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街入口广场的柔性设计

2019-06-11 23:16沈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摘要】商业街广场入口是链接商业街与街道的重要公共过渡空间,它的设计对空间的整体布局、视觉形象、人流导向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下沙宝龙商业街二期入口广场刚性边界、缺少交往空间及空间利用率不足的问题,以柔性设计为问题的切入点,通过对宝龙商业步行街和入口空间的基本分析,根据手机到的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情况得出柔性设计对入口处广场的积极作用,以达到现有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关键词】商业街入口广场;柔性设计;交往空间;街区活力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商业街是由众多商店、服务店、餐饮店共同组成的,按一定结构比例规律排列的商业繁华街道,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是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近一百多年来,国外对商业空间的理论研究硕果颇丰。《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了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积极空间、消极空间等一系列指引性概念。《城市意象》中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要素。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了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行、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交往与空间》从空间尺度与心理感受,人的行为尺度与环境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尺度,阐述了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好的公共空间对人们的交往具有积极的作用。《人性场所》提倡设计中考虑人的使用的重要性,提出人性化设计以舒适性、交互为两大出发点,场所要具备功能性、观赏性两个作用。《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从我们身边向外扩大的各种空间尺度标准开始,是对包括时间、信息维度在内的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空间设计进行的一个尝试。

我国公共空间的建设相较于西方来说发展较晚。从20世纪后期,商业空间开始大力发展。借鉴国外商业空间案例较多,现今对传统文化商业街的保护方面已卓有成效,但针对大学生为主体人群的商业街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柔性设计为切入点,以空间中人的体验为出发点,针对大学生宿舍区附近商业街的入口广场空间进行分析,探讨空间与交往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对促进商业街活力的积极作用,望能对学生宿舍区附近商业街未来的发展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商业街入口广场中柔性设计的分析

柔性空间作为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的结合部和中介体,对城市的设计及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柔性空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促进了城市与建筑、内部与外部、人工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渗透、转换和融合,有利于实现公共空间的展示性、导向性和引入性;(2)促进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延伸空间的功能,创造一个可以呼吸的空间;(3)为人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开放空间和交流场所,满足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的需要,增强城市空间的活力。

(一)柔性设计于景观

商业空间的景观不仅仅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它包含了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人类活动在该区域的印记。因此,景观的设计不仅仅要从商业化吸引人群视线的角度出发,更要为人们在该区域逗留的各种行为、生理、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营造既能以吸引人到来,又能产生交流活动,使人在该空间中能长时间地逗留并获得愉快的体验。

(二)柔性设计于建筑

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实现某种功能,遵照一定的科学规律和相关的美学理念而建立的构筑物。建筑的功能不仅在建筑体的内部。柔性空间是建筑实体与外部环境的中介,又是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媒介,它能够使建筑与环境有機结合,从而加强室内外空间的渗透性。同时,通过建筑的柔性空间设计,达到“加法空间”的效果——内部空间功能得以延续至外部,增添外部空间的活力,也可通过“减法空间”的效果——凹线型设计实现空间功能的丰富。

(三)柔性设计于道路

道路作为通行的基础设施,其便捷性、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两大因素。步行街道路即是该区域的主要人流路径也是区域之间的划分边界。柔性设计,在保障安全和便捷的情况下,可减少边界的刚性和笔直道路一眼望穿全貌致使整个场地空旷无趣的问题,创造更具灵活性、更富有趣味性的道路空间,带给人们丰富的空间感受。

柔性设计在景观道路中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线段划分、梳妆梳理、连续齿轮、锯齿边沿、一体化造型、细分重叠、微排列、元素渐变、图案散布、植物软化等。

二、下沙宝龙二期入口广场现状分析

杭州宝龙城市广场,分为一期商圈和二期商圈两个部分,依据“Y”型自然河道为轴心,精心布局景观规划。整个城市广场北靠高层住宅区、联排别墅及幼儿园,南至学源街接近浙商大校园,西接金沙港生活园区,东临钱江湾生活区,占地面积22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0000平方米,是下沙新城首个以多业态综合性商业为主题,集高层住宅、联排别墅、精装SOHO、综合商业、步行商业街等形态为一体的地标型城市综合体。其中,商业涵盖超市、百货、影院、电玩、娱乐及美食餐饮等多种业态。对宝龙商业步行街的实地调研显示,该地区主要分布人群为浙商大学生及周边居民,活动主要为学生日常购物、就餐、闲逛、休闲娱乐活动以及周围居民采买、散步、遛狗等(图1)。

宝龙二期商业步行街入口广场是宝龙二期广场与金沙港生活区的主要出入口,入口广场的南北两面为二层店面建筑,西面是广场道路、非机动车停放区、绿化带及人行道,东面中间为下沉区域(永辉超市入口)、两侧为广场通道(如图2)。

对该入口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该区域空间问题主要如下:

(一)入口广场中心区域空间活力不足

作为入口区域的中心地带,该区域内只有一处水域,且水域作为该区域的一大重要标志和主要空间内容,四周紧凑地围绕着低矮盆栽,失去了与人互动的机会,也失去了更多功能性的可能。整个区域空荡荡的,没有任何能吸引人驻足、产生交往的设施。

