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

2019-06-12 16:00
中华儿女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一带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青年人无疑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国际维和中有他们,国际工程项目中有他们,构筑数字丝绸路有他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当“一带一路”相遇青春身影,正在迸发出无限精彩与可能。

跨越千山,护佑和平

“和平”二字一笔一划,皆来之不易。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离不开区域的和平与稳定。“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是建立在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之中。在维和、难民救助之中,中国青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有这样一组数字:在2004年派出的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中,医疗分队的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最小的为22岁;在2013年派出的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中,北京军区某红军师官兵平均年龄为24岁;在2016年3月中国派出的第四支驻利比里亞维和警察防暴队中,队员的平均年龄为28岁,最小的为22岁……青年人正在成为中国维和部队的主力兵。头戴蓝盔的年轻人们在农业技术、工业开发、医疗保障、铁路修建等方面给驻地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任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曾如是赞扬:中国维和部队“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和军队的友好使者”。

“90后”的宋玺是北京大学2018级硕士生,她曾在2015年9月从北京大学入伍,加入海军陆战队,次年12月成为中国海军第25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唯一的女陆战队员。2017年4月8日,一艘图瓦卢籍货船遭遇不明数量海盗登船袭击,中国海军16名特战队员急速出击,成功解救19名外籍船员。当时,宋玺时刻准备增援,也盼望着战友们平安归来。当听到被解救的外籍船员大声喊着“Thank you China(感谢中国)”时,她热泪盈眶,真切地感到祖国的强大,也为作为一名中国军人而自豪。

在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方面,青年身影始终活跃,他们以热情和智慧传递着对世界和平的担当与温度。“共同未来”国际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于2016年,该团队成员以2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工作内容是支持中国青年赴土耳其对叙利亚难民(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开展国际志愿服务。陈楠等人于2017年组成“关注难民”志愿团队,与来自巴基斯坦、日本、爱尔兰等国家的多名志愿者赴埃及协助叙利亚A LGAD救济基金会对当地难民开展救助工作。陈楠这样说:“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是想告诉世界,我们不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愿意为维护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筑”梦他乡,共建家园

6年来,机遇与挑战并行,全球竞争激烈,而奔赴不同国家参与当地建设的青年人同样面临着新的风险以及新的要求。据北京大学研究生会国际交流部部长苏晖阳的研究,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的青年人才需扩展四方面素质:外向型素质、复合型素质、开拓性素质及创新型素质。对于走出国门的青年建设者们,他们正用智慧和汗水绘制着高水准工程的“工笔画”。

巴基斯坦白沙瓦-卡拉奇(苏库尔-木尔坦段)高速公路项目(简称PKM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建筑巴基斯坦PKM项目合约商务部经理赵亚素自2016年项目开工后,与团队伙伴寻找多方资源,实施属地化采购,为当地带来了就业,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中俄务实合作标志性项目——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的旗舰项目,获莫斯科建筑业质量最高奖。该项目经理刘志刚曾因莫斯科铁路局同期开展轻轨项目,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最终制定出精细的工程方案,保证基坑的变形数据严格处于要求范围内,严谨负责的施工赢得了莫斯科铁路局的肯定和信任。

斯里兰卡南部汉班托塔港行政大楼,汉班托塔国际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安全部门负责人刘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7年。他曾是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的操作经理,而今致力于通过先进的港口管理经验,促进斯里兰卡本地港口与物流业的不断发展。

“同一条路,同一个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一线的青年工作者们这样感叹。而他们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掌声与喝彩。

以文会友,百花同开

近年来,随着文化品牌活动的不断丰富,课程、峰会、论坛、研究中心、电影周、艺术节……青年人有作为、敢担当,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厚植土壤,同世界青年一道,百花齐放、释放青春能量。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汉语从之前的“外语专业”课程变身为经济、法律、文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汉语热”不断升温。为了掌握这门语言,当地的大学生积极选择来中国交流学习,俄罗斯学生伊柔娜表示自己还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并学习了水墨画。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伊柔娜期望自己毕业之后也可以投身到中俄两国的交流合作之中。

在汉语不断加速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还有一群青年人,他们作为志愿者远走他乡,担负着沟通中外的重要使命,赴智利志愿者、湖南大学2016级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胡宏姣就是其中的一位。尽管初到智利,就面临着西班牙语不通的沟通障碍,但她热情不减,逐渐成为学生们喜爱的中国老师之一。她教授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将《茉莉花》带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与世界青年对话,中国青年阔步而行。2019年,“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三岁了,她的风华曾在长沙、泉州、南京璀璨而闪耀,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青年代表们畅所欲言,交流历史文化、碰撞文化创意,世界正在聆听青年。

长沙姑娘李枚萱是2017年“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一名参会代表,作为东道主,她带领了74位外国友人感受湘江的风土人情、文化创意与匠心。从岳麓书院到P8星球可持续创新社区,她同各国青年代表一同探索、感受长沙的历史温度、文化魅力。她说,当高新技术的烟火表演让来自65国青年代表齐声欢呼时,那一刻世界仿佛紧紧相连,她骄傲自己可以作为青年代表中的一员为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数字”未来,共建共享

无创新,不未来。苏晖阳提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丝路精神”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兼具历史厚度与思维创新,从而全方位、多途径地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创新为动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合作是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信息通讯等设施已经从工具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成为和水电、交通等同样重要的基础设施。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了传统产业和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催生了很多新业态,这是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泥淖的新引擎。

从新加坡EZ-Link公交卡,到沙特的数字化变革计划,再到迪拜的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我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提供新型互联网智能技术,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华为罗马尼亚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珂表示,全球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与全球合作伙伴共享资产和资源、共同为客户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成为重要发展契机。

数字丝绸之路的概念令企业与青年振奋,阿里巴巴、浪潮、腾讯、华为、小米等众多企业已经参与到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之中。而中国青年正连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源源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本文综合《“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防报》、中国青年网、央广网、《今日中国》、《光明日报》等文章整理)

猜你喜欢
一带
纳赛尔:“一带一路”让我来到山东
共建“一带一路”五周年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