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晶
2018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全面回顾了共建“一带一路”5年来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就下一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方案,也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战略,正在日益成为我国加快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助推器。
一、“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向“自我发展”升级的新方案。“全球治理”作为一个冷战后兴起的学术概念,旨在应对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跨国犯罪、难民危机等由全球化衍生出的各类跨境问题。西方国家虽然在全球治理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这种建立在特定制度、文化基础上的经验,对于那些民族国家框架尚需稳固、内部族群关系复杂的亚非各国而言,则并不适用。中国以“共同发展”而非“模式输出”带动各国民众在本国内部实现“善治”,谋求从全球问题的源头着眼,根除贫穷这一滋生恐怖主义、难民危机、跨国犯罪的温床,使各国民众得以在本国内部安居乐业,帮助各国走上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以发展为内核的“全球治理”理念,突破了传统方案难于契合各国国情的难题,使之适应了复杂而又多彩的亚非世界,具有全球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全球性问题的早期控制、早期解决创造了条件。自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始终是全球议题的主导者,广大亚非以及中东欧国家虽然在20世纪获得民族独立,却难以在国际舞台上獲得足够的发言权,既有的全球治理驱动力量或者说行为主体仍然是由少数国家构成的霸权系统。近年来涌现的诸如恐怖主义、难民危机、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无一不是在波及欧美后,方才为世人所瞩目。而实际上,广大发展中国家早已苦之多年,却乏人关注,终至危害扩大而难于管控。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合作机遇,也为各方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引导相关议题走向提供了平台,更为全球治理议题的扩展以及发展中国家自身话语权的提升开辟了道路。
“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治理注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新内涵。全球治理的对象大多是国际关系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与传统安全问题的降温,为各国协调应对全球化衍生出的各种问题创造了必要前提。然而,自2010年以来,大国博弈再度激化,传统安全问题回温,分散了各国对全球治理问题的关注。一些大国甚至罔顾自身责任,不惜以邻为壑,采取如修筑隔离墙、退出国际多边合作框架等单边行动,导致环境治理、难民流动等全球问题的处理陷入困境。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动机正在对全球治理的合作思路产生巨大冲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强调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其合作思路与“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对接,打通了两者融合的路径。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内涵的全球治理新思路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社会成员的赞许和肯定。
二、“一带一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通过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既充分利用世界市场、资源和技术加快自身发展,又通过外部压力倒逼国内改革,实现了从一个发展中弱国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华丽转身。
过去5年是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转型同频共振的5年。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弱化。国内产能相对过剩,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区域发展水平失衡,空间结构布局亟待优化。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对外投资数量和水平有待提升。共建“一带一路”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提出的一项重大国际合作倡议。
过去5年,“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到面,通过扎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工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合作成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注入了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换言之,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的对外贸易投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正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崭新格局。
三、“一带一路”成为加快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助推器
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开放与融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然而,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财富分配严重失衡,大国对抗不断升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分离主义等极端思潮甚嚣尘上,零和博弈、赢者通吃、以邻为壑的传统逻辑依然顽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空前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国内国际发展大局,实现“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与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同向同行。
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既是对外经济合作的重大倡议,也是实现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失衡现象,东部沿海交通便利、资金技术密集,已然跻身发达板块行列;中西部地区受制于自然状况、交通条件和历史原因等因素发展明显滞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通过加强“一带一路”与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中西部从内陆沿边地区成为了开放前沿,必将助力其对外开放和经济腾飞,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13亿人口的巨大需求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扩大对华出口和投资提供了历史机遇,而扩大进口规模、吸引更多外资也将实现中国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中长期看,中国需要通过创造更好营商环境、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有力保护知识产权等举措吸引更多外资,同时推动国内体制、规则和标准不断与国际接轨,从而推动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是因为它顺应了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的时代潮流,契合了沿线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普遍要求。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不强行输出模式,不构筑排他性的小圈子,也不搞地缘政治的零和游戏,而是通过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构建权责共担、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必将极大提升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全人类的福祉,极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