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芽 莫莫 猫饭团 雷雨
在知乎上,输入“唐服再现”“汉服”等关键词,楚艳的名字会高频出现。
在B站中,楚艳创立的“楚和听香”品牌2019春夏发布会“观唐”的视频观看量是56.8万;而去年,她带领穿再现版唐代服饰的“观唐”团队上央视《国家宝藏2》时的节目片段,观看量是11.3万。
点开发布会的视频,类似“看得我泪流满面是怎么回事”“华夏衣冠,精美绝伦”“神仙配色”的弹幕,以每秒十几条的速度刷屏,一时间晃得人眼花,要很仔细才能看到弹幕后面身着唐锦款款而行的模特。
从设计圈到汉服圈,再到知乎、B站、微博,楚艳的知名度像涟漪的湖水波纹一样,逐渐扩散,用粉丝圈的术语来形容——楚艳,出圈了。而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看,跟着出圈的,还有唐服。
楚艳西安人,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副主任,2014 年北京APEC 领导人服装主创设计师,2018 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表演服装主创设计师,“楚和听香CHUYAN”品牌创始人、艺术总监,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类大奖。现与西安博物院合作,从事唐服饰文化研究、艺术再现和创新设计工作。2019 年初在西安落地“觉色长安”唐服体验馆。
在《国家宝藏2》中,主持人张国立问楚艳,“时代已无法回到过去,花那么多功夫去做高难度再现的唐朝衣服,意义何在?”她回答说,因为要“知来处,明去处”。
楚艳这代服装人,接受到的时装、审美教育受西方时装设计的影响很大,而时装的话语权也一直在西方,很多设计师因此迷失在强势的审美中。回顾盛唐时期,人们虽然梳着回鹘的发髻,用着丝路上的胭脂,穿着汉斯纹样的唐锦,但从整体上看,大唐依旧是大唐,因为人们有深厚的审美传承与文化自信。而再现唐朝服装,并不是为了让现代人天天穿它们上下班、赶地铁,而是找回曾处在美学高峰期的高级美的品位与审美体系。
再现是个“笨”功夫活,意味着追本溯源,按照唐朝工匠做衣服的方式,染、织、绣、裁、缝。楚艳把“再现”对象,定为新疆出土的三尊保存完好的唐代绢衣彩绘木俑。
从测量分析文物开始,画图、染色、织造、制版、裁剪、缝纫,每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最难的一步是还原色彩。唐俑身着织物已经部分褪色、失真,现代设计师学习的都是西方流行色体系,人们并不能真正知道唐代人的流行色是什么样子。
楚艳选择红色作为色彩再现的突破口,不仅因为红色是构建色彩体系的三原色(红黄蓝)之一,更因为红色在唐朝乃至中国的审美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唐人对红色的喜爱,源自于一种新的染料——红花。唐代之前,传统的红色是用茜草染制,染出的红色暗沉、发黄,而經过丝绸之路传入长安的红花,可以染出一种娇艳的正红、玫红,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印象,也改变了中国服饰的红色体系。
于是她从古老的染色技法开始,反复进行植物染色实验,还带着学生远赴日本京都,探访传统红花染匠人,重新拿回源自中国的染色技法,重现唐朝缤纷的红色体系——牡丹、章丹、石榴红、红绯等。接下来,她和团队又用石榴皮和栀子花的果实染出了黄色,用蓝草(蓝草根就是板蓝根)的叶子染出了蓝色。红黄蓝基本色定型,便逐渐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唐朝传统色彩体系。
楚艳请到苏州古代丝绸面料技艺大师,成立了一个唐代织锦面料再现小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几个月内织了几米布,仅够做三套模特穿的衣服。但就是这三套衣服,再现了唐朝女性的风貌,重建了那个年代的服饰审美样本。后来,这三套衣服和楚艳根据唐代敦煌壁画再现的衣服一起,在很多时装周上展示,也登上了《国家宝藏2》的舞台。而那些被还原的颜色与款式,成了很多渴望从传统美学中汲取灵感的同行、普通人的直观参照范本。
“我相信传统美学精神,是沉睡在民族血骨之中的。平时不露迹象,但真的遇上可触摸可观察的对象时,视觉会唤醒你的亲近感、认同感,乃至热烈的向往感,尤其是在国力强盛、民族自信的时期。”楚艳说。
