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瑶
摘 要: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必备的技能之一,而且在国际教育事业的开展中,都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作为当前教育教学的关键。在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开展深入挖掘教材、应用实验探究、借助生活实际等教学策略,逐步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材;实验;生活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化学课堂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如何针对当前高中生开展化学知识的教学,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一、深入挖掘教材,发展核心素养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资源。在学科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离开教材空谈如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应当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制定,随后教师围绕教材进行教学策略的安排,从而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进行如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化合价的升高和电子的得失其中的平衡关系;
(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对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推理的思维,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用于创新的习惯,并且逐步培养创新的能力;
(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化学知识,并且形成用于探索的品质,同时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对探究化学知识中的重要性。
显然,上述教学目标从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要求,教师在以上述教学目标为指导开展《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教学策略的安排,能够做出针对性的活动设计,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应用实验探究,发展核心素养
实验是化学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存在,也是学生进行化学知识自主学习的动力,相对于传统形式的化学知识讲解方式而言,教师以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将理论化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而为了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将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的设计,并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参与实验的同时,能够促进自身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从而落实化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例如,在开展《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验的探究性设计,逐步满足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述《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这一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之后,向学生提出“过氧化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什么?那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呢?”“氧化钠是活泼金属的氧化物,从物质的分类来看,属于碱性氧化物吗?”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实验,并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实验中蕴含的知识。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流程进行反思,让学生思考在实验中是否存在能够优化的地方,并使学生提出优化的方案,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不难看出,为了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能够利用化学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参与到化学课堂中,基于实验的探究与创新,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借助生活实际,发展核心素养
化学与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系统化学知识的来源是生活,也终将为人们的生活所服务。同时,化学物品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开展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基于化学知识,引入适当的生活实际内容,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化學核心素养。
例如,在《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燃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学生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等,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将近些年实际生活中因为化学燃料的不恰当使用,造成环境毁坏的案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可见,在开展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际元素引入课堂的形式,逐步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开展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并不是在一节课中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当前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结合生活实际,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从而构建一套在高中化学课堂开展教学的体系,逐步实现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海政.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学科教学范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68+77.
[2]王泽飞.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模型认知浅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