性,所以他对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语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现以《红高粱》为例:

例1:“……你简直是鲁班门前抡大斧,关爷面前耍大刀,孔夫子门前背《三字经》,李时珍耳边念《药性赋》,给我拿下啦!”

“…like someone wielding an axe at the door of master carpenter Lu Ban,or waving his sword at the door of the swordsman Lord Guan,or reciting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at the door of the wise Confucius,or whispering the‘Rhapsody on the Nature of Medicine’in the ear of the physician Li Shizhen.Arrest him!”

鲁班、关爷、孔夫子和李时珍在中国都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字,可是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却十分陌生,自然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典故和比喻的要义。因此,译者采用了解释性翻译法,在每个名字前添加了其职业头衔,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此比喻的基本含义。

例2:奶奶想了想,说:“吩咐伙计们,去木货铺赊两口薄皮棺材,赶快入殓,寻地方埋掉,越快越好。……”

Grandma thought for a moment.“Have someone buy a couple of cheap coffins in town so we can bury them as soon as possible.And pick out a gravesite.…”

此句中“赊”和“薄皮棺材”都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在过去,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都有日常购买东西赊账的习惯,等到每年秋收后再偿还,所以,奶奶让伙计去“赊”棺材并非因为家中贫困,而是习惯使然。译者将其直接翻译为“buy”,减少了原文这个词的文化色彩,但也避免了英文读者对“赊”这个字的误解。“薄皮棺材”在汉语中就是指比较廉价的棺材,译者直接将其翻译为“cheap”,可谓妙译。

小说《生死疲劳》中有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专有名词或者表达,一些中国民间传统的典故、风俗等也尽显中国文化之博大。

例1:我的主人、你的爹,土改后分到了西门闹家的西厢房,这里原本就是二姨太迎春的住房。黄瞳分到了东厢房,东厢房的主人三姨太秋香,仿佛是房子的附赠,成了黄瞳的妻子。

The western rooms were turned over to my master,your father,after land reform;originally,it had been my first concubine,Yingchun’s,quarters.When the eastern rooms were given over to Huang Tong,the original occupant,Qiuxiang,apparently came along with them,and wound up as his wife.

中国古代男人可以一夫多妻,除了正房妻子之外,还可以纳妾,第一个妾就称作“二姨太”,第二个妾则称为“三姨太”。译者在翻译时用了“妾”这样一个英文词汇,所以“迎春”应该是“第一个妾”,“秋香”为第二个妾,这种调适翻译法准确地说明了人物的身份,避免了直译可能造成的意义混淆。

例2:宋麻子把一碗汤捧到汽车前,高举过头顶,请车上的司令“大叫驴”和那个担任播音员的女红卫兵喝。司令不理睬他,对着话筒,怒气冲冲地喊:把牛鬼蛇神押上来!

Pockmarked Song carried a bowl of the soup over to the truck,where he offered it up with both hands to Braying Jackass and the female Red Guard who was in charge of broadcasting.Ignoring the offering,the commander shouted into the microphone:Drag out the ox-demons and snake-spirits!

“司令”“红卫兵”“牛鬼蛇神”都是“文革”时期具有特定意义的专有名词,译者采用陌生化翻译策略,保留了这些文化负载词的“陌生性”和其所负载的时代印记,对于绰号“宋麻子”和“大叫驴”则运用了意译的方式,表达了绰号所代表的含义。

为了准确生动地描写人物、表达心情或状物写景,小说《丰乳肥臀》运用了很多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又兼具作家个人特色的语言,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例1: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保佑我吧,可怜我吧,送给我个男孩吧……

“Merciful Bodhisattva Guanyin,who succors the downtrodden and the distressed,protect and take pity on me,deliver a son to this family…”

这是上官鲁氏在生产前向被中国人看作“送子娘娘”的观世音菩萨做出的祈求,但是原文并没有用引号表示,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并且加上了双引号,使读者无须理解文化寓意,便可以轻松地理解这是上官鲁氏对中国人信奉的“神”的求助,“忠实”传达原文意义。

例2:“花生花生花花生,有男有女阴阳平。”