这大概是如今的中国青年人虽然能够从网上接触全球最新的流行文化,却对唐服、唐诗、唐妆甚至比较小众的唐锦产生兴趣的原因。
豆瓣有个问题:你为什么爱穿唐服?最高赞回答是:“因为唐服对所有身材的人都很友好,包括胖子……以前觉得修身窄衣漂亮,是因为时尚话语权都掌握在西方设计师手里啊!”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答主还上传了一名丰腴而神采飞扬的唐服模特照片。
从图片背景看,应该是2019年春节时在西安曲江唐人街拍下的。那时楚艳也正带着团队回老家西安,在西安曲江唐人街、大唐芙蓉园、城墙、碑林博物馆等地标性景点做唐文化展演,并且还在西安落地了“楚和听香”品牌旗下的“觉色长安”唐服体验馆。
从小在西安,她受到了唐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也希望有更多人在西安体会“唐之色彩与造物,唐之美学与精神,唐之气度与气象”。而唐之气度与气象,包含对多元审美的理解态度和“美美与共”的宽广胸怀。
楚艳说,“我们爱大唐,就好像杜甫爱李白,爱的是那种不可企及的奔放、浪漫、包容的情怀。”我们并不需要像那个时代一样生活、穿衣服,就像张国立老师说的,我们已经回不去了,只是前人留下的庞大审美体系、非常高级的对美的品味,依然可以给现代人启发。
西安博物院里面有个“唐锦研究院”,那是楚艳跟西安博物院共同成立的,是为了更好地从唐代壁画、人俑、织物上梳理出唐代织物再现的资料,并将之活化于当下。院子外面,玉兰花绽放,穿着亲子装唐服的母女在悠然地散步。小姑娘奶声奶气地讲“我穿的是唐服”,而妈妈说自己没有刻意要求女儿明白“唐”是什么,只是给女儿购买了四五件唐服作为日常服,唐服可以是女儿人生中的一个选项,就跟迪斯尼公主裙一样。
是啊,对美的选项没有唯一标准,唐朝不也一样?
《女友》:作为一枚正宗的西安人,唐长安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楚艳:18岁我就离开西安去北京上大学。当时对“唐长安”最大的印象,是有胡人唐俑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玄奘讲经的大雁塔、满是石碑的碑林、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兴庆公园。可能是身处其中,之前对“长安”没有很突兀的意识,反倒是去了北京,感觉到城市间积淀、遗风、古迹的风格不同,才开始重新认识这个城市。我现在做唐服饰研究,也是有这方面影响。
2019年元旦前夕,剧集《长安十二时辰》播出首支预告片。穿一袭窄袖绿袍的国民偶像易烊千玺(男主角李泌扮演者)说出“熙攘繁盛,光耀万年,再也没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台词后不久,该片花的全网点击率便迅速过亿。唐长安城,千年后再次成为人们的话题焦点。
在原著小说作者马伯庸看来,虽然那个“超越了时空气质的城市”消逝已久,但拥有无数唐长安城遗址、踪迹的西安,仍有很多可触摸可感受“唐风”的地方。他多次来到西安,在地铁二号线的报站声中、在博物院的城市复原图里,一次次穿越回心中的“唐长安”。而同一片土地上,相隔千年的两座城市,也在他构建的瑰丽小说世界中,越过时光的界限,缓慢重合,模糊了历史與现实。
马伯庸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系列、《风起陇西》等,最新作品为《显微镜下的大明》。其中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它们也被称为“马伯庸IP 剧”。
在写《长安十二时辰》之前,马伯庸才出版了本奇幻冒险小说《龙与地下铁》。讲的是长安城的地下生活着几千条龙,居民们喜欢攀在龙背上,在四通八达的地道里呼啸而过。
这个脑洞故事,可能与他某次在西安乘坐地铁2号线有关。当时马伯庸迷迷糊糊中听到“韦曲南站”的报站声,顿时清醒过来,他有点激动地想起杜甫写的《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诗作劈头两句是: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西安有很多地名都是唐代遗留下来的,虽然很多建筑已湮灭无痕,可这些地名却顽强地活到了今天。只要看到,甚至听到那几个字,也足够像马伯庸一样的“唐长安”的粉丝,短时间内“生灭无数脑洞”。
脑洞开得多,就有付诸文字的欲望。
