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一萌
冯留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负责人。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党建思政处副处长。出版《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多部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生态思想研究》和多个省部级项目。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多样性的文化使地球村丰富多彩。西方人虔诚地崇拜自己的宗教信仰,中国人执着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留建纵论世界多样文化,点评世界多元信仰,特别是他用“家”的表达方式,把东西方信仰纵横比照,立足世界,面向中国,让雷锋精神走向世界,使人耳目一新。
春节前的一天,我走进冯教授办公室,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我将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的信仰,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排列研究比较,借用古代历史诸子百家的说法,也来个多家论道。”冯教授边说边演示自己的教学课件。这些文化的精髓都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充满了人文精神,包含着人文关怀,都包含“善”的元素。
(1)儒家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一种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教导人们要积极进取。
(2)道家的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是老子《道德经》里比较有名的一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实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目标。使百姓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快乐。所传递的理念是顺其自然。
(3)佛家的极乐世界。向往极乐世界,修学要如经所言,爱惜一切众生,使众人离苦得乐,帮助大家远离痛苦,在极乐世界获得无量寿的功德利益。所传递的理念是无私奉献。
(4)基督教的人间天堂。人间天堂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基督教将其信仰的全部真理和核心归纳为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根本准则,视爱之律法为最大的律法。
(5)伊斯兰教的和平社会。 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敬主爱圣、孝顺父母 、爱国爱教、积德行善、止人作恶、维护和平等。
200多年来,人类产生了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共产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巨大成果,在中国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履行职业道德的精神动力和衡量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综合观察,多家信仰各不相同,又有其相同之处,善心利他是其共同特征;民富国强,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大同社会是其根本目标。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未来的目标是强起来,强起来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的道德信仰能够不断提升,能够人心向善。”冯教授对此作了概括。
?记者:“这些文化涵盖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人类文明成果,影响了几十亿人几千年社会发展历程,但有些文化又是互相矛盾和冲突的,人类在一个地球村生活,多样文化的共同性和兼容性如何体现?”
冯教授说,世界文化的共同性,表现为在文化价值上是否有共同性。从现实的“人”的逻辑出发,人性中也有“天性”的共同点。这就为世界文化共同性提供了某种可能。世界文化共同性,是基于本民族文化发展基础上的不同质文化的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中出现的交集,以及交集的不断扩充。
冯教授说,以向善为核心的人性美,是人类文化沟通的基础。全球著名的企业家比尔·盖茨,系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曾获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他曾经宣布,拿出98%的财富給 “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用于研究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并为世界贫穷国家提供援助。许多热衷于做慈善的企业家,他们从成功到功成,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他们的追求之一就是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古今中外,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更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记者:许多宗教文化拜的是上帝,图的是来世,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红色文化,把人民当做最高的上帝,此上帝不是彼上帝,教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冯教授说,西方对宗教有虔诚的信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有80%有宗教信仰,大部分信仰基督教。信仰的价值体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如今,一天也没有放弃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谈到信仰,毛主席从来不回避上帝这个敏感话题,而且有着全新的注解。据说,在延安时期,有外国记者向他提问,共产党信什么教?毛主席说我们信仰百姓教,就是为人民服务。在《愚公移山》一文中,他指出“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他还指出“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是信仰和崇拜虚无缥缈的“神灵”。而毛泽东思想一反上帝拜物教,信仰“人民”,这就是无神论者的先进性。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实事求是。儒家文化关注现世的伦理,道、佛、基、伊作为宗教,带有某种神秘文化色彩。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吸收和创新发展。西方宗教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展现出某种排异性特征,甚至多次爆发宗教战争。
冯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就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先进文化。
记者:雷锋精神在中国传承半个世纪,其影响辐射世界,多达数亿人知道雷锋的名字,雷锋成了好人文化的符号,做好人、做好事成了雷锋文化的核心和追求,从这个角度说,雷锋是否可以称为“雷家”?记者大胆地作出这样一个假设,和教授研究探讨。
冯教授说,这是一个没有命题的现实课题,值得我们思考。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有:
(1)受众广泛。中国现在知雷锋、学雷锋的人数约为 7 亿多人;注册的雷锋志愿者达 4000万之多 。同时“雷锋精神”也已走出国门,已作为与世界许多国家展开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融入国家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当中,开展了“一带一路与雷锋同行”活动。
(2)内涵丰富。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而熠熠生辉,就在于雷锋精神是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契合的。
(3)实践性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雷锋文化。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有学者提出了多种雷锋文化现象:雷锋题词、雷锋图书、雷锋邮票、雷锋歌曲、雷锋诗词、雷锋收藏等。不过“雷锋文化”向“雷家”的转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挖掘雷锋文化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完善雷锋文化的科學内容,丰富雷锋文化的理论体系,总结雷锋文化的时代特征等。
冯教授谈兴甚浓,对于记者的提问,他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勾勒出几个线条。他说,治国即治心,安邦即安心,得心即得国。八家的共同之处是让人心安理得地遵循圣贤之道,修身齐家,奉献社会,服务国家。
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圣贤之道;道家的修己利人,普度众生的真人之道;佛家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菩萨心肠;基家的牺牲自己,救赎社会的耶稣圣经;伊家的行善禁恶,服务他人的真主教诲。
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到毛泽东思想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再到雷锋文化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体现了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一脉相承。
从毛泽东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邓小平倡导学雷锋,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号召学雷锋。可以看出,雷锋精神在党的领袖及国人心中的时代价值。(1)雷锋是从平凡到非凡的写照。雷锋跟你我一样,都是一个普通人,做的都是普通的工作,也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做的都是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雷锋精神以其“平凡”成就其“伟大”。
(2)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雷锋精神具有时代性,从“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到“奉献精神”、“向善精神”的演绎,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人精神的起伏跌宕,无论时代如何演进,雷锋精神将在不断的弘扬与传承中得到永续发展。
冯教授说,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他为雷锋精神在未来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一要把握雷锋文化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已成为一种文化,成为当今社会奉行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的弘扬已成为国际流行的大规模慈善公益活动,而雷锋是国际志愿组织称颂的“志愿者先锋”。要用国际化的话语进一步传播雷锋文化。
二要加强雷锋文化的研究。雷锋文化涉及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冯教授建议,可以在部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雷锋文化研究,在各省市成立雷锋研究中心或雷锋文化研究会,重点建设一批雷锋纪念馆,创办一批雷锋特色学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从娃娃抓起”,打牢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石。
冯教授对《雷锋》杂志总编辑陶克2018年到英国为上流社会宣讲雷锋十分称道。他提议要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把雷锋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名片传播到全世界。“如果我们再坚守传承50年、500年、5000年,你还怀疑世界上有个放射正能量光辉的雷家吗,雷锋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冯教授的话语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