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伟
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师的组成部分。辅导员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关怀、帮助,让先进的理论落细、落小、落地,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陪伴”是辅导员最深情的告白。“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飘在天上的教条,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在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一位优秀辅导员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可能影响学生和改变学生的一生。
“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影响学生。”刚工作时,我担任国防生辅导员,曾带领学生用脚步丈量黑龙江3000公里边境线,在实践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对国家的责任和对党的忠诚。实践的日子很苦、很累、很单调。夏季的毒日、超负荷的徒步、不能陪伴家人孩子的内疚是动摇意志的最大威胁,但学生渴望的目光让我毅然战胜种种困难,坚守在与学生在一起的阵地上。之后,在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的辅导员期间,为消除隔阂、真正融入学生,我还是从陪伴入手,借助“午餐心里话”这个不断坚持的小活动,慢慢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扉;通过各种途径,真地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现在,学生亲切地把我称为他们最信赖的“汉族佳哥”。
“引路”是辅导员最神圣的使命。“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代大学生面对教师更加敢于表达、乐于沟通,这给了我们更多机会倾听学生在精神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需求、期待及人生困惑,从而因事而化,因势利导,在不断思想启发和释疑解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2018年,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高校“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广大辅导员和青年学生学在一起、讲在一起、悟在一起,用身边事儿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根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我们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理想、责任、人生和信念。只要构思巧妙,准备充分,每一次班会、团组织生活会甚至一次谈心谈话都是一堂思政课,思想引领并不只有书本上的知识点,还有生活中的小故事、大道理,并不只是三尺讲台的灌输,还有日常交流的启发,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曲高和寡”,贵在“润物無声”。
“成长”是辅导员不懈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对“四有好老师”标准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全国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坚持与学生共同成长、一起进步。
辅导员要情系学生成长,探究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要让辅导员见天地、见自我、知不足,要依靠外因但不能依赖外因,辅导员内生动力的激发才是核心;辅导员要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辅导员要为学生讲授思政相关课程,要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联动,努力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位。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