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懋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管理改革也日益頻繁,决定的做出、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利益。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学校出台的一些政策一旦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对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听证制度是一项体现公正的制度,作为一种救济体系,引入高校学生管理中对大学生权利的维护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引入听证制度的必要性
维护学生权益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作为管理相对人的学生的权益应当得到充分保证。高校出台相关政策以及发布某项决定往往是单方面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而权利容易受到损害。听证制度的引入为行政权力的行使设立了严格的程序,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拥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自身权益得到极大维护。
推进依法治校的需要。依法治校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形式之一,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是学校管理走法制化路线的体现。通过引入听证制度,充分发挥管理相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听取受教育者的意见,能够促使高校制定更为行之有效的科学、合法、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加强学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监督,预防并减少权力的滥用,促使高校在做出涉及学生重大权益决定时保证公正性。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和谐校园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在教育领域的表现。通过听证制度的引入,一方面,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公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听证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身权益。这样,学生会更加易于接受学校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关决定,从而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减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2 听证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具体实施中的不足
听证应用范围局限。从目前高校已经建立的学生管理听证制度来看,听证制度的应用范围比较局限,大多针对的是学生个别具体的行政行为如对学生做出处分等。而学校的内部管理规定和学校欲实施的重大管理举措等听证使用的不多。同时,学生参与听证没有一个明确范围。现在的高校管理制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在校学生对于什么事项可以参与听证,学生参与存在内容少、层次低、程度浅和方式简单等弊端。
听证程序不完善。由于高校引入听证制度进行学生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其程序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制度不完善,高校未出台相关听证规定。事前准备不充分,事前告知不及时,时间、地点通知不到位等。形式不规范,多是临时性的座谈会等,学生参与度不高。听证制度的监督和救济机制不健全。
听证结果效力不够。一方面,听证结果对高校的决策起不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另一方面,听证笔录缺乏法律效力。听证笔录中记录的相关内容应当体现在高校的决定制定中或成为相对人事后救济的凭证。但是,当前高校对于是否采纳听证笔录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听证笔录不具有法律效力,得不到重视。
3 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中听证制度的对策
扩大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高校学生管理涉及很多方面,针对听证制度在高校管理中应用范围局限和不明确的不足,必须明确听证制度的适用和参与范围。针对高校管理的特点,听证涉及的范围有针对学生奖惩的听证、针对学校重大事项的听证、针对学校出台相关规章制度的听证。学校在制定关系学生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应当进行听证,严格遵守公平原则,听取学生的声音和建议,使规章制度的制定科学合理。
完善和规范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听证的效力,为了使听证制度能够在高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严格规范听证程序。完善听证程序的制度规定;做好听证事前准备,做好事先告知工作和规范听证主持人及参与人的选择;规范听证的举行,听证的形式应当正式且公开,涉及学校秘密、个人隐私等事项除外;健全听证制度的监督和救济机制,听证会召开之前应当进行公示,由学生和学校专门负责人员进行监督,实施反馈机制。
确立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当相对人权利受到侵害时,听证笔录应该能够作为法律依据来支持相对人的救济程序;或者当高校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时,听证笔录的内容应当作为效力要件进行考虑,充分重视听证笔录记录的内容,这样才能确保听证结果的效力,才能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以及参与听证的能力。培养法治意识。首先,学生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听证方面的相关法律;其次,高校组织学生观看法治主题影片、学习相关讲话或事迹;最后,组织学生亲自体验,参加法治相关的实践,如普法活动等。培养参与听证的能力。一方面,学习与听证有关的法律规定,熟知听证程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听证会”的形式进行体会演练,或者通过多次参加听证会的旁听来逐渐培养自己的听证能力。
高校引入听证制度这一举措是我国听证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的应用,将听证制度引入高校学生管理中去有其必要性。但是高校在具体运用这一制度过程中必须克服如听证范围局限、程序不完善以及效力不足等弊端,切实将这一制度恰当运用以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并为和谐校园建设奠定基础,促进学生与学校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