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初探

2019-06-11 11:17宋研研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3期
关键词:意境意象诗歌

宋研研

[摘           要]  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必须先分析组成诗歌意境的小意象,再理解分析大意境。引导学生走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小处着眼,采用还原形象,挖掘“背景材料”的方法进行教学。

[关    键   词]  诗歌;教学;能力;意境;意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032-02

在中职语文课本中诗歌所占的比例很大,它是和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并列存在于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学形式,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教,学生如何学?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打破以前诗歌教学中语意的多层面,如语音的美感、句式交叉错位和跳跃入手的常规教学法,在不忽视这些的同时,探讨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分析诗歌,才能既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及收获。

一、情景诗的“小、大法则”

“小”指的是小意象,“大”指的是大意境。中职语文课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情景交融的作品,所谓情景交融也就是作者把外在的景物和内在的情感相互融和,相互转化,达到融情入景、物我两化的境地。这样的诗歌佳作,既有诗情的亲切抒发,又有画意的动人展示,能够勾勒点染一个意境。要想把这样的作品讲好,就必须引导学生走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最终才能达到理解欣赏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呢?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先从小处着眼,也就是必须先分析组成诗歌意境的小意象,再理解分析大意境。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意象和意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所以要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就必须从小意象开始。怎样分析小意象呢?我们必须首先找出小意象,诗歌并不是所有的语词都是小意象,只有那种既具备了物象特征(客观外物特征),又具备了心象特征(作者主观情感)的小的情感载体才是意象。如雪莱的《西风歌》中“西风”“残叶”“种子”等,它们既是客观外物,又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感情,所以它们才是作者所选择的意象。找出意象以后,我们还要理解意象的意义,所谓意义是指它本身的意义以及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是很重要的,只有抓住了它们,我们才能参悟诗歌蕴含的深意。比如“种子”在《西风歌》中它已不单纯是自然界中的“种子”,在这里作者已把它象征为“新生的革命力量”了。小意象的意义明白了,大意境的分析自然就容易多了。比如我们讲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这里作者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意象,这些小意象相互作用、联结就形成了“秋思”大意境:叶落枝残的老树、纠结缠绕老树的枯萎的藤蔓、暮色里归巢聒噪的乌鸦、瘦骨嶙峋的老马……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先破译了这些老朽的、昏暗的、荒凉的小意象,才能体会那个荒凉破败的暮秋时节所点染的那种浓重悲凉的气氛,感触天涯游子的那种疲劳、困顿、孤独抑郁的情怀,才能够水到渠成地使学生体验具有美学价值和认识功能的“秋思”的意境。

从分析小意象这个整体着手,抓住文眼,到理解大意境这个整体,抓住题眼,这实际上也是利用知觉的整体性,帮助学生独立感知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欣赏理解诗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白了诗歌的特点,为写作打下基础。从分析小意象着手到理解大意境,这可以说是讲解情景交融类诗歌的较好方法,但诗歌反映生活的方式并非如此单一,对偏重叙事抒情的我们又该另当别论,文无定法,教也无定法。

二、抒情诗的“还原法则”

中职《语文》课本中除了《西风歌》《再别康桥》等情景交融的作品外,还有一些篇章是属于偏重抒情的。讲解这些篇章时,我们应该采用还原形象的方法,通过挖掘背景材料使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让读者得以体验。诗歌在反映生活时,使用和选择形象可以说是它的突出特点,情景交融的诗篇、形象大都很明显,而偏重抒情的篇章形象往往躲在情感的背后,具有隐蔽性。这样,在讲解时,我们就该把隐蔽的形象找出来进行分析还原,看看它到底指谁?指的是什么?待这个形象得以确定所指之后,我们的欣赏之箭也就有了靶子了。为了分析这一形象,下一步我们就该围绕这一形象找一些背景材料作补充。这个背景材料一是指介绍作者自身的有关材料,因为有的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二是指当时社会的背景材料。这样做了全面了解之后,我们自然就可以体会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了。比如莱蒙托夫的《浮云》,作者在诗篇中用“浮云”这一形象自喻,通过“浮云”和自己身世中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寄托抒发自己的情感。经过分析,我们把形象还原出之后,就可以挖掘莱蒙托夫自身的背景材料了。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了诗人在那个时代的坎坷经历,形象和材料相互对照后,我们对作品的分析欣赏也就不成问题了。中职《语文》课本中选取了许多类似的篇章如《自嘲》《自题小像》《硕鼠》《伐檀》等。这些偏重抒情的诗篇大都可以采用这一“还原法则”来进行教学。这样我们就把作品的抒情基调推向了高峰。

三、叙事诗的“小说法则”