“Peanuts peanuts peanuts,boys and girls,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原文利用谐音双关,表达求子的迫切心情。译文采用直译的方法,失去了汉语言的音韵效果,但能够完整表达原文意义,且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另外,三部作品中偶有很个别误译现象,既有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错误,也有译者基于目标语文化的有意为之。例如:“喝罢腊八粥从县城返回”的译文是“On our way home after eating the twelfth-month gruel”,错误地翻译了喝“腊八粥”的具体时间。另外“从鸡场到猪场,有五里多路”的译文是“The pig farm was about a mile from the chicken farm”,显然,一英里并不等同于五里多路,但是此处错误无伤原文意义,应该是译者有意改用了目标语读者熟悉的度量单位。

总之,从语言层面看,译者主要采用了解释性翻译、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相结合的策略,尽管译文偶尔存在文化流失问题,但综观这几部作品,译者“忠实”传达了原文表层和深层内涵。

二、内容:精妙的增译和复杂的减译

对比英译本和原著可以看出,三部小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译,偶有增译或者改译的内容。

《红高粱》英译本减译的地方多达六十一处,增译的地方仅有两处,改译的地方有四处。

减译的内容主要涵盖四种情况:第一,原文涉及中国的民俗,或者语句中包含成语、谚语等负载文化要素。比如第一章第八节在描写“我奶奶”婚礼的环节时,译者省略了有关拜堂的内容。第二,与主干情节相距较远,属于枝蔓描写的地方。比如原作第四章第四部分主要描写1939年冬,父亲和爷爷连同幸存的几位相亲蛰伏在村子里生活的情形。为了与第三章的内容相照应,作者提到了他们猎狗、吃狗肉的内容,之后则用大段篇幅描写了爷爷带领父亲猎雁的情节,这部分内容与主要故事并无太大关联。第三,原作中叙事者进行评论或者发表感想的地方。例如“奶奶是出色的民间艺术家,她为我们高密东北乡剪纸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密剪纸,玲珑剔透,淳朴浑厚,天马行空,自成风格”,这段描写赞美了奶奶的手艺和高密“三绝”之一的剪纸艺术,但与故事主要内容并无太多关联。第四,残酷或者暴力场面。“公路上的十几个铁板会会员被巨大的气浪掀起来,断臂残腿,腥肠臭血,像冰雹般、像美丽温柔的爱情一般抛洒在老百姓的头上。”这段描写犹如电影中惯用的蒙太奇手法,画面感十分强烈,但也十分残酷血腥。也许是考虑到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译者删掉了这些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省略的内容不属于以上几个方面,也许只是出于译者的个人喜好,或者出版社所考虑的商业因素等而遭到删减。例如“骡子初走官道,有些羞羞答答。路上行人稀疏,面孔僵硬”,这两句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并非冗言赘语,也遭到了删减。

译作对原作只有两处增译,第一处主要调整了原文的顺序,只增译了一个时间状语“one day”。第二处在第五章第四部分,二奶奶面对要侵犯自己的日本兵和另一边有生命之忧的女儿,她毅然选择牺牲自己以拯救女儿,原文写道:“炕上的日本兵收回刺刀,胳膊疲倦地下垂,好像死去一样。炕上摆着二奶奶像炒熟了高粱一样颜色一样焦香的肉体,日本人眼睛发直,面孔僵硬,像六尊泥塑一样。”译者在翻译时,增加了两句话,赞颂了母性的光辉和伟大,因此让日本人突然的行为变化更加合理,也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此处增译可谓佳译。

改译的地方主要有四处。其一,“爷爷端起酒杯,呷了一口酒,鼓起腮帮,漱漱口,然后往前一探颈,噗一声,把一口酒喷到黑眼脸上。……黑眼满脸是酒,嘟嘟哝哝地说着什么”,译者将“黑眼满脸是酒”改译为“满脸是汗”,就此句而言,似乎更为合理,可根据上文的描写,此处黑眼脸上应该是被溅满了酒,所以译者的修改有“画蛇添足”之嫌。其二,“脸上始终挂着一副冷嘲表情的骑骡郎中忽然狂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胳膊乱扭腿乱蹬,好像有人拼命抓挠着他的胳肢窝”,译者将“笑得前仰后合,胳膊乱扭腿乱蹬,好像有人拼命抓挠着他的胳肢窝”改译成“笑得热泪顺着脸颊流淌下来”,这一改动用词更为文雅,也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其三,“在铁板会会员们的镇压下,人群终于平静下来。几个妇女在人圈外的呼天号地,与重新爬到楼子上的狼狈不堪的吹鼓手奏出的咽气般的音乐相得益彰。有一大半自知挤不进核心的群众撤向村外,站在通往奶奶墓穴的路边上等候大殡的仪仗。”译本改译为:“在铁板会会员们的镇压下,人群终于平静下来。意识到危险,大多数人撤到村外,站在通往奶奶墓穴的路边上等候大殡的仪仗。”同原文相比,英译内容更为简洁、明了,但未能展现原文所描写的那种混乱场景,一切似乎过于井然有序。其四,“爷爷回到窗外有黑骡的房子”,英译本将其改为“爷爷回到他和恋儿度过三天三夜的房子”,这处改译是译者的无奈之举,因为在前面一段中,译者省译了有关黑骡的一段描写,所以下文自然没有“黑骡”存在的理由了。

