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

2019-06-11 21:46宿振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摘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是出自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后来被译成汉语并被广为流传,这句民歌直接描述出北魏时期的时代特点。在三国两晋的南北朝时期,是一直处于分裂的态势,由于中原地区大量涌进了北部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北魏时期的统领孝文帝逐步实现了民族的融合与统一。中华民族最终实现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并且各民族更能相互学习,保留其民族特色,实现了互通有无,并共同创造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

【关键词】北魏孝文帝;北方大融合;民族统一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北魏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目的

北魏孝文帝为了解决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进行了两次起义改革。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鲜卑族的历史背景,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其中一个分支包括拓跋部,为了民族更好地生活,获得更丰富的物产资源,不得不逐渐南迁,直到西晋时期,由于部落的首领在朝廷中立下大功,设立代国,并封为代王,随着秦国的不断壮大,代国也逐渐衰败,走向灭亡[1]。因此,在我国的历史上,代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拓跋部落出现了一段时期的空白阶段。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在383年,由于前秦与东晋两国之间的淝水之战,最终结果更是具有戏剧性的以少胜多之战。这样的战争结果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埋下伏笔,这样的战争结果是因为东晋具有高涨的士气,战士们在之前的保卫江南之战中受到了统一中原思想的鼓舞,同时东晋的将领恩威并重,指挥得当。反观前秦的失败也是在意料之内的事情,前秦士兵的组成复杂,包含许多不同民族的士兵,同时对于前秦的统治早有不满,内部矛盾较大,并希望此次战争失败以尽早摆脱前秦的控制,不论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统领的指挥不当都是造成战败的主要原因[2]。由于这场战争也大大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格局,更安定了江南地区的生活环境,并为北魏时期民族融合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历史上更是不乏这样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淝水之战更是以其出乎预料而著名,在这场战役之后,前秦分崩瓦解,导致北方又重新陷入了混战分类的状态。之后的拓跋部落趁机复国,并将国号由之前的代国更改为北魏,并在之后几代都将民族统一作为目标,通过战争在灭掉北燕、大夏等终于在439年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北魏的皇帝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汉文焕的熏陶,以为日后汉化政策的建立埋下伏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各民族由于受到了压迫随起义,不断地起义不断地失败,直到471年,农民起义的趋势并没有随着朝廷的镇压而减少,相反不断增加,孝文帝为了缓解民族以及社会的矛盾,展开了改革。马克思曾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也正表明了当时的趋势正是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同时也巩固了北方各民族统一的局面。

二、北魏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内容与具体措施

民族融合是使不同民族时间的文化彼此交融,最终达到平衡统一的状态,主要是通过互相学习、共同生活、一起发展的等途径,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相互影响。北魏实现黄河流域统一的时期,当时的各民族之间已经出现了融合趋势。作为北魏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实现民族的统一、安抚各民族百姓的情绪,从根本上改善农名起义不断增加的趋势,更是壮大鲜卑族,实行了改革。民族的融合更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前进[3]。

历史上,孝文帝共进行了两次改革,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改革。在第一次的改革中,关于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为了整顿史治,关于地方官吏的任期与其工作期间的政绩好坏成正比的,没有固定的年限。换言之,只要官吏在其位谋其事,就能有更长久的发挥空间。同时,为了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对于其俸禄统一有国家按官职高低发放,这也使御史台的威信重新树立起来。变更税制,规范了地方的收租政策,并明令禁止了重称的使用。颁俸禄制,对于官吏贪污的处罚力度之大,官吏任职期间的固定财产管理之严,前所未有。改革官制,制定了有利于民族统一的官职[4]。迁都洛阳,这也是孝文帝二次改革的具体措施,北魏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并逐渐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特色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原地区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这是由于中原地区的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在推进汉族文化的过程中,孝文帝主要是采取迁都的方式,并让百姓学习汉语,更改百姓的穿衣文化,接纳汉服,将鲜卑族姓氏改换成汉姓。在大规模推动汉文化过程中,孝文帝也遇到了很多阻碍,首先是文武百官的反对,百姓抗拒迁都的事实,这是由于鲜卑族有钱有势的群体不愿離开他们居住的地区,但事实上他们生活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不利于当时朝代的经济发展,同时偏北的地理位置更加阻碍了中原地区的统一,这样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并接受先进的汉文化。经过慎重的利弊分析,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与经济高度发展的核心区域,气候更宜居住,粮食等供应丰富,更有助于汉文化的推广以及各民族的统一[5];经济上,孝文帝推出了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在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有禁止使用胡语、更改汉姓,例如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改为刘姓,尊孔子,大力推广孔子文化,广修孔庙祭祀。

三、北魏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代表了历史的前进与文化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统一融合,在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过程中,遇到阻碍的关键原因是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对于汉文化了解甚少,尚未意识到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礼仪的兴盛。只有推动了民族的融合,才能带动北方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在推广汉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优化学习、相互影响、互相交融更是为当今社会56个民族的大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1600年后,鲜卑族实现了与汉族的真正融合统一[6]。孝文帝的改革及时顺从了时代进步的趋势,同时对于历史的进步更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孝文帝改制是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人民之间民族斗争到最后融合统一的结晶,代表了各民族有效融合的特征,反之改革还推进了以鲜卑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以及汉族为代表的各民族之间交互融合的前进。这样的历史变革虽然摒弃了摒弃了自己民族的所有风俗文化,并跨越层层险阻,最终实施了改革措施,这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更为我国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孝文帝称得上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汉化改革的推广主要是由于当时阶级矛盾复杂,名不聊生,更是加剧了农名起义的恶劣趋势,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推广能有效缓当时不同阶级的矛盾,更能重现中原地区繁荣昌盛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正是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不断学习、交流、融合中前进的,对于我们这个大家庭来说,这次改革融合也表明了各民族之间应牢牢凝聚在一起,各民族之间更要相助关爱与尊重;在改革措施的推进过程中,孝文帝打破层层阻碍,由此可见孝文帝对于改革的决心以及其谋略勇气,更反映其高瞻远瞩。但对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评价不能单单从其积极作用方面进行评价,在改革措施的推进过程中,无疑存在较多弊端,忽视了各民族自有的民族特色,完全将以鲜卑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全部融合到汉族中,这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也是一种损失。

四、总结

本文概括了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大融合中的具体史实,分析了民族融合的根本目的,并详述了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与措施,以此更全面地分析了其具有的历史意义,推动了我国历史进步以及中华民族团结的奋进脚步,并从正面分析了所有符合历史前进脚步以及百姓夙愿的改革变迁必然能成功,并能推动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建霞.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片段赏析[J].江西教育,2010(17):29-30.

[2]张军,张超华.在开放的历史时空中放飞学生的思维——《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的教学探讨[J].山东教育:中学刊, 2004(35):41-42.

[3]邵静.以多样化教学方式活跃初中历史课堂——以《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4(13):100-101.

[4]欧阳国亮.初中历史“导学案六步”教学模式探索——以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3x):59-60.

[5]刘向东.“问题渐进式”历史课堂的建构——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北方民族大融合”为例[J].江苏教育,2015(34):43-45.

[6]刘国石.简论西魏北周改革——兼论孝文改制未尽之历史任务[J].民族研究,1999(3):53-61.

作者简介:宿振华(1969-),男,汉族,山东掖县人,大学学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