2016年,马伯庸打开桌前电脑,登陆知乎界面,鼠标在一则提问处停下: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游戏)写剧情,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唐代长安城!”他脑海下意识浮出这个答案。被大唐长安城情结和突如而至的设想驱使,马伯庸眼前立刻闪现出一幅画面:一个刺客的身影,从月圆下的大雁塔上跃下,追捕他的火红灯笼从朱雀大街延伸到曲江池,惊起乐游原上无数的宿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写一个篇章,把曾经在西安汲取的“长安”灵感碎片,一片片拼凑起来。
他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丞相李泌用来监控全城108坊的长安沙盘,原型是西安小雁塔博物院地下展厅中的唐长安城复原模型,第一次看的时候,马伯庸就暗暗发誓“有生之年要劝人做一款大唐长安沙盘游戏”。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遗宝展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也被他“挂到了”突厥狼卫曹破延的腰间。
记忆中108坊的功能、典故、所居名人,他全写了批注做成小说地图,以保证书中每一个地名都是真实的,每一个位置都是尽可能准确的,每一条路线都是合理的。小说主角张小敬从西城永达坊的长安县监狱前往光德坊的唐代反恐最高指挥中心“靖安司”,全程十来里路,快马加鞭用时一刻钟,与现在从西安电子二路(永达坊附近)到太白北路(光德坊附近)骑车耗时一样。
甚至有网友惊奇地发现,自己在西安旅行时吃的每一个面馆,都“凑巧”落在小说中爆炸性场景的边上,于是有人开玩笑地问,马伯庸是有多么热爱/郁闷吃面?在一种近似历史的氛围中填入真实的写法,让人感觉“目光穿越面汤上蒸腾的热气,聚焦于另一个浩渺杳然的时空,书城相映,今昔合一”。
今昔合一的不仅有城市,还有超越时空的平等观念。
马伯庸借檀棋(小说中李泌侍女兼谋士)这个角色表达了对唐代女性的敬意。他说:“她们虽然漂亮,但不是花瓶,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并不依附于某个特定男性才存在。在很多紧要关头,要靠她们的坚持才能力转乾坤。”
而对于芸芸百姓,马伯庸说:“唐文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文化表层下面所隐藏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比如总是偷偷买河鱼去喂大雁塔慈恩寺边流浪猫的小沙弥;专做大芝麻粒毕罗饼的回鹘老头;毕生梦想是在安邑坊(今西安太乙路祭台村)置个产业娶妻生子的外国驯骆驼师;跳舞跳到脚跟烂,想比肩当年公孙大娘的崇仁坊(今西安碑林一带地区)的舞姬……”
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信念与烟火人生,最易唤起现代人的动容与共鸣。豆瓣上有网友po出了最令自己动容的台词,是主角张小敬(雷佳音饰演)说的——“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守护长安城吗?……我想守护的,是长安百姓的笑脸……”
马伯庸很认同一句话:所谓文化、所谓文明,其实是一个集体共同的想象体。想要每一个人发自内心认同自己属于这个集体,就要靠大家对共同的历史文化的理解。人们互相说中文、一起背唐诗、一起在西安找往昔“长安城”的风物与故事,在他看来就是“认同感”。
王安忆曾说过,她特别喜欢在巴黎大街小巷漫步,即使是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也有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那是福楼拜写过的圣路易岛、雨果倾心的圣母院、巴尔扎克笔下的蒙马特尔大街。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故事,那它就是一些砖块、石头和钢筋水泥。所以不朽的城市,总是有不朽的文字。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安十二时辰》是这座千年古城文学版图上的又一片拼图,虽然用它来完全重现唐代长安城肯定是不够的,但可以作为一把“钥匙”,为普通人探寻长安至今仍有迹可循的遗迹,寻找在辉煌时代下面如“我”一般的老百姓的生活。
《女友》:這次易烊千玺扮演了李泌,您是怎么看待真实历史中这位“帷幄千里股掌间,荣耀低调于一身”的神童?