小说《丰乳肥臀》2012年版16开本总页数为621 页,同样开本的英文版总页数为532页,很明显译本删减了原著中的部分内容。原著共七卷,另有卷外卷七篇,英译本改为七章,将原著的第七卷调整为第二章,并删除了卷外卷部分。第一章删减两处,第一处仅删掉八个字,第二处删掉六行,描写的是上官鲁氏生育双胞胎儿女时对在姑姑家的生活的回忆。第二章共有四处删减,分别是上官鲁氏祈求菩萨“赐子”时的幻想,在打麦场辛苦劳作时的场景和她眼中的幻境,最后一处是上官鲁氏与马洛亚牧师偷情的情景,总共删减的内容不足一页。第三章删减三处,主要涉及高密东北乡的源起和对先辈与德国人战斗的追忆,但其中一处删减篇幅为一页半。第四章删减五处,主要内容是上官一家逃亡返乡途中上官金童夜间的经历或者说幻觉,删除近四页内容。第五章删除三处,其中近五页内容描写了司马亭讲述他在民夫连担架队的经历。第六章删减五处,原著第三十九章描写鸟儿韩回国后四处宣讲的经历,共十四页被全部删除。第七章删减幅度最大,共删减四十八处,其中删减幅度一页以上的有十二处,主要内容有:上官金童参观“东方鸟类中心”,被赶出该中心后在街上游荡并与狗群对峙,此后又遇到偷牛贼绝处逢生的经历,被认定为“精神病人”的上官金童见到鲁胜利和司马粮之后的表现,上官金童担任“独角兽乳罩大世界”经理后对乳罩的宣传等工作和他收留汪银枝,继而“养虎为患”的经历等。

译者翻译依据的原著是1995年版本,同2012年版本相比,在第一章第一节开头增加了马洛亚牧师清晨躺在炕上的随想,并由此意识到那天是上官鲁氏生产的日子。这一段文字既交代了马洛亚牧师的身份,也暗示了他与上官鲁氏的关系,和他对怀着自己孩子的女人的牵挂,能帮助读者厘清人物间的关系纠葛。同样,第一章第九节增加了一段,交代了孙大姑被日本鬼子枪杀后,她五个哑巴孙子的下落——两个被枪杀,另外三个正忙着在河边割掉一匹死马的尾巴。2012 年版没有提及被杀的两个哑巴,无伤小说的整体布局和人物谱系。

译者的自主增译共有三处,第一处是第三章(原著第二卷)第一节开头增译一句:“在打了一针止血针之后”,母亲慢慢醒了过来。因为译者将原著第七卷调整为第二章,若无此句交代,读者就会感觉开头内容过于突兀,此增译的内容使两个章节之间更为连贯、有条理。接下来在交代母亲生产、上官父子被杀之后,增译了一段文字描写母亲为女儿们做了一顿美食并分享的内容,展现了母亲从一个备受“压迫”的对象向自主女性的转变。第七章主要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上官家儿孙的生活,也作为整部小说的大结局交代了各人的命运归宿。在第一节开头译者增译了一段文字,以上官金童的视角回忆了过去十五年间的大事,为故事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可以说,增译的内容尽管不多,但使行文更为连贯、故事内容也更加合理,实属精妙。删减部分尽管有旁枝逸出的内容,但多数是故事中人物的所思、所闻、所见,或是关于次要人、物的描写,删除这些内容并不影响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完整,甚至有些删减使小说故事脉络更为清晰,但这种大幅度删减原著内容的做法更多是缘于文学之外的因素。

