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群体性艺术表现形式当中,合唱属于比较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的一种,通过艺术表达而吸引受众对此产生共鸣。在进行合唱表演的过程中,不易被乐器以及舞蹈效果的变化而影响,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在我国各地区高校的音乐专业课程当中,合唱指挥是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合唱指挥技巧也是音乐专业很多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需要应用的基本音乐技能之一。因此,各地高校一定要采取积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更好地培养当代应用性人才。本文中,笔者就结合现阶段我国各地区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对合唱指挥教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改革工作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校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J6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该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其在毕业以后进行岗位实践应用最多的音乐技巧之一就是合唱指挥,所以,校方有必要结合自身音乐教育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创新,冲破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调整音乐教育工作目标,培养更多的应用性人才。合唱指挥属于一种典型的群体艺术方式,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与发展,音乐合唱艺术表演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认可,无论是学校、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在进行音乐专业人才引进时,除了对人才音乐基本素养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之外,同时对人才合唱指挥技巧方面也具有较高的要求,这种音乐专业人才用人标准实际上也是人们艺术鉴赏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可见,高校作为人才的孵化基地,一定要结合音乐专业社会发展动向,不断调整、创新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合唱指挥的应用型人才。
一、現阶段我国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工作现状
(一)合唱指挥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守旧
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教育都受到传统教条主义教学思维的束缚,教学方法太过落后、单一,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思路中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音乐知识的硬性记忆,长此以往,就会对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产生厌烦甚至是抵触心理,不利于合唱教学工作的展开。另外,在当代背景下,这种传统的音乐合唱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使音乐合唱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也无法突出当代音乐教育特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知识结构偏倚,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实际音乐技巧却比较匮乏,尤其是在合唱指挥方面表现效果欠佳。在进行合唱表演以及日常排练的时候,通常都是由教师担任组织者,学生的地位相对被动,无法将自身的音乐创造力与组织能力发挥出来,严重限制了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高校音乐合唱指挥教学,主要是由专业合唱团队进行合唱排练,但是大多数学生被教师定位成合唱队员的身份,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语音转移、音色等方面的年月要求,却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音乐教学目标制定长期教学计划,知识教学组织涣散,无法进行音乐合唱指挥知识及技巧系统性的学习,教学质量较差。
(二)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音乐知识与表演技术的承载者。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综合素养有待完善,音乐合唱指挥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过低,多由理论教师与器乐教师组成,在合唱指挥教学方面缺乏专业性知识,针对合唱指挥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存在一定误区,教学思路与合唱教学内容与目的不符,知识教学进度过慢,教学质量较差,在进行专项知识与合唱指挥技巧的讲解过程中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学生根本无法进行合唱指挥内容系统性的学习。
(三)缺乏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目前,仍有以下高校音乐专业针对合唱指挥教学应用单一性的传统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侧重理论知识,忽略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通常都是以阶段性考试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期中考试的侧重点在于合唱指挥教学的理论知识,期末测评的侧重点在合唱指挥教学技能的应用,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产生重结果轻实践的教育结果,因此,部分教师就会不自觉地采取机械化教学方式,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合唱指挥技巧的结合,不利于学生音乐合唱指挥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觉得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偷懒、松懈,只要在考试之前集中学习一下就可以通过考试,形成这种不好的侥幸心理,导致艺术创造力较弱等问题。
二、高校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观念路径
(一)创新合唱指挥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想要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应用性人才,首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通过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音乐合唱指挥教学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应充分运用音乐课程特有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将理论知识与肢体感知进行有效结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对音乐合唱指挥学课进行学习与探讨。高校进行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对合唱指挥方面的知识与技巧进行系统性的整合,逐步提高音乐合唱指挥教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继而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深层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实施针对性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合唱指挥学习的天赋,发挥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念的作用[1]。
(二)创新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内在机制
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部分的内容可以具体分为合唱与指挥两方面,这两方面既存在区别,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合唱人员需要具备高水平的指挥视野,灵活地感知指挥的意图,发挥自身在合唱团队中的作用。而合唱指挥人员不但需要具有丰富的合唱基本功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统揽全局以及弹、指、创、写的综合能力。
但是,就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专业合唱已不能应对社会审美转移、老龄化趋重的社会美育结构,所以,社会性或者说业余性的合唱更需要大量的普适化指挥人才,以推动社会合唱、全民合唱事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改变不良教育工作现状,提高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水平。
(1)立足于课程群建设,以工作室为平台强化合唱指挥课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具体包括视唱练耳和乐理以及曲式分析、和声、作曲等内容,若是能够将上述内容以合唱指挥为核心进行归纳整合而形成一个课群体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合唱指挥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合唱指挥课程的人才培养层次。通过合唱指挥课群体系的建设可以进一步精化应用性人才培养工作目标,促进教师教学思路与方法的转变,在提高音乐专业内容平均教学水准的基础上为合唱指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更为音乐专业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工作开创有效渠道。课程群建设需要以专项工作实的形式建立一个稳定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并凝聚合唱指挥教学专业师资力量,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当代课业教学目标进行师资力量的灵活、科学分配与管理,积极应对合唱指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将音乐专业合唱指挥内容优化成为精品课程,通过课程项目申报争取不同级别的立项内容,然后将支持资金全面应用与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确保资金落到实处,激发工作室的弹性活力空间,为音乐合唱指挥教学提供更多的保障,提高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水平。