中职《语文》课本中还有一些诗篇的叙事诗,对这类诗篇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分析欣赏呢?在讲解这类诗歌时采用了一种方法,就是用分析短篇小说的方法来分析叙事诗。因为叙事诗大都已具备了短篇小说的特点,有人物、情节、环境等。只是在叙述时用了诗歌语言,句式短小、凝练、音韵铿锵等。所以在讲解这一部分作品时,我们除了欣赏诗歌语言特点外,分析内容时完全可以运用分析短篇小说的方法进行分析,如情节曲折与否、环境描写有什么特征及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等。比如课本中的《王贵与李香香》,在这首叙事诗里,主要人物王贵、李香香的性格特征明显,也有围绕爱情发展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诗歌中也有特定的环境描写。在讲解时我们完全可以按短篇小说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基本要求来讲。课本中还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西去列车的窗口》《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这些诗篇都属于叙事型的诗,在分析时我們就可以用这种“小说法则”来分析。

四、感怀诗的“情感法则”

诗歌是中华民族千年来对语言的浓缩,其所存有的节奏无不传达着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常言说“三分诗歌七分读,七分品读情感出”,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要反复阅读,好的文章值得细细品味。因此,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够了解其妙处,体会其情感。我国诗歌通过四种声调读起来抑扬顿挫,叠音词读起来声情并茂,对偶句十分押韵、和谐,这些因素的组合使诗歌独有节奏美及押韵美,更能表达出诗歌的不同情感。并且诵读诗歌能够带动多种感官一同运动,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领悟诗歌主旨,了解其中含义,学生应当做到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体会情感。

中职《语文》课本中还有一些感怀诗,对此类诗歌应该如何鉴赏?我们可以使用情感法则进行合理鉴赏。如李白所作的《将进酒》,在此作品中完美地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不仅孤高自傲,在经历波折后依旧纵情享乐。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大多数都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极富热情,在《将进酒》中他在开篇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句写出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十分壮阔,但这是李白想象出来的,他将时光比喻成黄河水,“不复回”写出了时光流逝,如同江河之水流入大海之中一去无回。接着又写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在此感叹到人生易老,怀才不遇,利用两组排比句写出了李白式悲哀之情:悲而壮,哀而不伤,愤慨而豪放。

又比如在学习《声声慢》时,在讲授完具体含义后,可以为学生播放濮存昕的朗读视频,让学生按照其语调进行试读,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与韵味,感受李清照在创作时的情感。《声声慢》在利用七对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为开篇,在学生阅读此句时,应感受三种韵味,第一种是感受叠词的节奏美与声调美;第二种是叠词的重复抒发了是人的凄切悲苦之情;第三种是叠词短促,读来起较为抑郁,表达了李清照当时寂寞空虚、极其悲凉孤苦的情感。通过对其反复诵读,能够感受到李清照的真实处理与心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诗时不是要理智的理解,更多的是要深切体会,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就能够将文章内容理解通透,进而转变成阅读者自身的东西,此种境界难能可贵。”所以在鉴赏诗歌时,怎样才能对诗歌有更深的认识?在学习《再别康桥》一文时,诗人是抱以怎样的情感来写的?这就要对其写作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此首诗歌是徐志摩在1928年从英国回到中国的轮船上所作。“康桥”可谓是徐志摩的精神故乡,因为他一直沉浸于英式文明之中,那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另外,此首诗歌诗人与一般离别诗写法不同,他告别的不是人,而是西边的云彩。诗歌开端写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此句抒发了诗人感觉自己如同一片流云,没有形状,飘过后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他能够自由地舒展。而且在徐志摩的心中,他的康桥也是如梦似幻,十分美好,但是也容易破碎。并且在此首诗歌中,运用了“金柳”“星辉”等意象来描写康桥的景观之美以及自身对康桥的眷恋。通过反复的阅读,能够让人感受到诗人正在与其理想进行不舍的道别,其中蕴含的那份深情与静谧,仿佛怕惊扰到心中的夢,十分巧妙地展露了徐志摩因再无“康桥”而感到无限悲伤的情怀。对这种包含浓重情感的感怀式诗歌,只有多加诵读,细细品味,才能够体味诗人每句话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总之,通过对几种类型诗歌的分析、讲解利用了相应的法则,在这种比较独特的文体教学方法的改进过程中,自然地也渗透了学法。通过这样艺术性的讲解,学生也就真正明白了诗歌艺术的特点,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如果从心理学上分析,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花季般的年龄,他们激情澎湃、有美丽的忧愁与浪漫的遐思,集激情和幻想于一体的诗可以说是最适合他们宣泄自己的人生体验了。诗钟情于青年人,青年人钟情于诗。所以为了更好地带领他们走进文学的殿堂,培养更多的文学新人,我们从诗歌教学上找一个契机和突破口可以说是恰当的和必要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如何打破常规,艺术地加以改进,这不但能使我们把文字的诗歌变成课堂上声情并茂、情趣盎然的欣赏课,也能使我们的欣赏课再化为文学园地上优美动人的诗篇!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基础模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意境意象诗歌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七月诗歌
来自林间的风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