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6-12 01:14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管理

王 玲

(上海交通大学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 200240)

0 引 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革新的重要基地,在以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1-2]。国家于2015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2016年3月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极大调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但目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价值实现过程中,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专业的转化服务机构缺乏,激励考核机制不匹配等问题[3-4]。本文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转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高校应通过科研管理体制、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构建或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和管理的专门服务机构、与市场双向协同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系列对策。

1 高校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现状

近年来,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高校科研管理体制逐渐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在数量上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3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2016年获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名高校》和《至2016年底有效发明专利量前50名高校》两项数据。其中,仅2016年一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名高校授权的发明专利合计数已达30 721件;至2016年底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前50名高校的有效专利数合计达到了116 156件。高校已日趋成为科技成果的重要完成单位。然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从近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统计来看,我国每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仅在20%左右,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5%~10%,这与欧美国家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5]。

以上海市某高校为例,2013年以来,该高校年均各项科技成果申请数1 600余项,授权数650余项,科技成果拥有数3 500余项。近3年,该校每年科技成果授权数、科技成果拥有总数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见表1)。

表1 近年该高校科技成果概况 项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该校每年因面临到期失效的科技成果700余份,而科技成果转让的数量却相对偏少。主要的科技成果转让形式仍是以科研合同的方式转移或授权出让,转让金额大多在1~10万元不等,转让费用参照横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该校在2010~2014年间,通过科研合同的方式转移或授权出让的科技成果年均44项,仅占该校当年科技成果授权数的6%,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价值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仍受传统科研管理的限制和影响,多数高校的科研活动管理仍是按照项目申报、立项、获批、围绕获批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并以文章、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式完成结题的模式开展,由于多数科研选题是高端前沿技术研究,而非从市场出发,与市场对接不紧密,无法真正体现和挖掘高校科技成果应有的商业价值;而且,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更偏重于计划、项目、课题管理,而把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成果管理放在了次要地位,造成很多有应用价值的专利成果到期失效[6]。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横向课题与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可转化企业单一,成果转化金额较低,中试环节薄弱,没有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机制[7]。尽管在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的大背景下,但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入股与现有的国资管理办法政策的衔接上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入股后的国资证办理、股权转让等管理机制和流程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2.2 缺乏专业转化服务机构和应用型、复合型人

科技成果转化、作价投资的相关政策出自于多个部门,涉及面广而专业,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作价投资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中介服务和配备专业人员,但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大都隶属于科研等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运营和管理,具备专业研究背景、知识产权和财税、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在政策咨询、优化流程、有效协调上往往捉襟见肘,造成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转化过程不连贯、转化周期长、效率低。

2.3 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未充分发挥

近年来尽管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但高校科研工作仍围绕考核评价机制,以课题和奖项申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为中心而展开[8]。

高校在制定年度工作评价指标时,一般对科研的总体目标提出要求,包括论文发表、科研经费、承担教学任务课时等内容。科技成果转化因项目数量少、金额小则一般归到横向课题经费收入,并未列入单独评价指标。因年度工作评价指标与教师个人职称晋升和收入息息相关,教师主要将精力集中在论文发表、课题申请、教学研究等方面,而对科技成果转化则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科技成果转化前需要一定的实验时限和平台,一个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必须要经过“初步开发”“样品实验”“中试”“产品验证”“规模化生产”等阶段,才能逐渐与市场需求挂钩和对接[9-10],因此,高校在考核政策上应充分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和延后性,给予一定的时间保障也是影响转化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由于高校无法直接持有科技成果转化后形成的股权,只有在构建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基础上,通过健全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有效实现转化机构作用、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企业的双向协同,才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进一步发展。

图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意图

3.1 健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在传统科研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设科研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科研管理范围。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从科技成果形成与管理、处置与转化、转化资金管理、技术入股股权管理和处置、风险防控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体制与管理流程,形成主体明确、权责明晰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11]。

建设信息化全周期管理平台。将科技成果管理的最新政策、管理模式、处置流程等嵌入高校已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或综合服务系统,学院和教师既可了解政策动态,又可按照既有流程实施科技成果申请、维护、转让、收益分配等,各职能部门也根据职责权限履行线上审核,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整合高校已有的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数据库,让高校各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形成、管理、处置阶段进行全面了解,也可以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12]。

