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2019-06-11 16:48沈书
奋斗 2019年7期
关键词:摄制组纪录片农民

沈书

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新闻不能远离人民生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任务。只有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不断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在生活中找寻源头活水,往基层的深里走,往现场的实里走,往人民的心里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作出要坚持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黑龙江省正在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行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掀起了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这场“暴风骤雨”,必将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催生伟大的创新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更滋养的土壤。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发端,亿万农民在改革大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绘就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的历史画卷。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创作的大型纪录片《希望的田野》系列是重点打造的现实题材品牌项目。第一季《拉林河畔》真实记录了拉林河畔广袤的东北大地上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真实记录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展现了农民生活的新情境,描绘了这片黑土地的富饶与希望,为新时代留存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珍贵影像。

“拉林”为满语“欢喜”之意。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镇位于拉林河畔,这里的农民辛勤劳作,在拉林河水的灌溉下,种植出了誉满全国的五常大米,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拉林河畔》以杜家镇4位普通农民为主人公,通过记录他们,展现当代东北农民不懈奋斗的火热生活,描绘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动画卷。

《拉林河畔》以6集共300分钟的体量,记录了几位主人公备耕、插秧、田间维护、秋收、过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屯子里再小的事儿也是大事儿,急脾气的黄成春,带着他风风火火的直率和热情;没日没夜给老板守护着大片水稻田的70岁的杜中学,带着对他而言比命还重要的诚信和善良;在外闯荡了十几年后返乡创业开网店的陈洪刚,带着中国新型农民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理性的抉择;“开着好车穿着貂,这小日子没谁了”,妇女主任郝云荣带着东北农民对美好生活真实可爱的向往……他们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情的眷恋和执着的坚守,走进了《拉林河畔》。全片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始终观照普通农民身上的每一处细节,在极富东北特色的风俗和语言中,塑造了东北农民勤劳、乐观、豁达、果敢的性格,体现了他们的奋斗和追求。

为了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摄制组俯下身、沉下心,踏进了这片黑土地。用脚步跟随着农民的脚步,用汗水记录着农民的汗水,摄制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历经春夏秋冬,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拍摄拉林河畔的故事。

凌晨3点,与农民一起钻进育苗的大棚;插秧时节,穿上水靴行走在泥泞的稻田间;秋收之时,在滚滚稻浪中挥洒汗滴;除夕之夜,在漫天烟花中记录下农民们一年的欢喜与期盼。顶着风吹雨淋,受过蚊虫肆虐,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摄制组以匠心致初心,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记录下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脚上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会积淀多少真情。摄制组花时间、花力气、花心血,跟踪拍摄人物。为了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农民,摄制组在村子里租了两间平房安营扎寨,所有人都成了编外村民。摄制组里大部分人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为了融入村民的生活,大家把自己也当作农民。

为了让屯里大小事情都帮着张罗的黄成春尽快进入状态,摄制组告诉他,忘记摄像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老黄领悟力特别强,两天下来真就忘了。约好上午拍摄,可直到下午才见到他人影。原来他听说屯子的水泵坏了,一着急,手机也没拿,急匆匆走了,忘了拍摄这事儿。

郝云荣是村里的妇女主任,爱美愛打扮。郝姐丈夫说要给媳妇买件貂皮大衣,关机后郝姐丈夫却偷偷告诉摄制组,刚才是为缓解媳妇拍片的紧张随口一说。但为了支持郝姐把片子拍好,他表示今年卖完稻子挣了钱,就去城里买貂!这是他们家今年的小目标。

陈家养了只大狗,开始看到摄制组的成员就会不停地叫,这让录音师非常苦恼。随着与陈家的不断相处,大狗把摄制组当成了主人家的一份子,拍摄时会乖乖地趴在旁边,或摇着尾巴跟在摄像师的身后。

杜中学种了一辈子地,70岁的他从没想过还能上电视,他对老伴说,这辈子算没白活!

对于所有土生土长在拉林河畔的人们而言,这里有他们拔不掉的根,割不断的情。这里有他们炽热的生活!

为了原汁原味地记录他们的生活,摄制组在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放下了所有的假日,克服着在农村生活的种种不适,放弃了家里的大事小情,将这份记录的重任扛在肩头。为了给时代留下这段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影像,摄制组始终坚持着,这份坚持也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认可和善良淳朴的乡亲们的莫大支持。

炎炎烈日下,乡亲们为摄制组送来一顶顶大草帽和带着泥土香的瓜果;在摄制组疲惫时,乡亲们一次次从大家的手中抢过沉重的三脚架,帮忙扛起;雨天里,乡亲们拿起家中的大伞,在摄像师身后遮风挡雨;大雪天,乡亲们开着自家的拖拉机,在前面为摄制组带路。一年的拍摄,有许多感人的细节,这些细节正是摄制组走进基层,扎根人民最生动的展示。

为了拍摄到过年时拉林河畔最欢喜的乐章,摄制组放弃了与家人的团圆,除夕之夜,依旧坚守在拉林河畔,记录下了几户主人公对新年的期盼!十几个人的坚守背后,是十几个家庭不能在过年这一刻团圆。这份敬业精神,也深深感动了主人公。除夕过后,摄制组的拍摄全部结束,当得知摄制组即将离开村子的时候,很多村民都来送行,一些村民忍不住流下眼泪。一年的拍摄时间,摄制组与村民已经结下了深厚的情义。正是这份浓浓的深情,让拍摄出来的每一个情节都分外自然、真实。他们的每一个小目标、小幸福、小烦恼、小喜悦,生动如拉林河的浪花。因为长时间的接触,主人公对摄像机已经不再有陌生感,因此这些生活的浪花,才能闪着光,照亮对乡村题材的关注与书写。

志密,行亦密;功深,悟亦深。不运用脚力,就无法感知这片黑土地上的勃勃生机和农民的火热生活;不运用眼力,就捕捉不到那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故事;不运用脑力,就难以挖掘新时代东北农民的新风貌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奋斗;不运用笔力,就不会创作出一部让时代存像、让人民满意的接地气、有温度的走心厚重之作。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拉林河畔》登陆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随后在黑龙江卫视及全国近30家卫视滚动播出。这部极其接地气的走心之作,收视率屡创新高,引起强烈反响。《拉林河畔》反映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的新变化,中国农民的新希望,为时代留存了一份珍贵的影像。这部作品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赞誉,称其为现实题材纪录片步入“黄金时代”的最新注解,是开启“记录新时代”工程的成功范例,该项目摄制团队更是践行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的优秀典范。《希望的田野》第一季《拉林河畔》荣获“201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称号,获得2017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优最佳系列纪录片奖。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见证着中国伟大进程。这一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黄金时段,隆重播出《拉林河畔》。热播之际,《拉林河畔》荣膺改革开放40年中国40部“优秀纪录片”称号;获得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推优纪录片;获得“致敬改革开放40年40部纪录片”奖;获得TV地标年度优秀纪录片奖;在北京大学研讨会中,“拉林体”成为媒介影像中的现实书写,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讲好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是新时代记录者的职责与使命。《拉林河畔》摄制组把双脚深深扎进黑土地,把心紧紧跟农民们贴在一起,保持人民情怀,关注人民命运,赞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用心感受、用情抒发、用功推进,打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真正走进人民心中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

猜你喜欢
摄制组纪录片农民
耕牛和农民
Rough Cut
理性思维 辩证思考
等待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超级蚁穴
农民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