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作业作为教学成果的一种反馈,可以帮助教学从业者了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教学的进程和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之外,并且不会因为受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一直以来,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这种学习方式不但使学生身心疲惫,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也要关注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只有把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可行性融于一体,这样就能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中解放出来,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1 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富于弹性选择。
目前,学生的课后作业量相对过重,过滥,水份较多。各种辅导书、复习资料纷至沓来,把学生们搞得晕头转向,这样就造成目标不明确,重点抓不住,难点没解决;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难度不一,所以课后作业所用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有的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难度偏高,造成学习渐失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多梯级的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度衡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作业应自主而灵动,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富于弹性的选择。设计适合不同基础学生需要的多层次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
新课程理念让我们认识到教学应该从专制走向民主,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们的有效的作业设计也应该如此。“要求统一,答案唯一”的作业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应该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能让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创造与实践等各方面元素得到开发与培养。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程度的學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2 作业设计要富有趣味性
每个天真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个人爱好是广泛的,以这些爱好,兴趣为背景来设计作业,以“闯关游戏”“逛超市”等不同的形式来进行作业设计,这样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去接受知识。
3 作业设计要有开放性
传统的作业是封闭的,死板的,长期以来以简单机械的重复抄写与低效的模仿训练为主,这样,学生在重复的机械劳动中渐渐磨耗了对作业的热情。有效的作业应该是开放的,以师生共同建构、以课程的新知识为基础,作业内容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涉及,作业形式从耳听名曲、眼观美景、诵读诗文、关注热点、议论国事拓展,作业形式从口头到书面,从书画到音频,从文字到操作,从实物到报告创新。开放,使作业资源更加丰盛;开放,使作业的建构更加丰盈;开放,使作业的效度更加丰满。比如:学完一节课,让学生课下去搜集资料,去讨论,这其实是一个整理资料又锻炼自己能力的过程,这种形式既没有抄也没有写,就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能力,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机械操作。
4 作业设计要设置家长合作型作业
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比如学完《小小的船》一课,让学生回去后,晚上请家长带他们到外面欣赏天空中的明月。让家长参与进来一起体验月夜的感觉。再比如设计一些“我和妈妈比默字”、“我和爸爸妈妈比书法”等作业。。在这种具有亲情的环境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一份作业完成后对低年级而言不能产生厌烦情绪,最后的作业评价页很重要,根据自己的作业情况获得相应的奖励,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将会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让其体验到一种成就感。比如可以如下设计:
总之,在作业设计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必然会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从中获得较为准确、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增进与学生思想感情交流,实现更加有效地教学。
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以上这些作业的设计,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作业质量大大提高,而且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
作业,可以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作为他们的享受。我们老师要敢于创新,敢于思考,敢于实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有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张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