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典诗词看女性对美的追求

2019-06-11 05:26徐怡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花黄美的

徐怡

摘  要:古典诗词中描写女性的诗词颇多,无论从妆容服饰还是品德修养上都表现出女性对美的执着追求。人们对美的追求无关地位阶层,无关物质基础。从女性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能阻挡女性对美的追求。从人文的角度看,没有什么能阻挡人对自然的敬畏,因为美源于自然,自然是美的本源。纵观历史,美一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变迁的内容。最初,人们对女性之美的判定是基于繁衍后代和生存的需要,渐渐的,美成了一种文明,一门学问,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美学研究,人们对于美产生了一套评判标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受制于不同时代的各种因素,这些流传下来的关于女子的诗句能让我们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的更迭变迁,洞悉不同时代女子精神上的变化。

关键词:化妆;蛾眉;远山眉;面饰;点唇;妇德;男权;独立;爱国;自信;平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2

一、古代女子的妝容之美

中国女子对化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到今天化妆术已经成了东方邪术。化妆品凝聚的是历代女子的智慧和对美的渴望。屈原的《楚辞 大招》中就写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早期,人们用黛来画眉毛,对眉形也没什么要求,就将妆粉把脸抹得白,眉毛画的黑定义为好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美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唐朝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中写到“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蛾眉就是指像蛾子触须一样又长又细的弯眉。早在《诗经》硕人中就提到过“螓首峨眉”这种娥眉的画法。蛾眉历史久远,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极高,后来人们就用蛾眉来代指美女。同一时代,流行的元素也存在多元化。元稹与温庭筠同属唐代,但他在诗中写道“莫画长眉画短眉”,指出当时流行的不是长眉,而是又粗又短的眉毛。可见,在经济发达的时代,单一个眉毛,就有许多讲究,体现了流行元素多元化,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美学文化的蓬勃发展。到宋代,晏几道在《六么令》中写到“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流行元素又发生了变化,流行的不再是短又粗的眉毛而是以翠绿色长长弯弯青青的眉毛为美。

除了眉毛,人们对面饰也十分重视。《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里面提到的花黄就是一种面饰。花黄就是用黄粉画或用金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十分细致精巧。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代,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流行,深受广大女子喜爱。南朝陈叔宝《采莲曲》也写到过花黄“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基本上提到过花黄的诗词都出现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由此可见,有些打扮方式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因此我们根据女子的打扮方式可以推敲出隐藏的时代背景。

中国女子对唇形及唇色的研究十分深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唇妆,比如汉梯形唇妆,唐蝴蝶唇妆,宋圆唇妆……宋玉早在《神女赋》中就写到“朱唇的其若丹”。曹植《七启》中写到“动朱唇,发清商”。宋代王安中《蝶恋花》中写到“拾翠人寒妆易浅,浓香别注唇膏点。”女子唇妆是历代诗词墨客关注的重点。通过不同的唇妆,女子可以表现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情感,展示不同的风情。虽不同时代制作唇脂原料不同,颜色种类和涂抹方式也不同,但人们对唇脂追求热度有增无减,到当代很多女子对于口红几近疯狂,由此可见,女子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一盒唇脂寄托着女子对自身的审视,对美单纯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二、古代女子的衣着配饰之美

古代女子之美,一半就体现在服饰上。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服饰承载了绵长的华夏文明。《陌上桑》中“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虽一字未提罗敷之美,但从她穿衣打扮的描写上已将一个温柔典雅的唐代民间女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罗敷只是普通的农家女子,也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极尽所能地打扮自己,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对美的追求无关等级阶层,无关财富的多少,之关乎自己内心对美的重视。

曹植《美女篇》中写到“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他极力描摹出美女的穿着打扮之美,将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方式全部在塑造美女形象上表现出来。手腕戴着金镯,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佩戴着翠绿色的玉石,衣服上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穿着轻薄的丝罗上衣,裙纱随风旋转,一副雍容华贵的模样。虽然未提这位女子的身份,单从她的穿着打扮上就侧面反映出其家室的雄厚,身份的高贵。美人之美虽令无数才子神往却给人一种可求不可得,不可亵玩的感觉。而《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的形象却让人觉得美的更为平易近人。虽然没有十分华丽的珠宝来装点自己,比不上曹植《美人篇》中美人打扮的华丽,但却与广大民众百姓生活更贴近,以小官宦家庭的女子形象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无论是锦绣绸缎的富家千金还是衣素裙的寻常女子对美的渴望之心都是一样的。

