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玮
[摘 要] 提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观,论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心理学价值,探索实现路径,即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如何实现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054-02
2016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无不体现了国家现阶段对“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工匠精神涵盖“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它是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思想与强大的中国精神动力,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是创新现代职业教育要推崇的一项重要美德,对高职院校指导学生“为学、修身、做事”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工匠精神具备积极心理学内涵,它体现着对人创新创造、坚韧钻研、兴趣乐趣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满足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在心理之需。所以,有必要开展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研究。
一、积极心理学思潮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一)工匠精神所追求的目标与积极心理学实现全面自我价值的追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积极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要关注人性本善、人潜在的内在美德和建设性力量,它提倡用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诠释个体行为表现,从而激发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挖掘个体更大限度的自身潜力,最终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工匠精神追求的目标是精湛的技艺、对事业的热爱、制作并创作极致产品、达成产品与极致自我的物我合一,它是个体不断将精湛技术和优秀品质持续外化的积极心理动力。“十九大”代表何丽称“工匠精神就是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可见,工匠精神所追求的职业目标“把事情做到极致,物我合一,成就自己”和积极心理学中所提及的“实现全面自我价值”有高度契合性。
(二)工匠精神所包括的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的内涵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現代工匠精神包括敬业精神、实践精神、师道精神、创造精神等丰富内容,教师即“师傅”,不仅传授技能、技艺,还需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做匠人做匠事。现今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脱离急功近利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浮躁的社会心态,处处追求“短、平、快”,注重促进就业而忽视引导创新钻研,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呈现出自信心不足,缺乏崇高理想、努力前行的定力。积极心理学思潮讲求从积极的力量和品质出发,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发展自尊自信、乐观积极、担当有为、执着坚韧等内在品质,改变自我认知偏差,承担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质造”的国家责任,引燃职业理想,锻造精益求精、敬业乐业、创新创造的高标准内在职业素质,即重拾工匠精神。可见,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意蕴具有一致性。
(三)积极心理学思想与工匠精神在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上具有相通性
受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启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更多的积极理念与方式方法,注重激发人的积极力量,将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态度、自我效能感、抗挫折力等)引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以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内容,学校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学生不能只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工具,还要内心充满热爱和追求,保持“初心”,积极乐观地面对职业挫折和考验。要和“差不多就行了”的慵懒思想斗争,有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追求卓越人生状态。所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积极职业教育时,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专业视角,落实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心理学价值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部分呈现出对学生外在暴露的行为缺点与表象问题进行修补和矫正,成效虽较明显,但对学生个体内在积极力量的挖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方面重视力度不够,这无异于压制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与创造可能性,这种纠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明显的消极倾向,而且这种消极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容易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排斥情绪,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使教育双方关系紧张、不和谐,降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育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积极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与潜能,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有研究认为个体身上的积极力量是其职业精神的来源与基础,而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培育工匠精神其实是为了培养具有积极职业心理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可以说,工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积极心理素质和精湛技艺的精神产物,蕴含着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体现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是职教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积极心理学教育,是促进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积极学心理学教育,是引导学生成长、成人与成才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为培育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具有积极心理学价值。
三、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心理学路径
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展开工作。
(一)树立积极职业观念和理想
个体对事件的态度和信念影响着他的外在行为,职业观念和理想亦影响着他的职业行为。著名企业家、平民教育家聂圣哲曾讲:“我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敬业出色的木匠对社会更有贡献。”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摒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等轻视体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者的传统职业观念,倡导职业平等,只要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实现自身价值。树立“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从99%提高到99.99%”的积极职业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把所从事的职业看作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一项事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二)养成乐观精神风格
积极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把解释风格分为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两种类型。随着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物质诱惑日益翻新,高校中弥漫着浮躁、焦虑、急躁的氛围,不专注、不好奇、不热爱、“差不多就行了”等心态蔓延到教育教学、学习实践中,表现出各类问题现象,如面对日常学习、考试,觉得枯燥、厌倦,面对重复性较强的流水线实习,觉得倦怠、乏力。但是,假使我们换一种乐观的解释方式,即面对学习,追求的不仅是成绩,而是一种学习能力,即面对流水线工作,追求的不只是一份收入,而是对一件事情的极致,如此这种积极的思维解释方式,将能引导着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劳动观,转化消极的认知体验,逐而转换为探索、创新、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所以,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需养成乐观的精神风格。
(三)调节积极的自我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自我情绪能扩展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范畴,使个体的思维变得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积极情绪能消除由消极情绪引起的心理紧张,使人保持心理健康与思维活力。在职业中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如“热爱”“兴趣”“喜欢”甚至“痴迷”,可以使职业者对技艺和产品不断锤炼,进而克服学习上的枯燥和单调,虽然有时身体痛苦疲惫但内心平静美好,能够做到“爱我所选,选我所爱,皆为所爱”。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循循善诱积极情绪,学生从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感、满足感,感受到专业带来的幸福,便能对未来职业充满希望。当学生获得了积极的职业自我情绪,他们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职业,从而预防职业倦怠,保持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保障工匠精神的切实有效传承。
(四)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它影响着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成效。在多数人看来,各行各业的大师级人物做什么都容易成功,但理性分析就会发现,当他们身处困境或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力挽狂澜,并采取迂回的方式对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找寻自我优势,不会持续地自我怀疑与贬低。相反,他们还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敢于创新创造和实现自我价值,不惜花费时间去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因此,提高自我效能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优点和美德出发,寻找发展、提高的力量与源泉。还要善于寻找自己的长处,善于发现自己的进步,哪怕是漫长、点滴的进步,也要对它抱欣赏、喜悦、肯定的态度,不断丰富自我肯定的体验。积极的自我体验越多,践行工匠精神的自我效能感就会越强。
(五)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家提出人类先天具备的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品质,而其中的自尊自信、樂观积极、阳光希望、执着坚韧等积极心理品质是工匠精神的来源和基础,是匠心的核心体现。正如在匠人反反复复雕琢产品的过程中遭遇挫败,甘于承受创作过程中孤独和寂寞的心理品质,打造精美工艺品时锲而不舍的匠人意志力,“匠人入道、物我两忘”的崇高思想境界,无不体现着职业人积极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珍惜学生每一点求异思维和独立思考,以科学求索的精神与之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人格潜能,塑造自信、坚毅、创新等积极的职业人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职业发展中自觉地接受与践行工匠精神,发挥自身潜力,以期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姜燕.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08(8):176.
[2]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84-86.
[3]葛文芹.积极心理学在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尝试「J].职教通讯,2011(18).
[4]马元广,李寿欣.论教师的职业精神: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63-64.
[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