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英
[摘 要] 畲族是福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精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畲族服饰融入福建省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既能够丰富专业教学课堂,也能够让畲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对保护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探究成为摆在该省服装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 键 词] 畲族非遗服饰;中职服装专业;保护;传承;有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07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因此,现在的中职教学课堂需要不断丰富,让更多的元素、更多的理念、更多的思维融进来,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顺应社会的要求。对我校服装专业教学来说,畲族非遗服饰就是一个大宝藏。
畲族是我国人口相对比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生活在福建、浙江、江西等一带。畲族虽然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但畲族服饰却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传统的畲族服饰可谓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中记录着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畲族非遗服饰传承教学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一能够起到广种薄收,储备传承力量与人员的作用,二能够起到丰富专业教学课堂内涵、开拓学生眼界的作用。这对畲族非遗服饰的保护和传承作用都是巨大的。
一、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意义
畲族作为聚居在本省的少数民族,当地学生有所了解。比起课本中的理论讲述以及带有距离感的事例,畲族服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将畲族服饰融入专业课堂,对专业教学和学生的成长都有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畲族服饰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民族文化的载体。对畲族服饰的探索研究,就是对畲族历史文化的学习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挖掘过程。中职学生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这些文化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和自豪感,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现在的学生对文化的了解缺少感知,他们觉得学习服装专业没有优势和竞争力,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信心,学习的动力比较薄弱。畲族服饰是他们见过的少有的服饰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能够在畲族服饰中挖掘很多文化内容,用于服装设计,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激发。他们不止一次地表示,这些服装这么了不起,原来我们所生活的省份有这样的宝藏。文化自信的建立让他们的学习更有信心。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理论知识的灌输以及缺乏实践的机会,致使很多服装专业的学生形成只注重主观性,而忽视客观性存在的思维习惯。他们一度认为服装设计是主观性的表达。畲族服饰是在长期适应当时生存环境的条件下产生的。比如,畲族凤凰装的款式和版型设计都是当时环境的产物。这些特点都是对当时社会环境与风俗习惯的反映。
在不断的解读与借鉴中,学生能够清楚地感知,服装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好看,还要强调实用,还要结合受众的文化认同。这样生动的事例能够给予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并且能够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对他们终生都是受益的。
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在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很多精髓是需要我们消化吸收,且为我们所用。服装设计的最后比拼是文化实力的较量。尤其是近年来的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品牌服饰乐于吸收运用民族元素,民族民间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时尚设计的重要资源,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三)有利于畲族服饰的发展与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因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荣誉,也是警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地利用,方能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福建作为服装之乡,是国内名列前茅的服装生产基地,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中职学生将来会是此领域的中坚力量,将畲族服饰融入中职服装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消化、吸收,能够让更多的畲族服饰元素出现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从而得到传承与发展。
在今天,保护文化遗产已然成为普遍共识,但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我们正在和将要带进当下社会文化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传承实践,将畲族服饰融入中职课堂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二、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畲族服饰融入中职服裝专业教学意义重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益处。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中还是有很多困难,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重视。
(一)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对畲族非遗服饰的关注是近年来的事情,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对畲族服饰也是一知半解,对畲族服饰的讲解无法深入。而专业的研究者也仅仅注重挖掘畲族服饰的文化意义,而缺乏对教育意义的研究。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参与了相关的培训,并且在网络上、书籍上搜集资料,由于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内容都是通过语言表述的,需要实地考察,资料很少,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鉴于目前的状况,找到合适的师资力量成为一个难题,从而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实用的教材
将畲族服饰融入课堂教学,不能够凭借一时兴起,也不能是零碎知识的穿插和资料的堆积。要成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认知的多元化课程必须有实用的教材,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工具。尤其是畲族服饰因为区域的间隔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更是为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没有形成系统的讲述,让学生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
(三)缺乏合理的课时安排
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畲族非遗服装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但是紧张的课时安排让畲族服饰的融入变成了形式。大多数情况下的讲授都是蜻蜓点水式的,资料展示形式的讲授,学生无法形成直观感受和全面认识。而且畲族服装内容的生硬加入挤占了课堂时间,加重了学习负担,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负面情绪。教学效果与预想背道而驰,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中职服装专业的策略与方法
针对畲族非遗服饰融入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总结,并借鉴了其他地区非遗项目与教学相融的经验,有如下幾点认识和建议。
(一)建立相关知识专业水准的师资队伍
专业水准要求教师对畲族服饰有全面的了解,并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现在文化部非常重视非遗传承的培训,每年有一定的机会教师可以参与,学校应及时把握机会,采用“送出去”的培养模式,送专业教师出去培训学习、实地考察、提高眼界,从而提高师资相关专业水平。
同时,学校要广开思路,吸纳新的人才。要在畲族文化的研究者、畲族服饰非遗继承人中物色合适人选。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形成畲族服饰研究者和学校教师的搭班项目教学。尤其是对资料的甄别,从不同视角考究与审视,能够更加科学、更加实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编写实用的教材迫在眉睫
现行的教育制度强调对教材的开发和补充,如校本教材的开发。畲族主要是生活在福建、浙江、江西等这些地区,畲族服饰也是这些地区都在关注的教学资源。江浙一带对畲族非遗服饰的传承教育比较好,甚至举行一年一度的“畲族服饰设计大赛”。鉴于这些情况,应该打破区域限制,与这些区域的兄弟院校积极配合,共同开发教材。这样既能解决资料少、人员少、资金少的困难,又有利于从整体上了解畲族服饰,相互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
(三)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对畲族服饰的研究,不一定要占用课堂时间,而是要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渗透到教学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系统的梳理不应囿于课堂,而要放逐在广阔的空间中。
畲族服饰如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科研部门、教育部门等都给予重视,各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做出了努力,单纯依靠教师的力量是相当薄弱的。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各种平台,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如政府搭建的畲族文化平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建立的个人工作室以及相关的产业项目,都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畲族服饰博物馆,让学生自己感受;可以现场观看畲族服饰的现场展示与制作过程;可以将畲族服饰研究作为一项社会实践课题;可以作为作文素材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观点,从而融入文化课的教学中。当然,也可以融入学生的社团活动与文艺表演等活动中。学生也不应该成为接受者,而应该作为探索者和感受者,更好地融入畲族文化服饰的实践中。
畲族服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其保护和发展,意义是相当深远的。而将畲族服饰融入中职服装教学,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也是相当有利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畲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继承者,因此两者的结合相融是畲族服装走向新辉煌的有效路径,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探究的课题。当然,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需要我们教师投入精力与时间,更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娟,汪洋.文化生态观照下的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剖析 [J].包装世界,2012(6).
[2]何向华,康家玉.解读传统文化对于中职教学管理的作用 [J].网友世界,2013(24).
[3]张兵.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