马伯庸:真实历史里的李泌是个传奇,但就像所有聪明人一样,高智商带给李泌的反而是痛苦。他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身居宰辅高位,却屡屡请辞离山修道,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挣扎。一个人看得太透了,想得太明白了,反而会生出无力感和退意。
《女友》:万一您穿越回唐朝,您想变成谁?
马伯庸:不想成为任何一个有名的人,做个小官就差不多了。偶尔出去旅旅游、喝喝酒,回来看看书、听听曲儿,平平安安过一生。读对了历史书,你会发现,能太平度过一生已经是绝大部分古人的奢望。
化学专业出身的人,一般从事什么工作呢?
按常理,应该从事实验研究、制药、环境监测……
但化学专业的荆海燕却在西安唐风最浓郁的地方——陕西历史博物馆——做一名文物修复师。
很多人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认识了“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从铜器组、裱画组、木器组到漆器组,出镜的老师皆是来自央美或者清美的毕业生,这也让人觉得,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只有美术专业的人才能从事。
其实文物修复是一门涉猎面很广的交叉学科,荆海燕的同事们所学专业五花八门,有物理、文物保护、生物、化学,当然也有看起来最对口的文物修复……文物修复工作可不是大家想象的一味埋头苦苦粘补,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让文物修复也变得很chic,各种意想不到的现代化程序和工序,让蒙尘已久的文物重见天日。
荆海燕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师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陶瓷修复室里,荆海燕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对一批残缺的彩绘骑马俑进行保护修复。他们小心地用石膏补上文物残缺的部分,整个彩绘骑马俑在他们的修复下布满了白斑,而旁边已经修复好的文物,虽然做了颜色,但仔细观察还是能感觉到有微小的色差,我们不禁内心打鼓,这和平时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一样啊?
荆海燕解释说,其实文物修复分为三类,分别是考古性修复、陈列性修复和商业性修复。考古性修复可以说是三种修复类型中最基础的。因文物挖掘现场条件有限(野外、城区、大山里都有可能),所以只做简单的除土、拼接、粘牢等有利于研究的修复。
而陈列性的文物修复,则要求“修旧如旧”,在材料、形制、色调等方面恢复其历史原状的同时,保持被修复部分的可识别性,使参观者可以分辨出文物出土时的状态与修复的痕迹。而我们印象里毫无修复痕迹的文物,大多是经过商业修复。商业修复要求把文物修得完好如初,便于流通交易、展览,某种程度上说是给文物做个“整容手术”。
修复台上的一个大家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一个约半米高的马形半坐陶俑,身形矫健、四肢细长,脖子以上全部遗失。经过询问,我们才知道它是镇墓兽,因为没有参考物,荆海燕和同事们没法将它的头部补全。荆海燕说:“如果将来有了新的依据,甚至一模一样的器型出现,我们才能把这个头部补上。”文物修复不是艺术创造,不能凭空捏造一个头部的形态出来,如果没有可靠的依据,暂时先保持原状,不能天马行空地想当然补全。
最近荆海燕所属的陶瓷修复组,正在集中修复一批来自唐朝永泰公主墓的随葬品。永泰公主随葬于乾陵,她是中國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规格与帝王相等。1960年公主墓挖掘后,随葬品一直收藏在库房,直到如今才开始大规模修复。
由于当时的发掘保存条件有限,荆海燕团队在修复过程中遇见了很多难题。比如包装在一起的马身和踏板,前蹄后蹄却和踏板的痕迹对不上,据推测,很可能在收纳的时候把本不是一套的残片误装在了一起,也有可能是在保存过程中陶器本身发生了变形。
这就对文物修复师的判断力、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古代,这份工作一般都是有师承的男性来担当。但如今,不仅是荆海燕所在的陶瓷组,整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修复队伍中,女性从业者超过了半数,科技的进步让女性文物修复师的比例直线上升。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修复科中,除了器物较沉重庞大的金属组外,其余陶瓷组、字画组、以木器为主的杂项组都有不少女性修复师。
唐朝女性追求自我、独立、骄傲、自信的精神面貌,千年后出现在了当代女性的脸上。
自信的底气,不仅因为男女平等的当代教育,更是因为当代文物修复不再仅仅依靠手艺师傅手把手的师承,更多依靠对文物修复科技的掌握,以及修复工作开始前的分析。
就像前面说的,文物修复可不光是个手艺活儿,还需要多学科结合。比如金属组里,泡着珍贵青铜器的透明溶液,就是荆海燕这个化学生的学科工作范畴;物理专业的同事则可以对文物进行拉曼光谱检测、X衍射荧光检测、X探伤分析等;生物专业的同事则进行霉菌鉴定、除霉防虫的工作。
