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保护传承创新擦亮花溪非遗名片

2019-06-11 23:16陈会芬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创新

【摘要】花溪区立足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将非遗工作与全域文化旅游创新区创建一体规划、协同推进,实施资源抢救、技艺培训、设施建设、文创衍发四大工程,形成了个性鲜明并富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關键词】非遗;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花溪区紧紧围绕创建全域文化旅游创新区工作,以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为切入点,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搭建非遗传习、媒体宣传、科技创新和市场推广四大平台,做到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方面独辟蹊径。

一、改革创新原因

(一)创新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把握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发展,才能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生产力”。

(二)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

花溪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数量逐年递增,但经费总量较少,特别是部分传承较困难、濒危程度较高的非遗项目因缺乏资金的引导扶持,生存状况堪忧。受现代文化影响,大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传统非遗项目难以为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比如,高坡苗族银饰制作工艺面临传承人年事已高且无传承场所开展传习活动困境,孟关苗族猴鼓舞原传承队伍已无传承人组织传习活动,榜郎古歌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必须立足保护传承创新。

二、具体做法

(一)“两个”抓手实现制度创新

1.以科学化建设为目标,构建非遗制度体系

2005年始开展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保护传承等一系列工作,通过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国家、省、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形成了省、市、区、乡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使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发。

2.以分级管理为目标,构建非遗保护体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聘任花溪区9个乡镇、18个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员并签订《文化遗产信息员责任书》,每月反馈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采取动态保护与静态保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每年对辖区内文化遗产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三个”载体实现展示创新

1.建立传习基地,构建非遗新窗口

2016年,在全省率先利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岩慈云寺,建立花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及多媒体等方式,对花溪区传统民俗、技艺等进行展示展演及培训传承,得到国家、省、市上级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2017年,在高坡乡云顶村云顶草原景区内建立高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基地占地面380平方米,主要通过展览、展演、交流、研讨活动的等形式,围绕高坡乡苗族射背牌、高坡苗族芦笙制作、高坡苗族跳场等非遗名录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向游客展示了高坡乡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开展“非遗进校园”,鼓励活态传承

抓住非遗保护“人”的关键,寻找和打造新非遗传承者、保护者和传播者。立足非遗植根童心,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自2015年以来,持续开展花溪苗绣技艺、孟关苗族猴鼓舞、剪纸、木叶吹奏等项目进校园活动,传承授艺600余人,增强了青少年的非遗文化保护意识。

3.利用媒体宣传,提升非遗传承深度及广度

利用专题记录片、《美丽乡村快乐行》、深圳文博会展演、CCTV-7《乡土》栏目、“全国看贵州”、香港专题展、青岩“赶年”活动、文化遗产日等方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编辑出版《花溪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展现花溪民族个性浓郁、历史积淀深厚、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宣传中秉持传统、强调原味、突出个性,对高坡苗族“射背牌”民俗活动采取“幻影成像模式”进行保护和宣传,同时积极针对该项目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在全市范围内开创先河。

(三)“四条”路径实现传承创新

1.利用非遗传习基地开展各类非遗传承、展演活动

2017年至今,借助省文化厅专项资金在青岩慈云寺开展以“花溪苗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48场)、传承(48场)、培训(4场)、分享(48场)、研讨(2次)、非遗进校园(8次)等活动,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拓了新思路。2018年,利用高坡非遗传习基地积极开展高坡苗族特色文化展示、交流、宣传等工作,实现“文化企业+非遗传承人”项目的有效结合,通过开展苗族“四月八”活动,在宣传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民族活动的充分互动,参与互动游客万余人次。

2.通过建立民间传统作坊,带动非遗活态传承

先后完成青岩玫瑰糖作坊、青岩龙井“酒坊”“染坊”等作坊的提升和建设,抢救性开展高坡苗族银饰作坊建设,将作坊提升改造为集展示、体验及购物为一体传统作坊,实现了“文化企业+非遗传承人”项目的有效结合。

3.依托项目建立工作室,实现非遗项目有效传承

2016年以来,先后建立芦笙制作工作室、布依族纸染绣传承人工作室、苗家梳艺工作室。充分利用板桥艺术村兰妈妈多彩衣妆博物馆等文化阵地,以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基础,通过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树立公众文化传承意识,动态传播民间优秀文化,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

4.加速非遗数据库及网络共享平台搭建

开展花溪区数据库采集工作,对镇山布依族特色文化、高坡敲牛祭祖、布依族纸染绣、青岩玫瑰糖制作技艺、青岩糕粑稀饭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数据采集,运用数字技术对花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带动全区非遗数字化转换、数据存储、资源共建共享等工作。

三、改革创新成效

(一)文化活动带动脱贫攻坚

利用青岩主游线开展舞龙、地戏、布依古歌、芦笙舞、花灯戏等文化活动,在慈云寺内开展花溪苗绣、芦笙制作、打辫子等传承活动,让广大群众、游客近距离体会花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了大众参与非遗、了解非遗、感知非遗、热爱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利用慈云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高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丰富多彩的传习动动,在宣传花溪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的旅游收入。2016年以来,青岩及高坡的旅游人数每年400余万,在带动本地居民就业的同时提高了居民收入。

(二)非遗保护带动产业发展

2016年以来,在青岩镇龙井村建立布依族“酒坊”“染坊”,在慈云寺、高坡非遗传习基地内开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展示、展演、分享、交流、培训等活动,使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生活、普惠民众。将青岩玫瑰糖作坊改造成为集展示、体验及购物为一体的传统作坊,带动游客积极参与拉糖、包糖等互动体验,在“游”中体味花溪的文化,获得游客点赞无数。一系列非遗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了“文化企业+非遗传承人”项目的有效结合,让非遗有温度、有故事、有创意,更好地走进生活、贴近公众,有利于打造花溪区“处处有文化,处处有景点”的旅游模式,同时填补青黔高一带文游结合的空白。

(三)非遗创新带动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组织一批重点文创企业参加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县域“三个一批”项目评选活动,带动文创企业迅猛发展。“贵州祥纹本土文化研发有限公司(银饰工艺品)”“贵州福润德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玉石工艺品)”2015年被省文化厅“三个一工程”命名为第三批特色文化产品;“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名门闺秀梳业制品厂”2017年9月被省文化厅“三个一工程”命名为第五批特色文化产品,获得补助资金50万元。

积极探索非遗文创+互联网模式,引导文创产品市场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使花溪苗绣、青岩玫瑰糖等项目形成特色品牌,形成“吃非遗、玩非遗、学非遗、买非遗、赏非遗”的产业模式。同时,把文化创意产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兴传播方式进行保护和利用,研发文创产品20余种,名门闺秀等文创产品远销国内外。通过创新,使非遗产品在造型、材料、工艺方面突破传统,扩大了传承空间,不断拓宽销售市场,在解决传承人就业和企业发展发面实现了双赢。

作者简介:陈会芬(198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2003年参加工作,中级职称,2010年进入贵阳市花溪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研究方向:收藏展览文物、文物征集、修复、保管、文物展览、文物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管理及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创新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