自2015年以来,该校先后制定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意见等8个政策文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及收益分配细则、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实施细则、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细则、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管理细则、科技成果转化合同订立及审批管理细则、职务发明管理办法、专利申请和维持基金管理办法等“1+3+6”的10个细则,并初步建立了科研知识产权管理内控操作规范,让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落实成为实际可操作的指南。虽然已经在科技成果管理和转化管理制度上进行了初步完善和工作,也希望更大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但在转化路径的实施上还未完全实现,仍有许多操作流程尚待进一步摸索。

3.2 深化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

传统的人才评价制度以及重成果、轻转化的科研考核标准遏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建立以成果质量、社会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辅之以人才管理改革、激励奖励的落实,方能极大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不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绩效为导向的考核评估机制。以“多元评价,分类发展”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学术条件和各类人才发展政策文件。如:在对教师评价、考核,以学院为主体,结合高校综合改革、院为实体的全面推进,在长聘教职等评聘体系中合理配置学术条件,除科研项目、经费、获得奖项数、教学成果等以外,把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列入可选择的学术要件之一;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作为教师聘期考核、年度考核评估条件的可选或附加部分。在对学院、研究院等二级单位的科研能力评估,在学校科研体制和创新体系中,逐步建立对院系技术转移的考核制度,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或转化率作为评估学院科研能力的指标之一[13-14]。

建立和落实奖励激励机制。改变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横向科研经费方式,更多的以技术入股、授权许可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潜在价值。在实施细则中明确一旦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以技术入股所应持有的股权按照不低于2∶2∶6的比例在学校、学院和团队或科技成果持有人间进行分配,保障学院、团队或科技成果持有人的权益,进一步激发学院、团队或科技成果持有人将所拥有的优秀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自2015年以来,学校已进行13个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入股方式进行转移转化案例的尝试,探索多种转化入股新模式,技术资本的总金额近2亿元。

3.3 建立或依托于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管理服务机构

科技成果转化是需要各方协同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专业化服务机构和管理平台。高校应建立或依托于专业化运营和管理机构,加强对科研项目技术的潜在价值预判和评估,为具有潜在价值的科技成果形成过程中进行跟踪式管理和专员服务。一方面为高校提供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让科研项目能够与市场紧密对接;另一方面,在科技成果的形成过程中,寻找转化合作的潜在意向企业,让高校的科技成果拥有更多转化选择权。充分发挥高校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学科技园等机构的作用,不断扩充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数量,在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市场之间形成桥梁和纽带,提高转化效益[15]。如上海高校,除已有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外,2015年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公司,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处置平台和持股通道,用以提高和推进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该公司作为与市场对接的处置主体,履行处置平台和持股通道的职责,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进行管理,包括股权的管理、处置,已入股企业的股东职权、委派董事监事等,保障校方的权益完整。自该公司成立2年以来,学校不断摸索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目前,通过筛选该校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存量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化7项成果,虽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但转化项目数仍处于起步阶段,专业转化服务平台的前期跟踪服务的模式刚建立,转化作用也仍未充分发挥和挖掘。

3.4 加强双向协同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通过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周期固定的产学研论坛,鼓励教师携带技术进入企业挂职、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16]等方式,促进高校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和双向协同机制。高校不仅能依据企业的创新发展规划和其对科技成果的需求而开展科研活动,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现有的科技成果管理公司、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中心、孵化器等的既有功能定位,结合目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与众创空间优势,多样化转化渠道和形式,吸引小微企业、私营企业、创业基金等多种形式的资本投入,从而极大地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同时,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决定性因素,人的问题又是重中之重。科技成果服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具有技术专业知识、科研背景、制造业背景,还要有产业运作经验、企业管理、团队运作、财务管理等知识。只有在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市场经验的科研管理者并定期进行培训,才能避免出现科研管理者不懂专业的局面,而且能更好地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管理,主动与市场、企业对接,充分挖掘科技成果的市场潜在价值并实现,推动高校和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4 结 语

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将创新性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价值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直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如何更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尤其是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对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制度激励,结合项目研究和社会需求,切实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把科研服务于生产的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推进;如何结合信息化管理和“互联网+”、市场化运营,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实现市场价值,并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的良性循环机制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随着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政策、新试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也必将更加广阔,实现科研服务于生产的功能。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八项科技成果介绍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