改译的地方共有四处,第一处是上官金童站在楼上第一次看到汪银枝的情景,删减了原著中长达十三行的景物描写,改为短短三行,叙写了公交车停在白鸟餐厅门前的梧桐树下,汪银枝下车的场景。文字简洁清晰,事件发生的画面感很强。第二处是将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汪银枝的内容改译为对话式,并且增译了两句主持人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第三处改译是上官金童陪着母亲去听牧师布道时的场景,原文是:“一缕阳光斜射在高高的讲台上。阳光中,他那两只干枯的手,像经过特殊处理的标本。”译文则改为:“一缕阳光照射在讲经坛上他布满皱褶的双手之上。”改动之后的描写凸显了牧师布道时的神圣光辉。第四处改译了讲经之后的情景,原文用五十五行文字描写了教徒们听完布道后的反应:“……有的站起来打哈欠伸懒腰,有的坐在那儿喃喃低语。一个留着大分头、满脸粉刺的小伙子,嘴里叼着烟卷,一只脚踩着小凳子,弯着腰,用一张十元面值的人民币,擦拭着皮鞋上的尘土。”译文只有短短七行:“布道结束了,人们眼含泪水齐声高呼‘阿门’,之后风琴演奏起了教徒们熟悉的结尾赞美诗。会唱歌的大声歌唱,不会唱歌的也随声哼唱。仪式结束了,一些教徒站起身慢慢离去,另外一些坐在那里悄声低语着。”译者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因此删除了原文中涉嫌有损“宗教威严”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信徒的感动和虔诚,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消解了可能引发的误会和不满,体现了交际翻译的原则。

小说《生死疲劳》共分五部,四十多万字,第五部为补充的开端和结局,其他四部是小说的主干。从篇幅上看,第一部十一章,第二部八章,第三部十六章,第四部十七章,各部分篇幅分布不均。译者对原作中的第三、第四部做了较多篇幅的删减,第三部中省略的地方多达六十九处。而在第一部中只有一处删减,第二部也只有两处删减。另外,除了细小的调整外,译本进行明显增译的地方只有一处,改译的则只是几处细枝末节。

综观这些被删除的内容,主要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从动物的角度对世事、人物等进行的评论,并且这些评论并不能真正推动故事的进展。如“我预感到自己降生在一个空前昌盛的猪时代,在人类的历史上,猪的地位从来没有如此高贵,猪的意义从来没有如此重大,猪的影响从来没有如此深远,将有成千上亿的人,在领袖的号召下,对猪顶礼膜拜”。第二,民间俗语和需要历史文化知识才能理解的内容。如“正应了两句俗语:‘屋漏偏遇连阴天’,‘黄鼠狼单咬病鸭子’”。除了这样的俗语,还有一些需要有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才能理解的信息,如“这玩意儿是一个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高三十五厘米的长方形的大家伙。正面是一层金灿灿的绒布,绒布上有一个红灯商标,壳子看上去像一种棕色的硬木”。这种样子的收音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还是十分时尚的物件,可是英语读者应该无法想象它的样子和它曾经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译者选择将这部分内容删除。第三,与主要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细节描写。比如:“常天红试唱的《养猪记》华彩唱段有三十多句台词。第一句台词是……不知这剧本是否还在?不知那厚厚一沓子总谱是否还在?”有关常天红唱戏的细节描写,作者在下文曾经表述道:“说了这么多,常天红编戏唱戏,与故事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我要讲的是那台收音机。”既然与故事发展没有直接关系,译者就直接将其删除了。

但是还有一些内容尽管从整体看来与主要故事脉络无关,却有其自身的隐含意义,也许是为了避免读者产生歧义,译者也将其删除。例如猪十六在金龙婚礼当晚的所思所见和人物莫言所写的一篇小说都被删掉。

增译的内容出现在第五部的最后一节。译者加了一段文字:“亲爱的读者,我们的故事就要结束了。请再忍受一会儿,就一小会儿,故事马上结束了。”因为最后一部名为开端和结局,却又分五个小节交代各个人物的归宿,译者添加这一段内容,旨在给小说加上一个明确的结尾,使读者有一种阅读结束的完整感和满足感。

