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鹏翔
今天,我们翻开日历可以看到在公历日期的下面还有一些用汉字表示的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就蕴含在我国传统的农历历法之中。但是,在没有手表、卫星的古代,人们是怎么算日期的呢?这就要用到一个物理原理:立竿见影。不透明的物体在阳光下会有影子,这是我们都知道的物理常识。而在一年中,太阳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就造成了同样一个物体,在一年中影子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一天之中,太阳东升西落,正午时处于最高的位置。但季节不同,正午太阳的高度也不相同,夏季太阳高一些,冬季则低一些。而中国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圭表”。圭表由两部分组成,直立在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作“圭”。通过测量正午时“表”在“圭”上的影子长度,我们就可以测定一年的日期。比如,记录下日影最长的一天,等到下次日影达到最长的时候,两次之间经历的天数就是一年的天数。我们根据一年的天数就可以推算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了。
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日-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这说明了清明在农业生产和文化中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意思就是说,在春分这个节气的十五天之后,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方,于是清爽明净的风就会吹来。可见,“清明”这个名字的来历与天气密切相关。
在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会有祭奠祖先和踏青赏春的习俗。但其实这两个习俗源于清明前后的另外两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与“上巳节”。“上巳节”来源于商周时期的民间活动,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出门沐浴春天的阳光,同时还要到河边去洗涤,以表示冬去春来一年更新。“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前后相连但主题不同的节日。
“寒食节”的主题是通过不生火只吃冷食的方式来纪念祖先。而“清明节”则包含着万物欣欣向荣的意思,寄托着生长的希望。唐玄宗时期,曾经以法令的方式将祭祖的风俗规定在“寒食节”。但是由于时间上与清明节紧密相连,于是祭祖的习俗很快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到了明清时期,这三个节日渐渐合并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清明节。祭祖、踏青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除了这两种活动,在清明节的时候民间还有荡秋千、蹴鞠、植树和放风筝等活动,其中蹴鞠是一种用脚踢球的运动,很像现在的足球。这些活动大多是在户外进行,这也说明清明时节天气已经转暖,大地回春,人们用这些活动迎接新一年春天的到来。
提到清明,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诗应该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通过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江南地区清明时节多雨的天气特点。清明时节,天气转暖,北方的冷高压系统开始减弱回撤,而暖湿空气频频北移,冷暖空气在江南地区时常交锋,于是就造成了这里冷暖变化较大、多雷雨等不稳定天气的出现。这些经常突如其来的降水保证了南方地区春耕的正常进行,只是这频繁的降水也经常造成空气潮湿、路面湿滑等影响人们生活的情况。在江南春雨绵绵的时候,北方大部分地区却还处在“春雨贵如油”的期盼中。清明时节的北方气温已经明显回暖、大风频起,但是降水稀少,这也成为北方一年中沙尘天气多发的一个时段。如果此时在北方能有一场春雨的浇灌,那真是农民求之不得的事情了,所以才有了“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这样的农谚。
在南方地區,清明时节大地已经返青。因此在饮食中,很多地方都有食用青色食物的习俗,比如用一些野生的植物榨汁和面,里面包裹上豆沙做成的青团;用艾叶和面做成类似饺子的清明果。除了这些青色食物,还有油炸馓子、欢喜团、枣糕、清明螺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吃。
每年4月20日-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由此可见,谷雨是一个对于农业耕种非常重要的节气。在解释节气物候的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这段话就是说在农历三月中,在雨水之后大地已经复苏,此时又遇降水,这就是播种作物的时节了。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这就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最后桑树上还会见到戴胜鸟。戴胜是一种在农田中很常见的鸟类,经常在地面漫步行走,啄食各种昆虫。戴胜鸟的出现也意味着已到暮春,土地中的昆虫已经完全活跃起来。
谷雨时节,大地完全沐浴在春天的温暖中,甚至已经开始有了些许夏天的意味。此时,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已经达到20℃以上。在气温回升的同时,降水逐渐多了起来。每年的第一场大雨多出现在谷雨前后,这对水稻插秧以及各种农作物幼苗的生长都非常有利。此时的北方地区温度已经大幅升高,各种越冬的粮食、蔬菜已经进入成熟期,需要大量的水分,这时一场痛快的春雨正是这些植物期盼已久的。只可惜,痛快的春雨并不经常光临北方,因此才有了“清明谷雨雨常缺”的谚语。怎么办呢?引水灌溉、人工增雨就成了植物们的大救星。
在南方,谷雨时节有摘茶的习俗,据说这一天摘的茶叶喝了可以清心明目。而在北方,有谷雨吃香椿的习俗。香椿树遍布大江南北,我们吃的香椿就是香椿树的幼芽,它有健胃、理气、止泻、抗菌、消炎、杀虫等功效。对于渔民来说,谷雨时节还有祭海的习俗。此时海水也已经变暖,各种鱼类游至浅海,渔民也会趁着这个机会出海打鱼。祭海神的习俗就是为了祈祷捕鱼顺利,平安归来。在陕西省白水县,有“谷雨祭仓颉”的习俗。传说仓颉创造了文字,被尊为文祖。黄帝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于是天降谷子雨。这也是“谷雨”这个名字来源的另一种解释。这个习俗也作为凝聚民族意志的桥梁,入选了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