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帝内经》是现存古籍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医学巨著,其内容博大精深,在中医学史上影响巨大,它是中国两千年来培育医学大家的基础理论典籍。现在一般认为《黄帝内经》包含《素问》和《灵枢经》两部分,但由于其书成书较早,历代对其内容均有质疑、猜测和探讨。本文将从文献学入手,梳理和探讨《黄帝内经》与《素问》《灵枢经》的关系。
关键词:黄帝内经;成书内容;素问;灵枢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简介:杨韫菲(199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002-2139(2019)-02-0-02
一、前人研究概述
研究《黄帝内经》成书及其与《素问》《灵枢经》关系自古便有,一种认为《汉志》所载《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经》,如皇甫谧、王冰、林亿、马莳等医家;另一些认为《素问》与《灵枢经》不是《汉志》中记载的《黄帝内经》,如晁公武、李濂、吕复、胡应麟、姚际恒等。
笔者搜集到的专著和论文对此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同皇甫谧的观点,如马伯英,日本丹波元胤等;一是通过文字、器物、避讳、思想等方面具体考证《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但并未对两者关系有明确定论;一是认为《黄帝内经》不应包含《素问》与《灵枢经》,如胡应麟、姚际恒认为真正的《黄帝内经》散佚,现存两部书为后人所作而附会于《黄帝内经》,余自汉通过两部作品的篇章字数进行推论等。至今医学界仍有争论,但主流思想是认为《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
二、《黄帝内经》与《素问》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黄帝素问》在子部十三,医家类。
“《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於汉、晋间矣”。[1]此段大略叙述了《内经》的成书及源流,《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素问》最早起于张仲景《伤寒论》,而《素问》九卷与《针经》九卷合为《内经》,共有十八卷之数。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2]此处所提到的《素问》之名并不能直接证实属于《内经》的一部分,而这一点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得到确证:“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3]皇甫谧生活时代为三国至西晋时代,他极有可能见过《七略》原貌。《汉志》中清楚记载刘向和班固校书的宗旨,刘向时每校一书,都要编写叙录,“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刘氏父子所写叙录中包括书目、篇名、大致思想及评判等。皇甫谧见到《七略》《汉志》后,完全有可能比对《素问》之篇目内容后两相印证进而推测出结论,可见《内经》中包括《素问》九卷是可信的,只是在皇甫谧时已有篇章亡佚。
三、《黄帝内经》与《灵枢经》
《素问》之名自记载于张仲景后,就历见于目录书中,其注本也颇多,注家也多赞同《素问》是《内经》九篇,或如余自汉先生直接认为《素问》就是《内经》的全部内容。而《灵枢经》之名直至王冰才被提到,宋高宗时期才始见《灵枢经》。若《素问》就是《内经》十八篇中的九篇,那《针经》会是后来的《灵枢经》吗?对此问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非常详细全面的介绍。
“《灵枢经》十二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案晁公武《读书志》曰:王冰谓《灵枢》即《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九,或谓好事者於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钞出之,名为古书,未知孰是。又李濂《医史》载元吕复《群经古方论》曰:《内经》,《灵枢》,汉、隋、唐志皆不录,隋有《针经》九卷,唐有灵宝注《黄帝九灵经》十二卷而已。或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灵枢》,又谓《九灵》尤详於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苟一经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是《灵枢》不及《素问》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时杭世骏《道古堂集》亦有《灵枢经跋》,曰《七略》、《汉·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篇,皇甫谧以《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合十八篇当之。《隋书·经籍志》、《针经》九卷,《黄帝九灵》十二卷。是《九灵》自《九灵》,《针经》自《针经》,不可合而为一也。王冰以《九灵》名《灵枢》,不知其何所本。余观其文义浅短,与《素问》之言不类,又似窃取《素问》而铺张之。其为王冰所伪托可知。后人莫有传其书者。”
修编者在此篇旨要中梳理了《灵枢经》的来历:其一,晁公武认为《灵枢经》是好事者于《内经仓公论》中钞出,托名古书,但实际并无实证;其二,汉、隋、唐志中没有《灵枢经》之名,只有《针经》或《皇帝九灵》,《九灵》是皇甫谧所说的《针经》,后经王冰更名为《灵枢经》,这样一来,刚好与《汉志》所载《内经》十八篇内容相合,但吕复批驳了这种观点,认为《灵枢经》文义短浅,是窃取《素问》铺张而成,是伪书,但仍具一定价值。