改译的内容,如“河堤的南边是广阔的原野,河堤的北边是连绵起伏的红柳丛。河堤两边的斜坡上,生长枯瘦的紫穗槐,紫穗槐上爬满疯狂的瓜蒌藤蔓,藤蔓上白花簇簇,散发着类似丁香的沉闷香气”,译文改为“我的南边是广阔的原野,北边却只有灌木丛林”。同原文相比,译文中描写的两岸景物虽不够细致,却形成了鲜明对比,更直观。

从整体内容看,作者进行增译的地方很少,但删减了一些内容,其中删减了与主要情节相距甚远的枝蔓描写和作者对事件或人物的个人评论,既有助于推进故事发展,加快读者的阅读节奏,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原作的文学性。但是,译者删除一些牵涉文化要素、残酷、暴力场面的描写,却只能归因于译者所奉行的“读者优先原则”,虽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却削减了一些语句的潜在含义。同时不可否认,有些删减主要是出于对小说长度和商业因素方面的考虑。

三、文本结构:文学、文化双重作用下的调整

从三部作品的整体文本结构来看,译者主要采用了重新分段、分节、合段、调整原文顺序等策略。

1.分段、分节与合段

小说《红高粱家族》中有许多大段描写,而且作者经常在描写当下事件时插入对过去的回忆,又在回忆时穿插叙述当下。英文写作一般要求一段内只能叙写一个主题,且大段篇幅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所以译者主要根据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顺序、主要人物的变化等将大段拆分成小段,这种情况几乎遍及英译本的每个章节。分节则主要存在于现在与过去时间交错的篇章中,译者会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之间增加空行或者分节符。

译本对原作段落进行合段处理的地方主要有四处,多是将比较短小的描写性段落合二为一,比如“(前面段落)爷爷信心坚定,胸有成竹地沿着垄沟,笔直地向前走。骡子不断地用被高粱叶子割得泪珠滚滚的眼睛,时而忧郁时而愤恨地瞅着强拉着它前进的主人。(后面段落)高粱地里出现了一些新鲜的脚印。爷爷嗅到了一股盼望已久的味道。骡子明显地紧张起来,它不停地打着响鼻,庞大的身体在高粱棵子里摇摇晃晃”,两段描写了同样的人物和事物且篇幅较短,译者将其合二为一。

同英译本《红高粱》一样,《丰乳肥臀》中也有将许多描写多个人物或事件的段落重新分段,或将置于不同段落的一个事件合并为一个段落的情况。对于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件则进行了分节处理。例如《丰乳肥臀》中前一段叙写沙月亮带领队伍入住上官家,后一段描写的是双胞胎在教堂接受洗礼的经过,译者在两段间插入空行进行了分节。

英译《生死疲劳》对原作进行重新分段的地方只有十处,合段的地方有四处。译者对描写多个主要人物的段落或者故事发展转折的地方进行了分段,而把讲述同一个主要人物或同一个事件的两个段落进行了合段。

2.文本顺序的调整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时间多变,经常在故事推进过程中插入几天前、几个小时前,甚至未来的事件,打乱叙事节奏和叙事脉络,增加了阅读的困难,但也延长了审美时间,这是作者的有意而为。译者在翻译时,为了减少英语读者的理解困难,对一些叙事时间变换较多、叙事内容略显杂乱的部分调整了叙事顺序,让故事脉络更为清晰、顺畅。

译本对原作进行文本顺序调整的地方主要有四处,例如原作第三章第四部分有关冷支队自行车队的叙述:“……江队长一声令下,队伍散到围子两侧伏起来。那伙骑车人搬着车子上了土围子,大摇大摆地对着爷爷骑过来。他们一色灰军装,打绑腿,穿布鞋,方棱帽上镶着一个齿轮般的白太阳。这是冷支队长的车子队。骑车人都使着短枪,全是好手。据说冷麻子骑车技术非常高,可以沿着单股铁轨骑五华里。”译者将前两句合并,省略部分内容,并且调整了这一段的顺序:“江队长一声令下,士兵们伏倒在地,骑车人摇摇晃晃地朝着爷爷骑过来。这是冷支队长的车子队。骑车人都使着短枪,全是好手。他们一色灰军装,打绑腿,穿布鞋,相当壮观。据说冷麻子骑车技术非常高,可以沿着单股铁轨骑五华里。”因为英语写作非常重视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调整之后的译文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另外,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少量的改写,省略了“那伙骑车人搬着车子上了土围子”和“方棱帽上镶着一个齿轮般的白太阳”,增译了“相当壮观”,但是将“大摇大摆”翻译为“摇摇晃晃”应属于误译。

