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彝尊是清初著名词人,亦是浙西词派的领军人物。著有词集《静志居琴趣》。他的闺怨词艳而不淫,哀而不伤,清新不俗,具有“雅正”之风格。本文就选取其词集中的两首闺怨词,来对其词作的这种独特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朱彝尊 《静志居琴趣》 闺怨词
本文选取一首小令与一首慢词来对这种风格进行说明,先来看一首小令《四和春》:
小小春情先漏泄,爱绾同心结。唤作莫
愁愁不绝,须未是,愁时节。
才学避人帘半揭,也解秋波瞥。篆缕难
烧心字灭,且拜了、初三月。①
这阙词在《瑶华集》等选本中有加了“闺情”题目的另一个版本。通读全词也可以明了作者所书的是待字闺中之小女娇憨可爱、天真活泼的姿态。首句直陈其事,不用曲笔,点明豆蔻年纪初怀心事,读者不禁起疑,究竟是何种“春情”?又是如何“漏泄”?
下句解开迷惑,“同心结”所蕴含之寓意已不言而喻。读前二句所写之内容,又结合名为“闺情”的词题,似乎正见到在融融春光里,情窦初开的少女倚在秀楼阑杆,或是匿于幽屏帷幌中,懵懂且认真之情态。下句笔锋一收,“愁不绝”三字似一缕袅袅茶烟漫过读者心头,使读者心下一惊,但春愁和着春光倒也绝配。所以不论是词中小女还是卷前读者,虽有愁却不悲。只因芳菲年华,春光摇荡,愁未入骨,只是浅愁。
下阙首二句继续刻画描写主人公。若说“小小春情”二句见其认真可爱,那么此二句则写出了小女的一丝风情与灵气。“帘半揭”见其欲拒还迎半推半就之羞涩,但“秋波瞥”却道尽了心事,似乎也可见盈盈秋波下的绵绵情意。正如崔莺莺遇着张生,杜丽娘遇着柳梦梅,这倏而一瞥下竟见着风云卷舒的前世今生。尾三句情渐回落,急走直下中仍一息尚存。“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初情难遂,且寄予一弯新月得以安慰。
这阙词似写的是朱彝尊与冯氏寿常初见时的情景,冯女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而朱彝尊长其六岁。《词则·闲情集》卷四云:“合上章皆写髫年情态。”(上章指《清平乐》一阙,似同时而作)写儿女之情之态不落媚俗,反倒灵动活泼,清新自然。用词用字亦不见狎邪,显得含蓄且雅致。
此类小令在该词集中比比皆是,丽词曼句也不在少数。如“一面船窗相并倚,看渌水,当时已露千金意。”又如“庭前种尽相思木,机中织就相思曲。相思曲,看朱成碧,视丹如绿。”下举一例风致宛然不同的《金缕曲》:
枕上闲商略。记全家、元夜看灯,小楼帘幕。暗里横梯听点屐,知是潜回香阁。险把个玉清追着。径仄春衣风渐逼,惹钗横、翠凤都惊落。三里雾,旋迷却。星桥路返填河鹊。算天孙已嫁经年,夜情难度。走近合欢床上坐,谁料香含红萼。又两暑三霜分索。绿叶清阴看总好,也不须频悔当时错。且莫负,晓云约。②
首句便极低沉哀婉,似作者午夜梦回之时忆起往事里的惊鸿照影。下三句开始叙事,但叙事中也带着作者流连于彼时情景里的深情。“元夜看灯”与“小楼帘幕”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作者引出后者之静态,就可以得知作者并非要具体写元夜花市灯如昼之景象,孑然独立于此番热闹之外的“小楼”才是作者真正情系之处。下四句所写之景极富风趣。作者在众人赏灯之时避开,独自踱步至小楼,就听得暗里有人走过楼梯的声音。一个“暗”字点明作者在暗处,也写出了周遭环境之幽静,一个“点”字不仅突出了那人上楼梯之声响,更让读者联想到那响声背后的款款之态。作者知是冯女归来,不禁欣喜,一个“潜”字惟妙惟肖。这里自然想起老杜诗中描写春雨的名句,读者自可暗想一少女“潜回香阁”之娇态。目睹着意中人的此种举动,作者也不忘戏谑一番,竟称她为逐玉清之人。玉清为道家三清境之一,也有仙道、天空或宫殿之意。此句耐人寻味,这里的“玉清”究竟何指?私以为这里的“玉清”指那夜玉宇澄澈的天空。因这阙词追述的是上元佳节日的情景,而月悬中夜,月朗风清确是那夜的惯有风景。那么作者为何又说冯女是追逐“玉清”之人呢?这里又涉及“玉清”更为深层的含义,那就是暗指品格高洁。冯女独上香阁之形态让人遥想到“西北有高楼”一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高贵且矜持,端庄而美好。若把这一形象与“玉清”之品格高洁之意联系来看,就不难发现作者曲笔的深意,即称赞冯女之高贵端庄的品格。下三句笔锋又一转,料峭春风渐起,打破了这平静而澄明的景色,也吹散了冯女的金钗翠凤。这一突然的转折又让人感到迷惑,作者又为何要打破这一静姝美好的形象,反而写其有些狼狈的样子呢?这似乎难解,但若联系上片尾二句与整个上片不难发现,作者此时是在追忆往事,而“三里雾,旋迷却”却让此时所发生的一切笼罩在一层轻烟淡雾之下,这让读者难分虚实,真假莫辨。笔者以为这是作者有意之宕开一笔的写法,作者想要由追忆回到现实,便有意通过冯女狼狈之态写出自己怆然暗惊之感。尾二句的迷离之象也一定程度上调和了这一转折的突兀感。
下片换头,作者由追忆回到现实。冯女已然嫁作他人妇,一别经年,物是人非。“走近合欢床上坐,谁料香含红萼。又两暑三霜分索。”此三句虽系平常话语,却浅淡有致,读罢不禁令人神伤。作者不明写自己对冯女已嫁一事的伤感,只是写寒来暑往,岁岁年年,旦在合欢床上坐罢,便思起当年的“小楼帘幕”,此等缠绵婉曲,着实沉痛。但作者偏不允许自己困于这种消极的沉痛中,下三句便笔意上扬,“绿叶清阴”给人以轻快悠然之感,作者也正是想在这一番情景中,暂忘却当时一段彩云易散琉璃碎的情愫。末尾二句似与起五字遥相呼应,均从正面写就。作者在枕上忆起一段往事,而今又在晓云淡月里自聊以舒怀,其间虽感伤却不囿于感伤,情绪起起落落,似縠皱波纹层层叠叠,真可谓循回往复,一唱三叹。
注释:
①②(清)朱彝尊:《朱彝尊词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第25页。
参考文献:
[1][清]朱彝尊,著.屈兴国,袁李来,校点.朱彝尊词集[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09).
[2]叶嘉莹.清词丛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04).
[3][清]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4]唐圭璋.宋词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清]朱彝尊,汪森.词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李华.宋词三百首详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宗昕玮,女,山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