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略考

2019-06-11 05:36文雅王爱红刘斌
北方音乐 2019年2期

文雅 王爱红 刘斌

【摘要】 2006年5月20日,侗族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傩文化”的热潮。研究小组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区的地方傩戏“咚咚推”所用音乐道具的基本种类、制作材料等基本情况的掌握,对其象征意义、艺术风格、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简要剖析,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傩戏的了解,并将促进傩戏“咚咚推”的发展,为傩戏“咚咚推”的传承提供保障,能够起到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同时带动湖南新晃旅游业的开发,真正为其传承与发扬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被誉为“南楚明珠,天上人间”的新晃县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邊陲,处于湘、黔交界。这里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养育着一辈又一辈的侗族人民,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侗族文化。其中“咚咚推”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戏曲,因其演唱是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而得名。据资料考证,这种表演形式萌发于侗族的农耕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被添上了一些宗教色彩。与其他巫傩音乐不同的是它不止由巫师演唱,甚至绝大多数是村民演唱,可以说这是一种亲民艺术,这也就使当地“咚咚推”的民族风味更为浓郁。本文主要从“咚咚推”使用的音乐道具视角对其做考察分析。

一、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基本种类及制作材料

目前,对于“咚咚推”使用的音乐道具经过整理与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道具,主要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摇击体鸣乐器三类。

(一)打击乐器

锣、鼓、钹三大打击乐器是新晃傩戏“咚咚推”中最重要的音乐道具,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其中锣在傩戏表演时常用小锣和中锣,多用青铜铸成,外形如盘,大小不一,四周用边框固定,锣锤一般为木质锤。演奏时需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锤击奏,发音清脆,音色高亢,尖锐,表现一种热烈、激动、紧张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鼓在傩戏表演中常用板鼓、单皮鼓。单面蒙皮,多用牛皮和羊皮。鼓面中间凸起,置于木架上。演奏时手执红木或竹棍击奏,声音高亢激越,具有极强的节奏感。钹在傩戏表演时常用钹小钗,是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圆形外凸内凹。演奏时双手执握,两片相击作声,声音激昂,铿锵有力,极具震感力。在傩戏开始时,首先都要先发神锣、击鼓敲钹,请来玉皇大帝和各路神仙。锣、鼓、钹是指挥、增强戏舞节拍、突出人物性格和渲染傩堂气氛必备音乐道具,也是新晃傩戏“咚咚推”的标志性音乐道具。

(二)吹管乐器

新晃傩戏“咚咚推”使用的吹管乐器主要有牛角号和唢呐。牛角号在傩戏“咚咚推”中是人神交流、阴阳相通的工具。牛角多用天然生长的黄牛角或水牛角制作,将末端锯断凿空,安上合适的木制口哨而成。吹奏时,左手持吹嘴木管,喇叭口朝向身后,吹气发音,音色低沉深厚,音量较为洪大。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在傩堂法事中牛角是傩戏掌坛师的最主要道具。牛角可以说是傩的象征,只要一听到牛角吹响,就能想到傩戏。除了牛角号,唢呐也是傩戏“咚咚推”中伴奏乐器的一种。其管身用木制成,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所以也称喇叭。唢呐音色明亮,音量大,发音高亢、嘹亮。

(三)摇击体鸣乐器

师刀是傩戏“咚咚推”中最重要的摇击体鸣乐器,在傩戏“咚咚推”中是作法、驱鬼的法器。一般用钢或铁制,在刀柄上装饰若干个大圈,并在大圈上穿上铜钱,每个铜钱穿上几个小环,刀刃部两面刻上祭祀图腾或特殊符号。演奏时,奏者可执一刀或双刀,手握刀柄上下,左右晃动,使小环碰击刀背、大圈、铜钱或相互碰撞而哗哗作响,音色清脆响亮,即有“师刀一响,邪魔鬼怪胡乱跑”,傩戏也就开始了的说法。