(二)交通路线规划不合理

作为整个商业街区入口区域,车辆及人行路径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对该区域进行的多时段调研后发现,这一区域中人行道十分狭窄,大量外卖人员的电动车长时间停放在沿街的人行通道上,致使两人及以上行人无法同时并排行走,广场的入口也时常“消失”。同时,由于非机动车停放区被绿化带分割,靠近商铺,需绕路停放不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另外,由于整个交通空间实际可使用面积狭窄,花坛也失去了它提供休息的隐形作用。

(三)商业楼之间地带空间闲置

步行街中商业楼是人群大量进出最多的地方之一,除了内部提供人们的休闲娱乐消费之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亦十分重要。而宝龙入口广场商业建筑楼之间的公共空间,缺乏适当的休息设施和休闲设施,十分空荡,人们只能进出而不会多做停留。

(四)实际主要通道狭窄

尽管原本设计预设的广场入口是开放式,由中间的水体作为路径分流,但由于广场左侧设有公交车站,右侧处正对金沙港生活园区正门,学生出入量极大,因此,水体右侧成为了广场实际入口。学生基本往返学校和宿舍基本都会选择这一实际入口,而这一入口沿街的商铺又以学生喜爱的甜品店为主,经常出现排队购买的现象,致使等待的人群与行走的人流相拥挤,道路堵塞时有发生(图3)。

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以柔性设计为理念,对宝龙二期商业街入口广场的空间不足问题进行剖析,望能引发设计师对商业街入口空间设计的更多思考。

三、宝龙二期商业街入口广场柔性设计策略分析

(一)入口广场的柔性设计策略

广场区域是人们展开各项活动,吸引更多人前来驻足逗留,产生更多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入口广场,不仅仅要具吸引性、备导向性作用,更要为人们提供更多交往的可能性。针对下沙宝龙二期商业街入口广场空间利用率低、水域功能单一的现状,可通过柔性设计增设一体化的座位及亲水台阶,增添水域的互动性和功能性,让人们能在背靠水域及绿植的情况下,落座休息、观赏周边,提高活动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商业街活力的提升。亦可采用柔性设计,将大地景观丰富化,通过绿植在铺装中的介入,柔化整个空间,提升空间的场所感,营造更轻松愉悦的场地氛围,吸引人们前来,并让人们在该区域中能轻松自如地交流往来(图4)。

(二)下沉空间的柔性设计策略

下沉空间是空间的几大主要形态之一,能给人一种安全、宁静的感受。同时空间的下沉式处理也增加了空间的私密性和独立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宝龙广场二期入口广场由西向东的后方就设有一处较大的下沉空间,是永辉超市的入口区域。这一区域由左右两侧宽阔的楼梯和中间的双向自动扶梯构成,下至负一层是一块较为宽阔的空地广场。由于使用面积及使用率与设计的楼梯宽度不相符合,致使楼梯空间的大量浪费。柔性设计的手法,通过绿化的融入、多种道路的设计,促使整个空间分为4个部分:自动扶梯区域、人行楼梯区域、休息观赏区、绿植分布区。同时,绿植的不对称分布,丰富了道路的多样性,打破了笔直到底的枯燥感,丰富了空间的活力与趣味性。(如图5)

(三)街道空间的柔性设计策略

商业街的街道除了导向性和交通性之外,也能延伸人们在室内的活动,好的设计能使商业街道更受人们的喜爱,从而延长人们在整个商业街的逗留时间,增加各种商业活动的可能性。宝龙二期入口广场的街道规划上,人走、停车、歇坐三大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对此,应以柔性设计为出发点,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及行为尺度,重新规划设计。例如:将目前的绿化区域从观赏功能设计成即可观赏又可歇息还能自由活动的多功能空,将提升附近学生的交往空间的品质。尤其花坛一侧靠近商铺,多动能的花坛也能吸引人们在此场所中更长时间地停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刺激了这些商铺的商业活力;重新规划停车区域并添置停车设施,既明确了空间的功能,又增强了人们在此空间中的体验感受。

(四)商业楼间的柔性设计策略

两两相对的商业楼之间的公共区域,是人们进出商业楼的出要出入口,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地带。宝龙二期入口广场的几处商业楼间的公共区域,面积较为开阔,但缺乏公共设施,致使人们在消费结束后不会在空间中停留,大量空间被浪费。对此,可在区域中间安放一些与环境相融合的休息设施,为 附近的人群提供更多停留、交往的机会,并将柔性设计与景观相结合,使两边的商业楼与中间的休息区相互融合,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促进空间功能的延伸。空间的流动和活力自然也会为商业街带来更多的商机。

四、总结

柔性边界恰为人们带来了人性化的外部环境及人情味的交往空间。柔化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外在的表象上,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生活环境的改善,对人性的关怀,在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之间增加一个往来交流、抚慰人心的和谐空间。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年轻群体,既是消费的主力军,更是需要被关注的健康成长的对象,在学生宿舍附近的商业步行街中介入柔性空间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延长人们在空间中的逗留时间,提升消费的潜在可能性,更有利于提升商业空间的整体品质。同时,柔性设计也为人们的活动、交往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了人们的行为需求、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

参考文献:

[1]高桥鹰志.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杨·盖儿.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庐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沈婷(199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