荆海燕介绍说,他们修复每一件文物之前,都要先进行分析、检测,彻查文物病历和健康状况,得出诊断报告后,设计修复方案。然后经过讨论、专家咨询甚至专家评审通过后确定修复方案,最后开始修复文物。文物修复结束后,还要整理文物修复档案。这些档案作为文物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保存了文物原始信息和现今各项信息,有助于文物修复工作的总结归纳与提高,为此件文物今后的研究、保管和再修复提供重要的依据。
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当文物修复师之后,荆海燕深知自己在文物历史方面的薄弱,狠狠下功夫恶补了一番。她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查阅文献和考古发掘简报、向专家老师求教、钻研专业书籍资料,只为对历代陶瓷有个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她说:“与其他研究方向的同事相比,我虽然更关注陶瓷器的工艺、彩绘颜料种类、成分以及施釉方式等等,但实际上,还需要掌握历代陶瓷器的器型特征,这样在修复的时候才不会犯常识性的错误。”
接触色彩缤纷的唐朝文物日子长了,荆海燕还开始学习画画,以便更好地读懂文物展现出的美,她说:“唐文化开启了我的艺术启蒙之路,我也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美术,这是一种唐文化属性的传承,希望能打开孩子对美学感知的大门。”
荆海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已经工作了十个年头,从一开始误打误撞进入这行的文史小白,成长为现在带着一份责任感做文物修复的修复师,每当技艺精进的时候,每当所修复的陶器被选送上展的时候,她的职业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唐代的陶器经由文物修复师的手光华重现,这其中展现出的时间魅力和人与器物的缘分,亦令她着迷。
“潮流易逝,而风格永存。”上个世纪,香奈儿女士说过的这句话,一直为时尚圈所推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唐朝文化。
西安东加西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加西”)总经理杨岚与产品部总监杨舒曼在对唐风的理解中,都反复提及了“时髦”这个词。唐代,农耕文化和富裕物产的碰撞,催生出了浓艳与奢华新审美,至今我们仍能在时尚圈看到与唐朝有关的设计元素。
“如今各大红毯上女明星的发型服饰,都可以在唐代找到相似的原型。”杨舒曼说。比如去年冬天最in的人手一条的百褶裙,分明就是唐代女子最钟爱的石榴裙;不带妆就不见人,可不仅是90后、00后年轻女孩的出街信条,由唐代壁画中的小姐姐我们就可以知道,她们的妆、发、服饰处处用心,用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精致的大唐女孩。
唐代如日中天的国力、血脉旺盛的生命力、包罗万象的气度,共同绽放出一朵让后世受用无穷的唐文化之花,唐风文创就从其中汲取营养,创造出符合当今审美与时代精神的文化美物。
自从“让博物馆活起来”的风潮在全国流行起来,做文创的团队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文创产品也五花八门,从本子到喝水杯、从钥匙扣到小风扇。而“东加西”选择了女性配饰,因为从创业角度来讲,做女性配饰压力会小很多,不像服装需要分大小号、颜色。
作为资深西安土著团队,“东加西”队员的盛唐情结根深蒂固,在考虑配饰设计方向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朝元素。如何把唐文化融入现代的审美,就成了楊岚设计团队首要克服的难题。作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绝不能直接把传统图样印上去粗糙了事,既要和文物本身的气质相合,又要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最是考验设计师的功底。
比如“金鸾衔绶”这款丝巾,它的原型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唐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文物上面的图案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设计师看来,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物主题是入手的关键。最开始设计团队被主体鸾鸟束缚住了,出了几稿都不满意,直到有一天回家路上,设计师看到蓝色天空下群鸟盘旋的样子,于是灵光闪现。
她以群鸟飞行的轨迹表现一种倦鸟回巢之感,用旋涡式的构图来表达对文物的理解,寄托了渴望团圆、归家的温暖之意。与铜镜上“鸾鸟衔绶”蕴含的幸福长寿、“同心结”寓意的相爱之意不谋而合,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诉求设计在这一方小小丝巾中。
后来这块小丝巾,出现在西安本地好几家博物馆中,买的姑娘还挺多,本地人外地人都有。若说创业中最让人有成就感的时刻,大概就是精心设计的产品终于有人认同的时候吧。
为西安博物院打造的官方卡通形象“唐小西”,是杨岚及其设计团队的得意之作。“唐小西”的设计原型为西安博物院馆藏的文物“侍女俑”。侍女俑头梳双环髻,着男式圆领长袍,腰束带,足登靴,双手捧物于胸前,头微上扬,面带微笑,流露出一股自信高傲之气。西安博物院那么多镇馆之宝,为什么偏偏这个少女成了“代言人”呢?