三、古代女子的个性品德之美

女人的面容会因为时间的侵蚀而改变,但内在的思想和个人价值,却会被时间留住,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女子的天性与能力被压抑,于是一代代的女子觉醒,为所有女性发声,诉说着女子对于人权的渴望,对于独立的呼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子即使才貌双全,但却因为性别问题,始终不可能与男子享有同等权利,总要依附于男权。很多女子,奉行当时的妇德,但最终却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这是时代的悲哀,女子的大不幸。就像班婕妤,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堪称完美,文才颇高,深受时人敬慕,最后结局还不是幽居深宫,抑郁而终。在《班婕妤》一诗中有“玉颜不及赵家燕,却有班姬劝君王。”李白在《怨歌行》中也写到“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班婕妤的悲惨命运。在女权地位卑微的时代,女子的命运基本掌握在男子手中,而在宫廷中的女子,命运更加不能把握在自己手中,封建礼教就像无形的手抓住一代代女子的脖颈,一代代优秀的女性香消玉殒,于是便有无数女子为女性的解放前赴后继。

谢道韫是名门才女,不仅擅长于写诗还兼通书法,绘画,音律。而且她的风度神态连男子都羡慕。婚后她与丈夫关系的不和谐不是因为丈夫官小,财力浅薄,而是觉得自己在思想上无法和他产生共鸣。《赞魏晋才女谢道韫四联》中写到“子也天真,夫也贤良,岂料飞来横祸;心如海阔,德如玉润,自能笑对刀丛。”这句最能体现谢道韫的“林下风气”虽然遭到飞来横祸,却不像普通女子一样一蹶不振,而是选择自己招募家丁去报仇,不惜舍身救人,浑身散发一种大義凛然的豪迈气概。她不是沉醉在温柔乡的柔弱女子,她心中怀着整个国家。她也不依附于男子的权利,她对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规划和追求,即使被当时的人所谩骂和不耻,也不能阻挡她追求自我的步伐。

李清照与谢道韫的思想十分相似,李清照的诗词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对男女平等的追求,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女子并不是只知道男女情爱,女子也注重国家生计。她在《夏日绝句》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尽是一个女子身上的忠肝义胆,一腔豪情。她又写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尽是对国家衰败的痛苦,对国家未来的深深担忧。李清照用她的才华,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为女性争得一席之地,展现了女性诗人内在的风骨。李清照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女子地位可以与男子平等。她用她自己人生的悲剧在警示女子,不要做男子权利斗争的牺牲品,女子要有自己的独立人生。

小结: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性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更具魅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之常情,而女人又将这人之常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最初,人们追求的美是纯粹,自然不浮夸的,随着社会的变革,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渐渐,人们对美的定义加上了许多修饰。在当代,女性越来越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更加见多识广独立自信,再也不是那个被囿于庭院闺阁或深宫大院里的玩物,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外表也更加重视。人们要问,说了那么多,那么何为美?美的本质就是快乐。女子打扮自己有两大原因:一是为了树立自信,取悦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二是为了将最好的自己展现给自己所重视的人,去吸引别人的目光而获得内心的快乐和满足。追求美并不可耻,美学是所有人致力于研究的课题。美丽的皮囊会因为岁月的侵蚀而被毁坏,但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个人价值却可被时间留住。如果天生没有美丽的外表,那就用内在的气质去改变自己的容貌。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读诗,多看看书,品味历代女子弥漫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香气,让香气浸入自己的骨子里。

参考文献:

[1]《古代化妆品:揭秘中国古代女子是怎样化妆的》互动百科.

[2]《历史上那些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们》百度贴吧.

[3]《唐诗宋词精选100首》.

[4]《美女篇》《七启》曹植.

[5]《孔雀东南飞》.

猜你喜欢
花黄美的
王学美
大花黄牡丹居群及其种子萌发的相关特性研究*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我为冰与火而来,却看到更美的蓝
王兴武
周光辉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寻访黄牡丹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