(2)构建分级、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应用 “一言堂”的方式,对指挥与合唱两部分进行了融合,以此冲破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并且通过合唱排练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漏洞[2]。应用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提高合唱水平,但是就指挥方面来看,也只能做“壁上观”。
在这种课程布排格局短时间不可能发生改变的现状下,培养合唱指挥的应用性人才应另谋出路,而分级、分流的培养模式就成了现有的最佳途径。笔者在本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项目当中,就高校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创新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育创新对策,目前已初见成果。同时,笔者发现,这种应用性人才分级、分流培养方式早在多年前已经在技能课程当中实行,为学生在进行合唱指挥学习后的学以致用提供了保障。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习师资力量有所欠缺,亦可以确保能力突出者的重点培养,鼓励其大三分流至合唱指挥专业当中,这种分流、精简式的培养方式将人才培养从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必将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将会改善现有社会合唱指挥人才不足的现状。
(3)完善音乐合唱指挥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强,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突出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为主,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过程评价,冲破传统教学评价的单一性思维,由传统的被动性评估与考核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构建动态化评估系统,对学生在日常合唱指挥学习中的表现、阶段性考试以及课外考核等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合唱指挥技巧的应用情况进行双向评估,注重学生的课堂和舞台表现,考察学生的合唱指挥实践能力。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为完善教学评价进行不断的创新,加强自身多元化发展,促使教学评价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教师综合素养建设
教师作为知识的载体,为了确保音乐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效果,有必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建设,构建专业性师资团队,确保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校方需大力支持授课教师的阶段性专业学习与培训,为其提供学习机会以及学习平台,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针对任课教师团队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培训,从音乐合基础知识与合唱指挥技巧两方面分别入手,结合高校音乐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综合培训。严格把握教师岗位招聘工作质量关口,在引援计划中,增强音乐合唱、指挥教学人才的引进名额,对音乐合唱指挥教学工作进行合理定位,完善岗位招聘制度體系,为专业教师人才提供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3]。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综合素养建设,校方还可以要求合唱指挥方面的专家展开知识讲座,向校内教师分享合唱指挥教学工作经验,掌握有效方法对学生的合唱指挥学习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还需以当代音乐专业教学基本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文化研究精神,不断加强合唱指挥技术的应用,在提倡教学活动中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校方还应注意音乐专业教材内容的调整,促使高校师资队伍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编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合唱指挥学习要求,全面展现出我国音乐合唱艺术的多元化与民族性特点。
(四)创新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外部机制
本文提出了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内在机制的建设要求,同时,还应结合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逐步创新发展高校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外部机制。
首先,应以合唱指挥工作室为中心建立院校两级的专业合唱团队,团队成员以音乐专业学生为主,然后外出参加各种类型音乐合唱指挥表演以及比赛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合唱指挥技巧,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同时还能够申请专项经费,用这部分费用弥补院系经费之不足,继而加强音乐合唱指挥学习资源的积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合唱指挥工作室就可以申报更高级别的项目,如校级、市厅级等科研项目,当基础项目成果有了一定积累后再申报省部级、国家级项目[4]。结合当前我国基础工作形式来看,各等级、各层次的科研项目种类较多,而政府对文化科研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对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也给予大力支持,因此,只要有一定的原始成果积累,申报高层次的项目并不是难题,在完成项目的申报之后,就可以应用项目经费进行学习与研究,将其转变为教学创新成果。
其次,在将经费转变为合唱指挥教研成果的过程中,工作室应加强与专业院校、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合唱指挥专业的优秀师资都集中在音乐学院这一类高校当中,普通高校的合唱指挥工作室应搭建起与专业高校对话的平台,鼓励本校教师以进修、访学的方式到专业院校学习、观摩,提升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育教学水准[5]。也可以聘请高校专家担任本校的课程指导,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必然会打破校内课堂教学具有的局限性,也可大幅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互通方式,能够促进与其他优秀院校之间的取长补短,不但可以实现人脉资源的积累,同时,还可以凭借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合唱指挥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
再次,引导和鼓励高校音乐专业师生积极了解并参与各地区、各层次的音乐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计划中。例如,2005年我国中央音乐学院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成为我国首个关于音乐合唱指挥的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在此项目中,音乐学院凭借自身在音乐专业教学方面的优势,从各地区评选出几十名优秀学生,并组织其进行了集中性的专业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项目也推进了同类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的积极申报。2017年,我国首都师范大学“京津冀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平台”项目获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的立项扶持。笔者也申报了2018粘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JYT-18-B28),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过这些项目能够积极鼓励高校音乐合唱指挥教师参与到相关活动中,通过知识与技巧的互通、交流,逐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6]。
三、結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也是个用人单位进行人才招聘的基本要求。对此,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教育工作实际情况,以培养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为目标,逐步调整教学观念,理清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以合唱团为依托,培养高职合唱与指挥人才的途径探索[J].黄河之声,2018(19):99.
[2]张洪涛.音乐专业合唱指挥课的重要性及其改革[J].大众文艺,2018(21):224.
[3]胡晓瑞.普通高校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研究[J].音乐创作,2018(11):151-152.
[4]李瑞娇.浅谈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发展[J].北方音乐,2018,38(16):112-113.
[5]赵晓乐.浅议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合唱指挥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211-212.
[6]姜妍妍.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9):161,155.
作者简介:墨日根高娃,女,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