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复彩
我手头有些事,预备去一趟山上。这时就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他说今天天气很好,问我是否有出去走走的打算。当听说我要去的地方时,朋友说,那我们一起去好吗,顺便想去你的老家大通看看。
我们在九华半山甘露寺逗留了约一个时辰,接下来,我去办事,他参拜自己感兴趣的寺庙,各个圆满。第二日午后下山,由青阳拐道铜陵,直往大通。
进入大通老街,朋友的相机就开始忙碌了,那条湿滑的石板路,石板路两旁破旧的店铺,那些守着店铺过着平淡日月的大通人,此刻都成了他相机的猎物。对于这条让他如此感兴趣的故街,我已没有太多的新鲜,况且年前刚刚来过。但像每次来时一样,温暖的感觉总是油然而生,那是一种积习的、回到童年时光的温暖。怀旧,是我这个年龄人时常而必然的情绪吧。班固《西都赋》有“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的句子。怀旧既是徒然的感叹,也是人对生命消逝的某种打理。卢梭说,怀旧能让人回归善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怀旧是一种哲学。怀旧之情人皆有之,不論身份,也不论长幼。
朋友钻进一家理发店,就再也不肯出来。
那是一家有着70年历史的理发店,也是当年镇上唯一的国营理发店。四开的玻璃门面像这街道上所有的店铺一样已经破旧,但门楣上“大通理发店”字样却依然清晰,那两棵法国梧桐树已经很粗了。虽是冬天,巨大的树冠仍将整个理发店以及毗连的几家店铺罩得严严实实。春节刚过,店里有点冷清,只有陈师傅在给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剪头。孩子的爷爷看看我,我也看看他,彼此似乎都有些面熟,但却叫不出名字。朋友的徕卡相机在不停地响着,应和着相机的咔咔之声,我茫然地站在那里,打量着这家比我老得多的理发店:贴着墙面的两排镜框,那一溜十来张笨重的转椅,乃至台子上那一个个布满油腻的工具箱子……时光荏苒,与之相生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唯独这家理发店一直就停留在上世纪之初。锈迹斑斑的镜子里映现着我的白发。我知道,这面比我还要年长的镜子曾映现过我的童年和青年,现在,当我重新站在这面老镜子前时,那曾经的一切竟恍如隔世。
理发店就像一个苍苍老者,它见证着大通的历史,也见证着我的一段曲折人生。
9岁之前,我每月一次的顶上活动都是在剃头挑子上完成。为了更加便宜,父母强迫我必须理那种彻底干净的和尚头。那时候,我是多么羡慕那些比我大些的孩子,羡慕他们不必坐在剃头挑子上,由那个驮背老头喷着满嘴的蒜味,将油腻腻的推子在头上胡乱地游走着。有一次,我拿着父亲给我的一角钱,径直走到这家理发店,硬着嗓子对师傅说:“理发。”意外的是,那次的越轨并未受到责罚。从那以后,我告别了和尚头,我也得以效法那些比我年长的孩子,得意之时,便将头潇洒地一甩,将耷拉到额上的长发甩到头顶。那一刻,感觉自己真的大了。
外出工作后,我在大通理发的次数就少了。那一年十月,得到父亲病危的消息,我立即赶回大通。弥留之际,父亲摸着我的头说:“你头也不剃。”这是父亲每次和我见面时必说的话,也是几十年来寡言的父亲对儿子关切的唯一表达。我知道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对我说这话了,趁着父亲尚未咽气,我一口气跑到下街头的这家理发店。
父亲逝去30年了,父亲去后,除了清明或冬至,平常日子,我很少再回到这条石板路上,也再没有走进这家童年的理发店。
在陈师傅细密的剪刀声中,我静静地打量着这间破旧的理发店。里间洗头的位置,悬空处曾有一张马粪纸做的巨大的扇子,一整个夏天,小学徒就站在那里,不停地扯着一根绳子。壁角的茶炉上坐着茶炊,不论冬夏,茶炊里总是咝咝地冒着热气。一年四季,理发店里总是坐满了人,理发的或不理发的。热衷于争论的大通人总是热衷于一切与自己相干或不相干的事情:不断轮回的政治运动、时局的变化、坊间趣闻,乃至家长里短,处在繁华地段的理发店总是敏感的大通人最感兴趣的一个所在。
趁着朋友意犹未尽,我在转椅上坐了下来。梆硬的转椅一如30年前,但我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我知道,所有逝去的都已逝去,我生命的光盘再也无法切回30年前。我问陈师傅是否认识我,陈师傅打量着我,漠然地摇了摇头。但我却知道,陈师傅是我的邻居。很多年前,还是少年的陈师傅从江北来到镇上当学徒,成家后的陈师傅就住在池塘河边的一间草屋里。每次我去上学,或者成年后沿着池塘河那条狭窄的河埂散步,都必定经过他的门口。陈师傅或许真的认不出我了,但一直在打量我的那孩子爷爷却叫着我的名字。记忆之门同时打开,我们说着一起去牌坊头砍柴的经历,说某一个夏天青通河里的一次险境。我握着这个比我小两岁的兄弟的手说,什么时候,我们再上一次牌坊头,再下一次青通河如何?他说,好啊好啊。我们用老大通话相互招呼着,就像许多年前曾经有过的某一次约定。
我没有见到时常给我理发的方师傅,如果健在,老人家该有80多岁了吧,而眼前的陈师傅也已70好几。同这条老街一样,破旧的理发店已是气息衰微。除了老人,以及如我等怀旧的文人,很少有人再走进这家理发店。但成住坏空,不过是一个轮回。一切逝去的都将逝去,就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