杨舒曼介绍说:“虽然很多博物馆的IP形象都是一男一女,但唐朝女性形象更加令人深刻,并且我们公司的风格和产品一向是突显女性文化和女性特色,就选择了这个男装少女俑。”设计团队给唐小西的人设是一名积极健康、富有朝气的小女孩,她带着一个自然人的行为和表情,就像你身边的淘气少女,很俏皮,爱臭美,并且是个吃货,令人非常有亲切感。
如今提倡“文物活化,古城活化”, 西安虽然是千年古城,但是近些年做了很多改革,想脱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帽子,打造一座年轻有活力的城市。唐小西就是西安愿景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成长中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因此比起成年富贵丰腴的唐朝少妇,设计团队觉得少女的形象更符合如今西安的城市定位。
在设计一件文创产品的时候,历史意义、美学意义、实用性肯定是要相辅相成的, 杨舒曼把自己对文创的理解也实践在唐小西的文化衍生品中,她说:“我们在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肯定是先觉得好看,而实用性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最终目的还是把文化嫁接到商品里。”
唐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时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时髦。胡服是唐代的舶来品,有“贵游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衿袖窄小”的记载,唐小西身着的男装就是当时的时尚icon打扮,这种衣服也方便女性参加各种室外体育活动。于是在设计唐小西系列书签的时候,团队研究了唐人的生活,尤其是女性生活场景,比如她们参加了什么类型的体育运动,在打马球、荡秋千、拔河等活动中是否会出现。最终以现代人热爱健康和运动理念作为思考起点,用唐代体育运动形式来表现当代的社会热门现象,制作出了契合我们当今生活需要、适合当代文化特色的书签。
杨岚认为,做文创产品要不停地学习,除了学习历史、文化习俗,更重要的还要学习时代精神。如今的文创复兴,其实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杨岚说:“通过文创产品,年轻人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华夏民族是什么样的,这其实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表现。”
用和香师冉冉的话来形容,自己就是“素人”,西安城千万百姓中的一员。
盛唐消失了吗?“长安”曾经的辉煌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可能有形的东西会消失,但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习惯会流传下来,不经意地唤醒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血骨里仍有‘唐记忆的人们。” 冉冉说。
冉冉中华高级和香师、高级茶艺技师、高级评茶员,多年来深研传统茶事、和香,倡导把茶事香意融入到日常中来的“慢生活”。
中国人用香有数千年历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痕迹。汉时长安香料有限,现代人的鼻子大概不容易接受汉香。而到了唐代,长安城物质繁盛,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来异域香料,如何鉴香、品香已达“道”的完美境界,《源氏物語》里面多次提到日本贵族学习唐人的熏香盛会。
这一切,让人真想知道唐人用的香是什么味道呢!对此冉冉给出的评价是:雍容、炫丽、大气、夸张,有种百花盛放的感觉。
