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水”的诗词意象与哲学内涵

2019-06-11 04:46邹飞飞龙曼莉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水文化

邹飞飞 龙曼莉

摘  要:水既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也是包含着人类文明与记忆的载体。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关于水的文化史。水从古至今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心中不停地流淌,幻化出了众多包含文化与思想深度的意象。本文从水在诗词中的意象与水所代表的思想内涵出发阐述水文化,揭示出水不仅是包含着众多诗词意象的载体,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还成功地塑造了 我们的民族性格与思想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水文化;水的诗词意象;水的哲学

作者简介:邹飞飞,男,汉族,河南周口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龙曼莉,女,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教于湖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教学法、教育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2

生命起源于水,水不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还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可以说水贯穿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在人类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佛教中的四大里面有水(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水代表了所有的液体,以及具有流动、润湿、阴柔性质的事物。崇拜现象产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由于水兼有养育与毁灭能力以及不可捉摸的性情,使人们对水产生了又爱又怕的情感,人们往往会通过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水给人类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

一、水所体现的诗词意象

中国的水文化源远流长,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离不开水,农作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另一方面得益于自古人们对水的崇拜与敬畏。水作为五行之一组成了世间万物,为历代文人们所推崇,自然也诞生出了众多关于水的优秀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文学作品中就包含了许多被我们所熟知的水的诗词意象。

在水的众多诗词意象中,最具典型代表的当属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佳作,例如李白的《將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出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他在《宣州谢眺 饯别校书叔云》的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则抒发了他如水一般绵延不断的愁绪。宋词中也有许多关于水的意象,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句话抒发了她如水长流的相思之情。苏轼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则表现了历史人物们如水磅礴的英雄气概。在诗词中,水意象不仅与愁绪、相思、英雄豪情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常和友情、思念等感情联系在一起。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他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杜甫的《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则表达了他对好朋友李白的思念之情。

二、水所体现的哲学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相辅相成构成的,关于“水”的哲学思想论述也主要集中在这三家学说中,这些学说共同构建了“水”的哲学内涵。

(一)儒家与水

儒家关于水的哲学是博大精深的,儒家认为水代表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与智慧。在一代圣人孔子看来水是充满智慧的。孔子曰:“智者乐水”“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一样灵活。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 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为海。水遇不同环境,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经过沙土会渗流,碰到岩石会溅出水花;遭到断崖会下垂变为瀑布,遇到高山阻隔则又会绕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汇聚成涓涓细流,从而再成滔滔江河,最后又成茫茫海洋。“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一样充满灵感,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这也才有两千多年前的那句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中国古代的从政者很早就从水的哲学中看到了关于治国理政的智慧。当政者们无不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事例以及后世的一系列农民起义斗争中认识到了百姓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水在几千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眼中也是美丽动人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曰,“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用水来代表大观园中形形色色的女性角色。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曾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他用月光来表现流水的幽静,寄托自己对水的喜爱。借水来表明他很享受这种如水般的宁静,希望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归自然,在自然中体会生命意义,这也是这月光如水所代表的情感意义所在。

儒家还认为水不仅是交友的榜样即“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时也是处世的辨证法 即“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二)佛家与水

佛家关于水的哲学也是博大精深的,佛家认为水代表了人的善心与奉献精神。所以,在僧侣们心中水是人善心的化身,故禅语曰:“善心如水”。水可以利万象万物,所以“善心”备焉。水凭借自身渗透性强的特性而滋润植物,水凭借本身浮力大的特性而使舟船行驶,水凭借它的流动不息而使周边环境得到改善。水可以让万物得到复苏,使地球充满生机,水可降温、水可去污、水可驱动机器,水还可以发电产能等等。水的作用很多,水的善心也是无边,“善心”的智慧就是这样像水一样去滋润万物。

佛家关于水的哲学还体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经典语句上面,如“流水不腐”是暗示人们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像水流一样常运动,“饮水思源”是暗示人们要常怀感恩之心、不要忘本,“顺水推舟”是昭示人们要善于顺情,“高山流水”寓示知音与人生的高雅境界,“行云流水”则指代人们技艺的高深与自然流畅的妙境。

佛家“善心如水”的处世哲学就是要像水一样充满善意。水静止时能照蓝天、草木、万物;水以柔克刚,水从来都不怨天尤人,水永远只怀着一颗善心。这些如水一样的智慧在告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处世应当如水,要善待一切,要灵活、要善变,不要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要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三)道家与水

道家关于水的哲学渊源流长,道家认为水代表了人类最高尚的品德与智慧。水在老子心目中也是最近道的,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还有最博大的胸襟,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曰:“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短短十几个字不难看出水所具有的非凡魄力与气度,正因为这样才成就了那些大江大海。老子又站在辩证的高度认为看似最柔的水却是无坚不摧的,故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在道家看来“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一样柔中有刚,刚柔一体。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滴水久而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以使满是棱角的石头日臻完美变成鹅卵石。柔软的水,给它压力它就能把巨岩击碎。“上善”的智慧应当如“若水”一样随机应变。水常态下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 为雪,或 为冰雹……如果借助日光、月光,还可以呈现为彩虹、光晕。水以不变而成百态,所以才有“大道似水”。

庄子在《逍遥游》中曰:“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是啊,水积不够深就无力行大船,人若学问修养不够高深又怎么能担当重任呢?以水来喻指人的修养,暗示人要向水学习。庄子又在《庄子·达生》中曰“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这句话则指出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顺此道而游,就不需要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顺其自然。

三、结束语

水的众多诗词意象自古为历代文人所引用,经过艺术创作而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佳作。水所体现的哲学内涵也历来被儒、释、道三家所推崇,成为塑造我们民族思想与性格的基因,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总之,水是一座巨大的文学与哲学宝库,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挖掘、去学习,我们要学习水所特有的高贵品质,像水一样处事、像水一样做人、像水一样去善待身边万物,把“水”这一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人文价值与思想内涵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廷琛,魏博思.唐诗一百首[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2]《中華经典解读:道德经》.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3]傅佩荣《解读论语》,线装书局.2006。

[4]何伟俊《<论语>里住着的孔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5]Leech,Geoffrey.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6]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李宗新:《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性》,〔郑州〕《华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05 年第 1 期。

[8]陈蒲清注译:《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8 年版。

[9]孙雍长注译,《庄子》,〔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8 年版。

[10]参见宋开之:《中外文化概论》,〔南京〕河海大学出社.1999年版。

猜你喜欢
水文化
基于伊斯兰教水文化的印度莫卧儿宫廷水景研究
贵州水院校园水文化建设措施诌议
关于兰州新区水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策划研究
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究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云南的稻作和水
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