小说《丰乳肥臀》整部书共分七卷六十三章,各章序号连续编排。英文译本将七卷改译为七章,每一章的节次单独编排,并将原著第七卷调整为第二章,交代了上官鲁氏的成长史和女儿们的出身来历。此外,译本删掉了原著中的卷外卷七篇补遗。

《生死疲劳》英译本则保留了原作的文本顺序。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在该小说中主要按时间顺序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叙写,故事脉络比较清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对故事节奏的把握更好,对文本段落的划分也更为准确。当然,译者更加认同原作的叙事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总体看来,调整文本顺序主要存在于英译本《红高粱》和《丰乳肥臀》中,有些调整确实更好地修正了原著句子间衔接松散的问题,但却破坏了作者有意打乱叙事时间、叙事顺序等的叙事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原作的诗学风格。与前两部小说不同,英译《生死疲劳》对原作重新分段和分节的段落较少,更没有重新调整顺序加以改写的内容,这既可以看作译者翻译策略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作者创作上的日臻成熟。

结语

尽管“翻译就意味着背叛”,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无论从语言、内容和整体风格来说都基本展现了原著的风采。但是在语言、内容和文本结构方面,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击效应”。

从语言层面上来看,译者基本遵循了“忠实”原则。对于人名和称呼语,译者主要采用音译、意译和调适性翻译的方法,尽管在翻译称呼语时,存在意义的流失现象,但整体看来能够忠实翻译原文;在翻译文化负载语句时,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结合使用,除了偶尔将很难解释的个别词语省略并有个别误译现象存在之外,译文能够很好地表达原文的表层和深层意义。这一方面减轻了受众读者的阅读难度,也保留了异域文化的新奇性和陌生性。

在文本内容方面,主要考虑了接受者的文化和阅读经验,译者删减了一些需要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才能理解的内容,体现了译者所重视的“读者优先原则”。删减枝蔓情节和对人物或者境况的外部评论,主要基于西方的文学审美观。因为按照欧美文学传统,小说的发展应沿着中心事件、围绕主要的人物展开,无须花费很多笔墨描写次要情节和人物群像。另外,欧美文学重视人物内心感受也使其排斥大篇幅的外部议论,故而将其删减。当然,书籍本身的商品属性也使其无法完全避免商业因素的影响,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出版社的商业利益促使出版社对于篇幅过长的异域小说痛下“杀手”。

在文本结构层面上,在英译本《红高粱》中,译者对原作的段落、顺序等做了较多调整,虽然实现了简明、易读的目的,也达到了交际翻译方法的目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削减了原作在叙事结构、叙事技巧方面的创新意义,影响了文学的审美效果。英译本《丰乳肥臀》将原作第七卷调整为第二章,似乎有过于随意之嫌,但对于异域文化读者来说,这种调整十分必要而且重要,因为对于他们而言,阅读这样一部篇幅宏大的外国作品,记住人物的名字和身份已属不易,要在倒叙的结构中搜寻人物的出身来历等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是译者在考虑目标读者的阅读需要之后做出的调整,可以理解为翻译目的论理论指导下的合理调整。但是在翻译《生死疲劳》时,译者完整保留了原作的文本结构,没有做出任何调整或修改,努力保留了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将这部融合中国传统文学特色和现代写作技巧,描写富有中国乡土气息的作品“原汁原味”地推介给了更多的英文读者。

总之,译者在翻译莫言作品时既非完全遵循“忠实”原则,也绝非随意地“增改删”,而是在语言、内容和结构方面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观。在语言上,译者主要遵循了语言学派翻译观所重视的“忠实”原则,而在内容和结构层面上则十分重视目标语读者和文化,体现了译者的文化翻译观。译者在翻译时会受到目标国社会文化、文学等要素的影响,会根据其文学传统和审美价值观等做出增、删或调整。

同时,相隔十五年间,译者对三部小说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一方面体现了译者的主体作用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的文学经验、审美观和翻译观对译本有直接影响,读者文学审美趣味的变化和商业因素也影响最终呈现的译本。另一方面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较之过去,异域文化中的读者更愿意欣赏和接纳这种文化和文学的差异,因此莫言小说中的“陌生化”元素也得以更多保留,为世界文学场域增添了独特的中国文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