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靖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主导,发挥团组织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重要优势,推动基层团组织体系建设,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場观点方法研究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点亮信仰之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也是高校共青团开展该培训的重要着力点,是对高校为谁培养人的重要回答。
夯实思想之基。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时代的主人、文明的使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路径。
拓展实践之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可以拓展青年学生眼界和能力,了解基层、认识国情,培养奉献精神,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高校如何培养人提供了实践抓手。
理论与实践转化不足。近年来,在该工程培训建设上,各高校通过外请和内聘专业专职教授、学者等给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与理论培训,并通过“团建”“素拓”等实践形式巩固培训成果,提升青年学生的四个意识和三个能力,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学习与实践转化单一,一些学生理论认识仍然不足,不能将理论融于实践,存在两层皮、形式主义的状况。
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效能不足。团的基层组织在高校是以团委、团总支、团支部等单元呈现的,是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但在日常培训中,各单元除了完成常规任务与有限的创新以外,该工程的培训效能与增进基层团组织的稳定节点并没有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效能转化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理念,统一的组织成员行为标识和行动品牌。
聚焦主业,完善培养模式,提升实效性。“社会发展需要什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应给予什么”。首先应聚焦学生主业、学生需求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进行网络思想政治培训,转换单一的面对面培训方式,将工程的培养与自媒体APP平台相结合;要创新培养主体,扩大培训人群和范围,比如学校的网络红人、入党入团积极分子、有兴趣参加培训的普通同学,切实加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和选拔创新。还要依托“智慧团建”系统进行,将培训活动与要求、培养方式与内容、互动交流与问答、总结反馈与反思融入其中,真正使培养模式形成体系和机制。其次是采用自我提升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调研相结合、激励与考核相结合的多种培养模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亲情、乡情等因素,以积极、开放的思路,走入青年学生中,以此来完善培训的工作思路和视野。在培养过程中,丰富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学习、对外交流、实践锻炼、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的互通互认,从而共享资源,提高效率,以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立足青年学生,以“党建带动团建”,将培养落地。一是要先开展工作,再成立相应青年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充分展现出更为广泛和多层次的组织力,让更多学生认同与认可。二是要将培训融入到已有的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日常管理和培训中,让校院学生会以及各种学生团体的核心成员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引领示范带头作用。三是要依托各学院基层党团组织自身优势,由党建带动团建,进一步再由团建反馈党建进程,着力打造工程建设的新篇章。四是要充分利用当前网络资源优势,新建“学习平台”和“马列理论学习小组”。增加青年学生之间的交融性、分享性、互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还要依托得到官方认可的网络阵地对舆论加以正确引导,夯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要形成新的考核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形成“互联网+学校/学院+校院学生组织/社团/班级+教师/学生”的培养体系。
拓展实践平台,开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新局面。一是要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学员要认真查找自身不足,成长所需,实践所用,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讨、去交流、去总结、去分享,树立健康的思想理论观念,提高参训学员的社会责任观念以及历史使命感。二是要以专业特色为引领,将思想引领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使思想引领和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现在不同院系以及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精准调整,使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课程特色更鲜明。三是要整合第二课堂资源,完善工程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横向组织和纵深组织。横向组织创新是指形成“学校带学院,高年级带低年级,比赶超”的活动形式。纵深创新是指充分利用团委、社团、班级、寝室的力量,拓展活动的维度,挖掘活动的深度,共同打造党团学品牌活动,做到党建带团学工作。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