这可能与唐文化的精神有关,既有法度,又有自由。归结到“香”上,和香师可以开放自己的心态与感受,不随便排斥某种味道,而是用包容的心来看待一切,不期待,不假设,不强求。
一年中的每个时节,冉冉都会配制不同的香,以香养生。闻十二月香气,赏十二月花事。
行香需要有耐心,一时浮躁,手下的香就废了,有时要安静压香灰半个小时,才能平整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行香有仪式美,但绝不仅是做给人看的,这些微小精妙的仪式和流程,正是愉悦身心的过程。
和香久了,冉冉不由得慢下来,唐人说的“以香养心”,是技,也是道。
唐人爱香,从宫廷仪式到日常生活,总要设法令自身和周遭环境充满芳香,即使不点香,也会借助花果植物的香气。
冉冉不点香的时候,喜欢在周围放花与果、在家种植香草,呼吸自然香气。在云南一个村庄里,她闻过一盆迷迭,从此之后,书桌上便有了一盆迷迭,日日相伴。提到迷迭的香味,她说:“瞬间鼻腔像被春雨洗涤过一样,清晰明朗。又像植物沐浴在阳光里一样,充满生命的索求感,不断向上又有活力。”
冉冉说,在唐朝人的视角中,从不纠结是不是“原貌”,他们喜欢“为我所用”。现代人持着这股态度,创造出符合当下时代、生活所需要的东西,也算是正宗唐风啦。
对冉冉来说,身处西安还有一点最得意,那就是西安有秦岭。秦岭自古是文人雅士修行之地,唐人也不例外。她最爱王维的诗,而王维居住过的辋川离西安不过五十多公里,天气好的时候,冉冉总会叫上友人进山喝茶。“一入青山万事闲,文烟细火煮长泉,抓一把山色泡在草木里……”
就像我们寻唐,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借由一脉相承的茶或香,体会到唐人的自如、豁达、开怀。
有了这股精神,人人都可以洞悉微末,处处皆美。
很多人来西安,因为这里曾是长安。
长安,即使对于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也是特别有诱惑力的。西安与长安虽然隔着太厚的历史烟尘,但全世界也只有在西安,还能寻到唐时长安遗留的吉光片羽。
比如大雁塔,从唐时担任长安地标,这么多年就没卸任过。夏天的傍晚,有时候会有闪着金光的云停留在塔尖的上方,只要仰头看到它,心里就安定下来。除了世人皆知的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仍有不少去处,让你或虚或实地看到唐代的影子。
如果只有十二个时辰,你想如何寻唐?让我们远离人潮汹涌的网红打卡地,跟着本地人走一次宁静的寻唐之旅。
小雁塔不及大雁塔有名,却同样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佛塔。
小雁塔所属的荐福寺院落里,有百年国槐,有爬山虎爬满的“白衣阁”,有种着紫藤和牡丹的小院,有许多老拴马桩,在这里走走,格外悠闲自在。
西安博物院紧邻小雁塔,这里有击中人心的佛教石刻展。展厅里有近千件佛像,一路从北魏看到北周,佛像的脸庞渐渐变得丰满,工艺也变得精细。而到了隋唐,排成一排的佛像,脸上的微笑充满喜悦与慈悲,只为这样的微笑,就值得跋涉而来。
旅游团一般不来碑林,可能没点国学底子的人,不太容易领略它的厚重之美。
碑林最早叫“唐石经”,看着密密麻麻排列的石碑,只能说这里确实是石碑与书法的森林。除了如雷贯耳的“曹全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石台孝经碑”,这座碑林最大的石碑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
碑林还藏有阎立德和阎立本的青石浮雕“昭陵六骏”,那是李世民骑过的“战马”。清末民初时,浮雕被分割偷运,其中四块被截获,两块被运到美国,现在碑林收藏的就是幸存的四块和被偷两块的复制雕刻。
碑林馆宠小黄猫名字也走霸气唐风:碑林飒露黄!它的体形也按唐代审美来的,如果你来了,别忘给胖成球的飒露黄拍张照。
大学习巷是条有历史的街巷,盛唐时官方在此设置教外国使节熟悉汉文化的学馆,周边街坊内来自不同国家的使节、商人互相切磋学习,因此得名。这里有座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不要门票,大殿前总有几个老者坐成一排,边晒太阳边讲古,让人凭空生出岁月悠长的感觉。