但笔者认为,《灵枢经》最早应当是《内经》九篇的一部分,经历朝历代不断编纂补充而成。原因有三:
第一,王冰序与林亿序均承认《灵枢经》与《针经》、《九卷》的关系,且《九卷》出现时代较早,与《素问》互为印证。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4]林亿《新校正》序中说:“《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皇甫士安名为《针经》,亦专名《九经》。”[5]即《素问》外九卷为《针经》或《九经》,王冰和林亿都认同《内经》分为两部分,且对《素问》之名没有异议,只是另九卷书名不同,而吕复认为王冰作伪,观点有些武断。而皇甫谧作《针灸甲乙经》时多混用《九卷》和《针经》二书之名,也可能是后世对《九卷》与《针经》书名辨析不清的缘故之一。
《针经》之名最早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素问》也引用《针经》之内容,至少可以证明《针经》中一些篇目的成书时间不晚于《素问》。
此外,王冰注本和林亿注本是《素问》得名之后时代距其最近的两家注本,虽然林亿可能是认同并直接继承了王冰的观点,但其观点在西晋至宋代并无反对之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写质疑之词皆出自宋朝之后,如南宋的晁公武,元末明初的吕复,相比之下,张仲景、皇甫谧之言可信度更高。
第二,除王冰与林亿肯定《内经》与《灵枢经》的关系外,许多医家经过细读和仔细判断后,也肯定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林亿《新校正》序中说:“《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王叔和与张仲景为同时代大医家,王叔和从未反对过张仲景的结论。此外,宋王应麟《玉海》载“书目《黄帝灵枢经》九卷,黄帝、岐伯、雷公、少俞、伯高答问之语。隋代杨上善序:凡八十一篇,《针经》、《九卷》大抵同,亦八十一篇,《针经》以‘九针十二原为首,《灵枢》以‘精气为首,又间有详略。王冰以《针经》为《灵枢》,故席延赏云:《灵枢》之名,时最后出”。[6]其书中载隋杨上善序言为证,说明王应麟应是对此种说法赞同,才会编入《玉海》之中。而明代马莳也在《素问注证发微》注云:“此亦历解《针经》之辞也。《针经》者,即《灵枢经》也。”[7]诸如此类医家佐证,例证颇多。
第三,从古至今反对《灵枢经》是《内经》的大多是这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灵枢经》内容浅薄,和《素问》不会同出一源,此观点如吕复,但也是一家之言,没有实证。认为《灵枢》与《素问》同属《内经》的医家也不在少数。二是认为《灵枢经》其名出现时间太晚,于王冰处首见,极有可能是王冰伪作,但这种观点于南宋兴起,此时质疑者并未同时提到看过《汉志》,种种观点仅是推测,实无凭证,不足以令人信服。三是一些学者认为《灵枢》与《内经》两部各有81篇,共计14万多字,以《汉志》时代的条件,《内经》与散亡的《外经》合计则会有50多万字巨著,况且《汉志》医家一类还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如此家家均有巨著,且全部亡佚无所存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汉志》所著十八卷,实际应该只有18篇,在除去王冰补充的七篇大论近4万字后,与《黄帝素问》可能会有的字数更为接近。但笔者认为,不可仅凭字数和篇卷问题就直接认定《内经》不可能包含《靈枢》与《素问》。《汉志》体例问题自古以来便论争不断,如开篇对《易》家之著录,无论是家、篇、卷数均与附于后的统计不相符。《汉志》每一略类均有自己的著录方式,积篇成卷也有先例。对于医家一类,通篇皆以卷数为计量单位,积篇成卷也不无可能。况且《内经》外篇内容虽无从考证,但后世目录没有著录就断定37卷全部亡佚也不现实,在其流传过程中,被其他书目传抄或撮取也并非不可能。刘向校书之时,许多书籍是单篇流传而后才被收集上来进行编订的,因而《内经》极有可能在被刘向编订之后,民间仍旧以单篇或以《素问》和《针经》等单本方式流传,而不是编订后的全本《黄帝内经》。且《素问》经过历朝历代屡次增补编订,《灵枢经》流传过程更加复杂,是经过宋代亡佚和辑佚,与高丽国献出《黄帝针经》校对之后才增补完全。《灵枢经》成书过程极有可能和《素问》一样经过历代增补,不可因其中几篇的时限推断成书先后,更不可武断的以现在流传定本字数与当时刘向校订《内经》篇目字数死板对照而推测结论。
四、结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载对于《素问》和《灵枢经》的成书和评价于考证有极大价值,但对于《灵枢经》的评判则不能完全认同。《素问》与《灵枢经》成书年代久远,其与《黄帝内经》的关系笔者经过分析更倾向于相信皇甫谧和王冰的观点。两本书几经辑佚增补,与《汉志》中所记载《黄帝内经》内容必不完全相同,但《黄帝内经》应该包括《素问》与《灵枢经》两部分。
注释:
[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
[3]皇甫谧.黄帝针灸甲乙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4]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唐)王冰注、(宋)林亿补注.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6]王应麟.玉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余自汉.《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初探[J].河南中医,1990:4.
[2]张雯.《黄帝内经》著录版本源流考[J].中医学报,2012:175.
[3]高文铸.《黄帝内经素问》书名卷数版本源流小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
[4]赵博.汉唐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及著录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