二、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民族特点、象征意义、艺术风格

(一)民族特点

新晃侗族的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使其民族特点的表现在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首先,新晃傩戏“咚咚推”中的锣、鼓、钹在演唱仪式中主要承担的是伴奏功能,起到为演唱者提示速度节奏节拍等作用,集中反映了其在音乐功能上的实用性。其次,以吹管乐器牛角号为切入点。牛角号是瑶族人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每逢佳节喜庆丰收场合,瑶家人便欢聚在一起吹奏助兴,还常与铜鼓、瑶族大鼓、拉篥等乐器合奏。我们研究小组发现新晃傩戏“咚咚推”的演唱期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用于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人物康阜,村寨中若遭遇自然灾害则视情况进行演唱。演出时有时用到牛角号,吹奏时,左手持吹嘴木管,喇叭口朝向身后,吹气发音,音色低沉深厚,音量较为洪大,具有强烈的仪式感。牛角号不仅运用在节庆仪式上,在平时的婚嫁丧娶中也能使用,体现出牛角号在表演中的的实用性。在侗族“咚咚推”的表演形式中,牛角号是人神交流的桥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新晃傩戏“咚咚推”使用的音乐道具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模样,是由长久的历史文化洗礼(其中不乏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受当地农耕文化的深厚影响而形成,因此,研究小组将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民族特点概括为仪式性和实用性。

(二)象征意义

前文提到,是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它是巫傩文化的早期产物。作为一种亲民艺术,“咚咚推”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因此,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悠久深远的历史长河之中更是不可避免地穿上染了宗教色彩的纱衣。研究小组通过对“咚咚推”音乐道具——木鱼、师刀的研究,以小窥大揭开了这层纱衣下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象征意义:木鱼是用桃木刻空心而制成,原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乐器,在傩戏中常为掌坛师请神下马而用。而师刀是傩戏“咚咚推”中最重要的摇击体鸣乐器,在傩戏“咚咚推”中是作法、驱鬼的法器。师刀音色清脆响亮,更有师刀一响,邪魔鬼怪胡乱跑,傩戏也就开始了的说法。二者皆是用于仪式中祈求美好生活的。由此可见,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至少受到佛道二教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它们象征着百余年来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艺术风格

为了提炼出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艺术风格,研究小组从“咚咚推”具体使用的音乐道具锣、鼓、钹进行深入了解。 “咚咚推”中锣、鼓、钹三种打击乐器则主要为傩戏表演时演员“走位”敲击节奏,据研究小组考证,其节奏型大致如下图所示,具有稳定节奏的功能。

如图所示,“咚咚推”进行中的节奏型简单,甚至基本没有复杂节奏。因此可得出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具有沉稳、朴素的艺术风格。

三、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传承危机以及对其保护措施的建议

(一)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传承危机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代表着侗族传统文化——新晃傩戏“咚咚推”的音乐道具逐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发现,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正面临着传承危机:第一,遗存古老的道具和珍贵资料大部分流失。第二,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第三,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传承后继无人。

(二)对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保护措施的建议

第一,政府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保护的指导方针,建立相关部门,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号召艺术家和地方创作人员参与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复兴,做好传承和发展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工作。

第二,培养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表演与制作的传承人。我们可以请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学习记录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演奏和制作。鼓励和引导年轻人学习这一门技艺,积极肩负起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传承、发展重任。

第三,建造傩戏音乐道具博物馆。面对古老的民族艺术,许多人都不甚了解,自然不感兴趣。可以借助博物馆将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独特的魅力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吸引更多的群众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傩戏“咚咚推”的音乐道具,提高人们对傩戏的兴趣和关注度。

第四,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利用新晃得天独厚的自然與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将傩戏“咚咚推”的音乐道具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一些小巧精致的乐器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既可以促进音乐道具制作业的发展,又可以拉近与群众距离,使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我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城市工业化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湖南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是我们探索傩文化的重要桥梁,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它的价值。在此,研究小组呼吁更多的学者们重视并参与到对湖南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各方面研究中来,以此更好地促进湖南新晃傩戏“咚咚推”音乐道具的发展,并进一步开发其音乐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宋运超.傩腔与世俗音乐[M].长沙:湖南省戏曲研究所,1982:16-18.

[2]林思洋.湘西(南)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傩戏研究——以湖南省武冈市龙溪镇村落集群为例[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33(4):55-58.

[3]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8):14-16.

[4]陈建雄.试探湘西傩戏音乐的可塑性[M].长沙:湖南省戏曲研究所,1982:46-48.

[5]高洁,周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土家族傩戏为例[J].理论月刊,2013(3):8-11.

[6]苏珂.浅谈傩戏艺术及象征性对其传承演化的影响[J].学术探索,2012(9):22-24.

作者简介:文雅,衡阳师范学院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王爱红(1974—),文学硕士,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教学与研究、民族音乐学研究;刘斌:衡阳师范学院2015级音乐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