老巷子不宽,绿树成荫,两边密密麻麻都是食铺,但比起西羊市和大皮院人就少多了,维持着热闹与清净之间的微妙平衡。路两边的糕饼摊上,红红绿绿的绞花点心更像是用来欣赏的。走不出几步,又会看见一个卖烤馕的摊子,摊主豪气地把一大堆馕摊开摆在铺了艳丽桌布的大台面上。这种从唐代流传至今的食物,在阳光下发出黄亮亮的光泽,让人忘记走酸的脚、撑坏的胃、周围的嘈杂,只为这种细微处不经意的美而打动。
西安洒金桥有条极窄的斜斜小道,通往一个小小的寺庙,这座寺庙就是西五台云居寺。
这里不仅是唐代皇家寺院,还是唐长安城宫城墙遺址,遗址就在寺庙之下哦!唐时宫城墙因不断倾圮,形成从东至西延绵起伏的五个高台,宋朝时在上面修了寺庙。从外面看,小小的寺庙里面一座高台接着一座高台,想来,确实是建在城墙上无疑。
西五台云居寺是大隐于市的典范,寺内常年有内观禅修课程,每月只有初一、十五对香客开放,平时香客只能到最前面的天王殿磕头。
罔极寺是太平公主修来为母亲武则天祈福的,“罔极”二字来自诗经,代表对母亲的牵念无穷无尽。
罔极寺在东门外炮房街里,寺门不起眼,门口立着两只石兽,都只有一只脚,脑后长长地凸出一块发髻似的角,头顶被抚摩得特别光滑。查查资料会吓一跳,这两只平平常常的立在门口的石兽居然是唐朝古物,古称“獬豸”,镇寺之宝。
罔极寺是女寺,作为皇家寺庙曾盛极一时,太平公主曾在此长住。如今,罔极寺就这样安静地隐身于市井民居之中,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静”。走一圈,游客极少,寺中走动的几乎都是居士或信众,多是略有点年纪的女性,举止自在从容。
最里间的佛堂,供着一尊高大的木质千手观音,非常质朴,又非常庄严、非常美。
曲江有一块地势比周边高许多的区域,就是唐诗里的乐游原。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重阳节,人们就相约登高宴饮、题诗作赋。现在的乐游原自然没了当年盛况,但这里有青龙寺!每年春天,青龙寺开满樱花,树下挤满看花的人。
青龙寺极盛于唐中期,盛名远播海外,陈凯歌的影片《妖猫传》大火后,寻访盛唐遗迹的人络绎不绝。而现在的青龙寺旁边就是唐青龙寺的遗址,与樱花庭院中满满的人流相比,这里很清净,虽然只有地基,仍可推想出当年青龙寺的盛况。
说起兴庆宫,那来头是很大的,它是唐代著名宫殿,原是李隆基作皇子时五兄弟居住的旧宅。1958年,在唐兴庆宫遗址上建了兴庆宫公园,公园里的兴庆湖、沉香亭、南熏殿、花萼相辉楼等仿唐建筑都是沿用唐代旧名。
兴庆宫公园沉香亭台阶旁边的青石,是许多孩子的滑滑梯,曾经光可鉴人,不知经受了多少西安小孩屁股的打磨。可惜现在这一“景”已经看不到了,园方为安全考虑,在斜坡处都加上了石头扶手。这当然是出于文明与安全的考虑,但作为默默见证过这一“奇观”的人,心中还是会有点若有所失。
这个公园紧邻大雁塔,是开放式公园, 它以前的名字叫“曲江春晓园”,年代挺久了。那时没有大雁塔广场,大学生们没课、中学生们逃课的时候,很多会到这里来,放风筝、捉蝌蚪,三三两两坐在亭子里,打发在少年时看来永远用之不尽的时光。
园中不仅有风花雪月,还有诗。原来的春晓园,就是以王维的诗为主题造景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河塘一块“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公园扩建后,园中立了许多诗柱路灯,就不只有王维的诗了,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园子与王维的诗最相宜。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又大又空旷,它见证过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武后称帝的王者风范……一切的一切,都化做这眼前的残垣断壁散落在草地中。
一定要好好看看丹凤门,它曾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站到这座按照1:1比例重塑而起的巨型城门面前时,恍惚间仿佛听到战马嘶吼、鼓乐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