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卫明
目前,新的补贴政策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业者翘首以盼的发展信号。在新能源汽车普及过程中,国家政策补贴将直接影响到两个最重要领域,即生产端和消费端。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从购置税优惠,到财政补贴,再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等,政策的引导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普及持续加码。1月28日发布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要加快补齐道路、停车场、能源、电信、物流、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方面建设短板。
回顾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大约从2009年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开始,我国逐渐步入汽车普及时代。到了2018年末,我國汽车产销量已高达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在汽车产业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或将成为大规模普及的又一个奇迹。
江淮的推广与探索
2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2019年第1批),江淮汽车有8款纯电动车型位列其中。在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指引下,江淮汽车探索出了新能源汽车大众化普及的市场实践。
新能源汽车技术逐步成熟,消费者认同正在快速形成,目前,大约有六成以上的消费者开始主动了解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在“十三五”期间,江淮汽车确定了做大做强商用车,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坚持迭代研发,形成了七代技术两代产品。从推广历程看,2002年江淮汽车开始研究,2007年启动了产业化的研发,2010年开始了国内纯电动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市场检验,其产品技术先进性和成熟度得到了验证。
江淮汽车积极参与国家的油改电行动,与国内主流共享平台合作,江淮新能源汽车在出租、网约领域得到有效应用。在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不断推进,安全可靠的江淮新能源第二代产品全新上市后便得到市场,特别是消费者的积极认可。
提高客户体验感和产品美誉度的内在驱动力将是新能源汽车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的核心要素。在服务网络建设方面,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要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保障,有效地缩短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时效。创新服务模式,江淮汽车已经构建了从总部到服务中心,到服务终端店以及维修站的四层服务保障体系。在开放合作中布局未来,基于成熟的产业化技术,江淮汽车构建了第八代全新一代智能网联的A级产品平台,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推动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打造新能源汽车普及时代的新动能。
汽车升级带来机会
在环境保护的压力之下,整个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新的机会。
2018年春节,我回河南农村老家过年,农村汽车保有量的变化让人既惊讶又无奈。惊讶的是村里的私家车保有量似乎一天之间爆发了,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了一辆汽车,而且品牌特别多,比如宝骏、江淮、吉利、比亚迪、大众,乃至捷豹路虎、奥迪、宝马等。无奈的是由于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农村出现了道路拥堵的“城市病”,出行顺畅度大大降低。
汽车普及到农村与国家政策引导分不开。早在2009年1月,国务院就发布了《汽车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了支撑“汽车下乡”的相关规定,比如购买1.3升及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以及将三轮汽车或低速货车报废换购轻型载货车的,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等。
伴随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2017年4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从保有量层面看,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05万辆和125.6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2%和61.74%。在此之前,我国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普及面临诸多难题
汽车在农村的普及与众多方面密切相关,比如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过14600元,增速在7%左右。比如农村实际出行半径小,根据滴滴出行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城市半径”数据,北京的城市半径(排名第一)为31.7公里,以此为例,农村的出行半径一般都会在20公里以内。再比如汽车价格下降、分期付款消费理念成为流行、道路状况明显改善(乡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等。
相比之下,目前新能源汽车还不能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新能源汽车普及还需解决续航里程有限、充电难、售价高、车辆保值率低、后期维修不便等方面的特殊难题。赛迪智库副研究员赫荣亮表示,广大农村具有成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土壤,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推动庞大的低速电动车消费群体转化为正规的汽车用户;满足农民运输用车需求,支持开发电动物流车,出台配套政策,比如新能源汽车保险、专用驾照等。
江淮新能源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汪光玉认为,在节能和环保优势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家庭第二辆车的首选,但是新能源汽车普及仍然存在着充电桩建设速度滞后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充电便利性差、补贴政策退坡快于材料成本下降速度、产品价格上升影响消费者接受程度、技术标准变化快、研发周期短、安全性能未能得到充分的验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